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慈1940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美术系,同年进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后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多部电影美术有《黄沙绿浪》《白蓬花》《飞来的女婿》《漂泊者奇遇》《女儿经》《走出地平线》(1992年第二届五个一工程获奖电影美术奖)。
1987年《紫红色皇冠》编剧,美术(1989第三届儿童少年电影节获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另编剧主要作品《血战落魂桥》等已经上线.还有《老屋》等多个剧本沒来得及问世。
1994年《悲情抢手》导演.还有影视剧《离婚指南》导演到三分之二病倒在拍摄外景地。病后主要搞编剧…他是电影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美工编剧和导演中.美术只能成为业余爱好.但却是生来就喜欢.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很底调,从来没有参加美术界的展览活动,(他是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所有精力投给了电影工作,而对电影艺术探索和实践及全国各地采访寻景的生活在画的创作中流淌着不俗的气息……
60年代在新疆拍〈黄沙绿浪〉电影美工出外境
日常·父亲·画
作者:吴舸
“我身后什么都没有,一切尽在前方,路上总是如此…当你开车向人们告别,看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旷野之中,感觉怎么样?——这就是巨大的笼罩着我们的世界,这就是离别。”——《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的这段话仿佛是吴天慈先生一生的注脚。吴天慈出身于文人家庭,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抗战初期,复旦内迁重庆,吴天慈出生在了路上,注定了颠沛的基调。
▲水粉《远方的路》尺寸:64X69cm
1963年,吴天慈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美术系,同年进入上影厂工作,这段时期让他对画画充满了热情。
吴天慈作为一个电影人,总是奔波于路途中,从热气蒸腾的戈壁到风吹浪起的草原,从茫茫山林到奔腾咆哮的河边。一个孤独的灵魂带着双腿不停地行走,走在历史的动荡中,走过一个人的一生。
▲板上水粉《暴雨将至》尺寸:62 X70cm
陪伴吴天慈一辈子的爱好,就是画画。每逢空闲,一幅幅沿途的风景便如眼前疾驰的列车,不断地诞生。吴天慈的画,多以天地为主,如同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Anselm Kiefer的苍茫与厚重,也许他们经历了同一个时代,有着同样的痛苦。画中,不断地出现道路这个主题,通向远方,象征着未知的命运,有激动,也有恐惧。吴天慈很喜欢印象派的光,空气,色彩,尤其是法国印象派画家Alfred Sisley的作品,少了些浮夸,多了些朴实。在吴天慈厚重的画面中,那些光色点缀着点点灵动,像最后响起的敲门声——希望。
▲水彩《黑土地傍晚的云》尺寸:54X78cm
“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会有一个路口, 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达摩流浪者》
▲水粉《森林中的路》尺寸:78X54cm
▲水粉《北方的路》尺寸:39X54cm
▲水彩《高原牧羊女》尺寸:54X51cm
▲水彩《木门前的塔吉克妇女》尺寸:54X52cm
▲水彩《南疆高原秋收》尺寸:52X54cm
▲水彩《阳光下》尺寸:54X55cm
▲水彩《秋街的塔吉克族女》尺寸:54X54cm
▲水彩《夕阳下秋院一角》尺寸:41X39cm
▲水粉《丛林旁》尺寸:54X39cm
▲油画《木栅门》尺寸:60X44cm
▲水粉《绿荫》尺寸:63X58cm
▲水彩《晨曦》尺寸:61X74Cm
▲水彩《打马蹄》尺寸:54X59cm
▲水彩《喀什老城》尺寸:53X55cm
▲水彩《白马于残雪坡》尺寸:54X78cm
▲水彩《穿越秋林的小河》尺寸:54X78cm
▲水彩《在路上》尺寸:62X54cm
▲吳天慈任丽君合作油画《午后幽静的院》尺寸:50X70c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