“二百五”为什么是一个骂人的词?你知道他的由来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形容一个人“二百五”,甚至有时候我们和朋友之间互相开玩笑时也会说“你像个二百五”。而“二百五”的含义一般是指某人行事蠢笨,或者为人莽撞,做事不经过头脑的人。
虽然它是一个贬义词,但在如今我们更多的使用它更像是一种调侃,而常常只对自己的朋友说出这样的损语来。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二百五”是这样的形容词呢,这又从哪里传承下来的呢?
关于这一点,由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许多人物或者俗语都来自不同的故事,经过不同朝代的杜撰也就有了新的版本。“二百五”的由来也是同样,根据各种考据之后,发现它的由来足足有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便是来自战国时期的有名人物,苏秦。苏秦出身纵横家,是有名的政治家。也是苏秦提出了战国时期的“合纵”政策。他作为燕国的奸细受命出任齐国,得到了齐宣王的重用,更是成为了齐国的座上宾。
而他也在齐国发展了不少自己的势力,但终归作为六国之间最炙手可热的阴谋家,苏秦每日过得胆战心惊。尤其是在齐宣王死后,为了巩固自己地位,苏秦为继位的齐王出了不少的主意,这也遭到了齐国那些王公贵族的仇恨。
于是齐国的贵族们派出了杀手对苏秦下手,而苏秦身负重伤,齐王得知后十分气愤,而苏秦希望齐王能够找到真正的凶手,但当时的刺客四散而逃又找不到任何的证据。而这时苏秦给齐王出了个主意,很快齐国都城有了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
人人都说客卿苏秦是燕国的奸细,齐王为了奖赏除凶的刺客,更放出话,谁是真正的刺客,谁就能拿到一千两。消息传的满城风雨,人人都好奇这背后的秘辛。果然没过多久,有四个人上报皇宫,说他们便是杀害奸细的凶手。
齐王要求他们把细节说出来,果然时间、地点、伤口都和苏秦身上对上了,这时齐王又说,奖赏是黄金一千两,但是你们一共四个人又该怎么分呢?堂下四人立刻开口,我们平分,每个人二百五。
就在这时齐王脸色忽变,立刻让人将四个人捉住大喊:“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杀害苏秦的凶手就这么被找出来了,而“二百五”这个称号也自此流传开来。
第二个由来源自古时候有个书生,他为了考取功名日夜挑灯,但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子,蹉跎半生依然是一事无成。于是他打算放弃,但就在他打算放弃之后,家中的妻子突然怀孕,还被查出是双胞胎。
十月怀胎孩子落地,书生很是高兴,想到自己这半辈子,就给两个孩子一个取名叫“成事”一个取名叫“败事”。两个孩子大了之后,到了启蒙的年纪。这天书生出门添置东西,就让两个孩子练字,老大写三百个,老二写两百个。
等到书生从外面回来之后,笑着问妻子孩子练得咋样?没想到妻子也无奈开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这句话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直到现在我们也依然继续使用者这些词。
第三个由来是古代有种类似现在“麻将”的一种玩法“推牌九”,而在“牌九”当中二板和幺五这两张牌加起来是最小的点数,什么也做不了。于是拿到这种牌型的人也常常认为运气不好,时间久了有人便用这种行为笑称做事做不好。“二板五”念久了有的人就念成了“二百五”。
第四个是因为古代的银子计数一般还是一两银子,五百两银子被称为“一封”,如果是二百五十两银子就是“半封”。“半封”同音“半疯”,形容一个人疯疯癫癫的,做事不靠谱后果。所以有的人如果不靠谱做事不得力,就会被人称为像“二百五”。
虽然这些故事的朝代和发生原因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促成了“二百五”这个形容词的诞生,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来历。直到如今我们依然使用着这个词语,这大概也是我们和古人同频共振的一刻。不管是多少年前多少年后,这些文化和语言依然可以将我们串联起来,因为我们本质上流着同样的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