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卓德林依然坚持坐堂问诊。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问诊。受访者供图
向民警讲述当年的故事。警方供图
60多年前发明手指血压计,如今年近九旬仍坐堂问诊
从医62年老中医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璩介力
近日,本报报道了《老中医一直牵挂离别5年的病人 民警相助这对“祖孙”云相聚》一文。温情满满、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卓德林让不少读者感动不已。14年前,他将一名婴儿从死亡线上救回,14年后,他依然牵挂着孩子。“当年孩子虽然病得很重,但我有信心能看好,因为几十年前,我看好过比他更严重的病人。”在采访过程中,卓老一句无心之话牵出了他从医62年间一连串的精彩故事。
记忆犹新
14年前常熟患儿母亲那句话
“孩子抱来时,骨瘦如柴,皮肤黄如橘皮,呼吸微弱,快要不行了。”回忆起14年前救治的那名男婴,卓德林记忆犹新。说来也是一种缘分,当年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均无法救治。回到常熟家中后,母亲依然不愿放弃,她相信中医,就想去中药房碰碰运气。当时她到药房,对正在抓药的药工说,想要抓点药给孩子泡泡脚试试。药工转头一看,孩子奄奄一息,好心劝说:“都病成这样了,怎么能自己抓药呢!明天我们这有位老中医坐堂,医术高明,你明天来看看吧。”
药工口中的老中医正是卓德林。第二天,母亲果然带着孩子来了。当时的画面,卓德林至今难以忘怀。“这样的病人,药房是少见的。一般生了重病都去医院,谁来药房看呢。孩子真的是皮包骨头,皮肤蜡蜡黄,呼吸极其微弱。一时间,药房里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在望闻问切之后,卓德林结合之前孩子在医院的各种检查记录,判断病因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导致胆道梗阻,孩子无法吃奶,营养不良,时间拖得过长,出现了多脏器衰竭。根据病症,卓老开出了一张方子。“我记得里面有一味名贵药材——麝香,这张方子不便宜,要几千元。”卓德林说,当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他感动不已——“不管多少钱,都治,就算有后遗症,只要孩子能活下去,我们都治。”
“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卓老至今感动。当时,他选择了中医衣冠疗法,在喂孩子喝中药的同时,把药粉缝在帽子里,让孩子24小时戴着。没几天,孩子情况稍稍好转,孩子皮肤上的黄色慢慢褪去,能正常吃奶了,虽然还有其他脑部先天性疾病,但总算活了下来。父母千恩万谢,时常带着孩子来看望卓老。5年前,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去上海生活,才与卓老的联系少了。
心里有底
曾在甘肃成功救治类似病例
今年中秋前夕,卓老万般思念孩子,想了各种方法,也联系不上,无奈之下想到了警察。常熟市公安局虹桥派出所教导员何斌得知这段故事后也很感动,决定帮卓老寻“亲”,并很快取得了联系。
卓德林告诉何斌,其实当年救助这个男婴,自己并非意气用事,心里是有底的。因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卓德林在甘肃天水就曾救助过一名病情更严重的病例,一名年轻女性被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合并胆道感染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医院会诊后一致认为,内科保守治疗已无挽救希望,而外科认为手术抢救加之全身麻醉势必导致更快死亡。见此情形,卓德林提出中西医结合抢救,并开出了一剂中药,包括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等9味药材。
据当时病历记载,病人服完药后,腹中有鸣响,三小时后,开始排便并排出死蛔虫,腹胀腹痛感减轻。“从1978年12月底开始治疗,到第二年4月1日,她治疗结束,康复出院。”卓德林说,这个案例被收录在1979年原甘肃省天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院刊中,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反复研究
发明手指血压计领先二十多年
如今,认识卓老的人,大多只知道他是一名老中医,殊不知,他也是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专家,更不知道他最初是西医科班出身。1960年,卓老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在学校期间,他一心学习,积极创新,还发明了手指血压计。
这一设备如今到处都有,但在60多年前,还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之所以会有这项发明,也是源于当年他的老师一句无心之言:“给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测血压实在是太难了。”卓德林介绍,血压这一指标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至关重要,但如果大动脉处正好烧伤,那么测量血压就变得十分困难。
卓德林听在耳中,记在心里。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人手指两侧的微动脉跳动频率与大动脉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由此,他发明了手指血压计。卓德林的论文《测量手指动脉血压的方法》一文还登上了1961年第九卷10期的《中华外科杂志》。卓德林回忆说,当年领导不信手指能测血压,让他先给自己测量,发现准确无误后,这篇论文才被发表了出来。当时恰逢“技术革命”浪潮,卓德林的这一发明受到学校高度重视。他记得当年学校还特地举办了一场关于技术创新的文艺晚会。
虽然发明成功了,但由于当年微型传感器的技术限制,这一成果并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直至二十多年后,卓老在报纸上看到日本生产出了手指血压计,让他觉得非常遗憾。
理想不老
耄耋老人至今坚持问诊
西医科班出身,卓老为何更偏爱中医?他介绍,主要是从小受家庭影响。他的父亲和大姐都是中医爱好者,由于家庭条件原因,最终都没有从医。他从小耳濡目染,看了不少中医的书籍和古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主动申请,想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如愿以偿进入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这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间,卓德林在单位跟随全国最著名的一批老中医学习,受益良多,这十年也是他中医造诣突飞猛进的十年。
十年后,卓德林响应当时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号召,到了甘肃,为当地农村医生授课讲学。上述那名病情危重的女患者,正是卓老在天水时救治的。那十几年,卓德林在天水治好了大量疑难杂症,也因此名声远扬。对此,卓德林谦虚地说:“很多疑难杂症,都是依靠老祖宗的古方,再结合具体病例,辩证地去增减药材。”他还介绍,如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中药方,正是来源于张仲景的多张古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卓老来到苏州常熟工作、生活。90年代初,他应美国佛州中医学院邀请,赴美讲学。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卓老准备去唐人街走走,在地铁上遇到了一名华侨,就攀谈了起来。对方听说他是中医后,向他介绍当地有一家药房急需中医指导。
听到这句话,从骨子里热爱中医的卓老显然不会就这么放过。他主动找到这家药房,试着坐诊,同时宣讲中医文化,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他记得,一名华侨来看过敏性鼻炎,卓老给她开了一张方子七副药。起先,她每天来拿药,但第四天后,就不见人影了。几天后,她带着同样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同事来找卓老。原来,她自己吃了三天药就感觉症状明显改善,就向同事作了推荐。在美国的那段时间,来找卓老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中医是卓老从小的理想,他用62年的时间守护着心中的挚爱。如今,86岁高龄的卓老依然闲不住,他坚持一周坐堂4次,每次半天。“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减轻患者的病痛,更希望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