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句谚语,它说明了湖广地区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它与宋元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的一次农业经济转移。这次转移是诸多必然的实际条件和偶然的历史因素交织形成的,那么就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下。
一、“湖广”之地的独特地理
1.“两湖+两广”的模式只存在于宋朝
“湖广”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中。因宋代有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这四路也就是如今的湖南和湖北、广东和广西。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便取“湖”“广”二字作为对荆湖南北路和广南东西路的连称。
湖广”的范围由宋,经元、明、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我们要分析的“湖广”是明清时期的,在明朝时期“湖广”的范围仅仅是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分为湖南、湖北二省,分省后,其建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只不过清末时期出现了“湖广总督” ,便将湖南湖北又划分到一起进行管理。
2. “湖广”之地利
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包括如今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这里水土风茂、气候宜人,有着大片的平原,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在当时,洞庭湖作为南方最大的淡水湖,有着“八百里洞庭”的美誉。不仅为其农业作物提供了充沛的灌溉用水,而且能产出相当可观的淡水产品。
辽阔地域
我为什么要提到水产品?因为“湖广熟”中的“熟”字,在古文中不仅仅只是指庄稼成熟,渔业的旺季也可以用“熟”来表达。长江与其第一大支流汉江交汇形成的江汉平原亦在湖广之地,这里土壤肥沃,由江水携杂的上游泥沙在这里富集,形成了这千里沃野。再加之“湖广”之地周围的山区丘陵面积广大,在少雨的季节也为旱地作物提供了生息之地。
湖南在古代被称为荆州,诸葛亮曾说“得荆州者得天下”,可见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道;我们再看湖北,在古代漕运需求颇高的背景下,襄阳无非是一个绝佳的交通枢纽,它北通中原之地,南至江南水乡。对于将粮食运输到全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长江和黄河的中游段的沟通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清时期,沟通了两大这水系就是沟通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二.“湖广熟,天下足”的真实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对“苏湖”之地的“冲击”
我们知道“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自宋朝。那是因为南宋时期,已经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重心南移;而南宋的都城就位于苏湖之地的临安,就是现在江浙地区的杭州。一直到明朝中期,苏湖之地都是农业经济的中心。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江浙地区出现。使得江浙地区的部分劳动力被用于手工业生产。这样,从事农业作物种植的劳动力就减少了。而且由于手工业的带动性作用,当地多处原有的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作物产地逐渐转变为以桑、麻种植为主的经济作产地。
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这样,当地的粮食产量就进一步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江浙地区的整体经济地位在全国趋于下降。反而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只是由于手工业的衬托作用,让当地的农业粮食产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罢了。这样就使得“湖广熟,天下足”渐渐被人们传颂了出来。
2. “大一统”时代的那份安宁
明清时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时代。通常人们对于“大一统”时代的印象总是和平安宁的,但是在明清时期,真正能算得上安定的,“湖广”地区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在这里发展农业远优于全国其他诸多地区,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前文所提到的“苏湖”地区相比,“湖广”地区没有倭寇这一隐患。“湖广”之地居于中国的内陆地区。相比于北方延边地区,又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相比于两广及闽江地区,这里开发的环境更加具有优势,也更利于朝廷对该地区的管理。
相比于都城所在的地区,这里没有太多的官宦来分割土地,也没有太多所谓的贵族来压榨平民生产。这样百姓分得的土地就更多,他们劳作的动力就更强。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大一统时代
这里虽然是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但是这只是相对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在“大一统”时代,如果“湖广”之地得到充分的开发,就能显现出其独有的优势。
3. 抹不去的“抑商”,走不出的“小农”
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的政策就始终贯彻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明清时期虽然处在我国封建时期的末端,但是小农经济的整体框架始终没有得到破除,统治者对于使用“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却从没有丝毫的减弱。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受到统治者重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古代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无非是保证农业粮食产量的最佳方法。那么与农业生产争夺劳动力的商业和手工业,自然会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抑商”也就成为统治者惯用的手段。
在大趋势下的“湖广”地区,农业生产亦备受统治者重视。对我国封建统治集团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对农业也是相当的重视。古人云:“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耻。”
可见儒家直接把粮食的充裕和“礼义廉耻”联系在一起。这是直接将农业与儒家的核心思想连接在一起,这也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治国的核心思想。孟子在与梁惠王交谈中曾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充分体现了大儒对农业的重视。
苏湖熟,天下足
无论是“湖广熟,天下足”还是“苏湖熟,天下足”,它反映的都是农业粮食生产对我国的影响。这些谚语出自我国古代劳动者之口。可见古代官民都对农业十分重视。
4. 对明清时期农业科技的分析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明清时期虽然发展缓慢,但是不乏一些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帮助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推广。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湖广”地区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湖广熟,天下足”必不可少的因素。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是相当重要的,我国自古对明清时期农业科技就有所研究。从曹魏时期的翻车灌溉,到唐朝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时至明朝,灌溉工具已经发展为“风力水车”。“湖广”之地本就江湖面积广大,加之风力水车的协助作用,使得“湖广”之地的灌溉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走向总结化的道路,各类科技总结著作被一一编纂。农学上有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又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风力水车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书中记载了开垦、水利、荒政以及治蝗等。这不仅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了有效的生产方法,也为执政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理农业的方法。明朝中后期以后,在“湖广”地区得到推广,亦是“湖广熟,天下足”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农作物这一方面,明朝由于海外高产作物的传入,使得“湖广”地区的旱地得到充分的利用,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这也充分利用了农时。因为明朝引进的海外高产作物多为旱地作物。
在“湖广”地区相对干旱的季节也可以种植。而且“湖广”地区河湖面积广大,不缺乏为其灌溉的水源。因而海外高产作物在这里得到有效的推广,这样旱地作物便成为当地粮食产量增加的一大重要因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亲自培育出了“御稻米”。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御籼稻,推广以后亦使当地农业作物得到增产。
三、谚语背后的秘密——“天下足”真的能做到吗?
“湖广熟,天下足”或许只是明朝中后期,经济得到发展之后,农业生产者对当时农业的预观。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清军入关,战乱不断,这一理想就此破灭。时至康熙初年,全国才得到大范围的统一。这一期间,“湖广”地区便处在清朝与南明战斗的边缘地带。
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也并非全国人口的集中地,当地的人口有限。即使个体户得到的土地相较于其他地方多,但是毕竟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是有限的,家庭的劳动输出也是有限的。
明清之战
这样就限制了当地农业作物的产量。即使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再高,想要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在康乾盛世中后期,我国整体人口发生爆炸性增长,再加之清王朝走向末路,赋税徭役不断加重。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想要供给自身也是不太乐观的。
四、总结
“湖广”地区作为中华大地的重要一部分,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也在明清的某些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是明朝中后期。但是随着明末战乱,和清朝初期的不稳定、末年的腐败不堪,使其难以“天下足”。总之,“湖广熟,天下足”不能说是对明清整个时期“湖广”地区的描述。只能算做明朝中后期,当地百姓对于自己农业生产的自信表现罢了。
参考文献:
1.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2. 《“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
3.《万历十五年》
4.《农政全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