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一棵竹子芳龄几何,竹类科学家会面露难色。
毕竟,无论是丛生竹还是散生竹,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个体,都不是一根竹竿,而是由众多竹竿及地下茎组成的整体。
丛生竹的“一棵”是一丛,散生竹的“棵”,甚至可能覆盖一片山头。这个整体的生理年龄,要从最初那颗种子算起。
然而,除非有种子发芽的记录,否则没法儿算。
树木有年轮,竹子身上却没有能直接体现年纪的特征。所以,时至今天,科学家想弄清一棵竹子的年龄,或某个竹种的平均寿命,仍需自己播种,培育“实生苗”,从头记录。
时至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回答“竹子寿命有多长”的问题。
竹子为什么没有年轮?
从身体结构来说,所有竹子茎秆内,都没有树木特有的形成层,而是典型的草本植物维管束构造。
因此,你可以说竹子是放大版的草、是草的“最高境界”。
但中国绝大多数竹类都是多年生的,植株也较高大,茎秆会在一定程度上木质化,因此被归为“木本竹类”而在美洲,则有不少低矮的“草本竹类”,从植株形态到茎秆质地,完全是草。
树有年轮,是因为树干的“形成层”会不断分裂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树木的直径不断增粗。
竹子却不是这样。
即便它高耸入云,本质上却依然是巨大的“草”,没有形成层可以分裂。
所以竹竿的粗细,在笋的阶段就定了,随着年龄增长,竹竿并不会变粗,即使砍下它,截面也没年轮。
一根竹竿几岁?
因为搞不清竹子整个植株的年龄,科学家对它们采用了另一种统计方式:计算 “秆龄’ 也就是根竹竿的年龄 (从发笋算起)。
竹竿外皮的颜色可以暴露它的年纪:通常当年新生的竹竿,色泽格外青翠,很多种类在秆箨刚脱落时,竹竿上还会蒙着一层白霜。
而随着它的年龄增长,翠绿色就逐渐转黄,产生白、灰至褐色斑点,直到彻底变褐枯死。
所以熟悉竹子的人,根据竹竿外表就能大致判断秆龄。
色彩变化,是因为竹竿内部叶绿素的含量有所变化。竹子的整个地上部分都有叶绿素,从叶到茎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每一竿竹子,一边消耗着 根部供给的营养,一边通过光合制造养分,“反哺”整个植株。
新生竹竿叶绿素丰富,制造的养分比它自身消耗的多。生长几年后,随着秆壁的木质化,叶绿素逐渐减少。
木质化程度越高,竹竿越坚硬,多数丛生竹的竹竿会在4年左右达到最大物理强度,毛竹等散生竹则在5~6年左右。
而这时,虽然竹竿坚实,但它光合作用的效果却在减弱,消耗的养分逐渐比制造的多了。
于是竹子便会放弃它,把营养物质通过竹鞭输送给别处,让这根老竿枯死。
《博物》2022年7月刊就带各位读者朋友深入走进了竹子的世界,了解它的生命历程和家族背景,《博物》每期都会推出特别策划,对某种有趣的动植物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选题新颖精彩,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想了解更多,快上杂志铺订阅看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