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丞相制度起源于秦朝,丞相协助皇帝管理百官,是百官之长。丞相一般与皇帝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皇帝也因为丞相的存在不能再我行我素,二者基本是相互制约。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明代政治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当场撤掉了中书省和丞相位置,并且严令禁止自己后代再设立丞相。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在明朝被永久叫停。
朱元璋因何要废除老祖宗留下来的丞相制度呢?真的因为是胡惟庸案让朱元璋心生忌惮吗?明太祖并不是意气用事之人,他只是借题发挥来表达自己对于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不满。
一、丞相制度
历朝历代在丞相制度上都会有所改革,到了明朝则完全采用元朝的制度。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时全盘采用了中原官制,他的利弊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也就导致了朱元璋之后废除丞相制度。
1.元朝丞相制度
元朝不仅仅全盘使用了中原的官职,同样也开启了科举考试。在中原地区科举考试,大多是为了选拔优秀官员所设立的。但是元朝继承以后,对于科举考试并不上心,官员选拔仍然是看血统推荐。
科举考试另一大作用就是打破推荐制,推荐制极易形成官员小圈子抱团取暖,在之后逐渐会发展为党派争斗问题。不过忽必烈在世的时候还能勉强控制蠢蠢欲动的官员们,他去世以后局面就不甚友好了。
元朝丞相权利愈加增大,已经隐隐约约有与皇帝比肩的力量。元朝时丞相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觉得皇帝的废立。这也导致元朝内部矛盾非常激烈,这也是导致元朝百年而亡的至关因素。
2.明朝丞相被废始末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基本沿用了元朝的一系列制度,其中就包括丞相制度。中书省负责国家大务,丞相依旧掌握大权。在明初,官员任用罢免基本上由丞相等人负责。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小圈子,明朝的丞相虽然不具备元朝的所有权力,但是它已经超过了历代丞相的权力。若是朱元璋不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隐患,长期以久下去大明国运将受损。
朱元璋开国第三年,严礼等人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奏告皇帝,换而言之,他们就是要架空皇权,让朱元璋再也听不到百姓的声音。朱元璋自然反对,虽然他之后能够听取百姓意见,却阻止不了丞相掌权。
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想废掉丞相,他接连任命了好几任丞相,比如徐达、胡惟庸、汪广阳三人同时任命。希望他们三人能互相制约,自己得以独掌大权,却不料胡惟庸变本加厉,在朝廷建立自己的圈子。
胡惟庸仗着自己权力过大,经常不经过朱元璋批阅就直接执行政务。短时间内朱元璋可以忍受,但是长期如此就让朱元璋动了废丞相之心。
因此胡惟庸案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废除丞相制度的契机,这案子表面上披着谋反的外衣,实则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绝对交锋。胡惟庸案之所以涉及大量人口,一部分是依附胡惟庸的党羽们,而另一部分则是崇尚相权的人。
朱元璋认为自己和忽必烈一样,在世的时候也奈何不了相权多少,若是在他死了以后丞相一家独大,势必会影响大明朝的江山走向。为了让自己子子孙孙都能够顺利继承明朝江山,朱元璋只得出此下策。
二、废除后
那么在丞相制度废除了以后,朱元璋又是如何管理六部官员的呢?朱元璋虽然短暂得到了废除丞相以后的胜利,他却为后世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坑,这个巨大的恶果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勤勉的皇帝
在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后,朱元璋每日的工作量可以说是成倍增长。有人做过统计,朱元璋在一天之内就要处理200份奏章,还有国事400多件,这巨大的工作量也就只有老朱自己能承担。
这基本上能算得上一个恐怖的数字,国家所有的事物,包括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占用朱元璋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利弊。朱元璋的生活基本上十分规律,批奏折,处理国事,甚至经常批奏折到深夜才能休息。
骤然失去了替他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朱元璋连娱乐生活都要被占用。这些国事哪怕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朱元璋都会用心对待。三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也造就了朱元璋荣获中国最勤勉皇帝头衔。
2.内阁制度
虽然朱元璋十分勤勉,他的后代却没有朱元璋这般勤奋对待国事了。中书省虽然被废除,但是它的升级版内阁制度却悄然诞生。皇帝一天天要处理这么多政务,自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
朱元璋之后的皇帝就开始想了捷径,全新的政治体系内阁应运而生。随着皇帝不断的放权,内阁制度权力不断壮大。等到明朝中后期时,已经基本与当时的中书省权力一致了。
内阁都有哪些权利呢?比如像中书省之前可以废立皇帝,内阁同样也可以。内阁甚至可以架空皇权,无视皇帝为所欲为。相较于之前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而废掉中书省,却因此诞生了威胁皇权更严重的内阁。
内阁首辅们的争斗甚至比丞相时期的争斗更加严重,他们管会依附宦官狼狈为奸。内阁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基本人才凋零,只剩下那些惯会哄皇帝开心的无用之辈。内阁制度,是构成明朝中后期乱政的因素。
三、真实原因
谈完了废除丞相以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最终用葬送明朝买单。那么朱元璋废除丞相到底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他性格多疑贪恋权势,登基以后精心目的就是为了废除丞相制度。
策划
1.多疑贪权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帝王应有的英勇果断都能在朱元璋身上体现。他在战争中杀伐果断,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哪怕陷入困境也能做出正确决定,将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人非完人,哪怕是朱元璋也不例外。在史书中对于朱元璋基本都是褒贬不一,赞他的认为他杀伐果敢,战绩赫赫,贬他的认为他贪恋权势,性格多疑。朱元璋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性格?
朱元璋多以贪恋权势的性格,大部分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朱元璋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一段不想被人知晓的黑暗时光,他做过放牛娃,也做过和尚。人间的冷暖他都饱尝,正因此性格十分敏感。
从小到大,朱元璋便是在冷漠的人情中长大。人们只会依附权势,对于无权无势的朱元璋,从不多加理会。命运不公让朱元璋从不相信旁人,权力只有被自己把握手中,才不会被人轻视和限制。
2.相权威胁皇权
丞相最开始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因为丞相只听命于皇帝一人,只要丞相是皇帝的心腹,那么君权和相权就能结合在一起。皇帝和丞相就如同一个人,如此这般,皇帝便可以将国家权力掌握。
但是丞相权力过大还是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就例如唐朝的杨国忠,他就是靠自己的妹妹杨贵妃得宠,一步一步走上丞相的位置。结果他不止会哄皇帝,也会通过权力扩大势力,最终搅乱朝堂政事。
朱元璋是亲眼所见元朝丞相独断专行,最终导致了官员贪污,农民起义,元朝也因此一步一步走向衰亡。朱元璋直接。把元朝灭亡的原因归咎到丞相决策失误上,因此他对于丞相十分厌恶。
胡惟庸案成为了朱元璋废丞相的导火索,胡惟庸当时的所作所为,与元朝那些胡作非为的丞相又有何不同?朱元璋因此借胡惟庸牵扯一案大作文章,不仅废除了丞相制度,更是株连上万人。
依照朱元璋本人的性格,其实胡惟庸在势力壮大的过程中,朱元璋就有所耳闻,他却不作为。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害怕胡惟庸,而是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直接一举废除千年传承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向来考虑甚多,他不仅仅要废除一个权势过大的丞相,他更要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受到福利。彻底废除这个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他的子孙后代就不会再受到丞相的威胁。
总结
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他却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是否像他一般勤勉。哪怕贵为天子终究不是神,而是一个终会疲惫的人。
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初次体会到了胜利果实。但是丞相制度的废除并不能解决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矛盾,明朝后世皇帝终究是要承受这个权力斗争所引发的后果,从而陷入新一轮斗争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