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赵阳:“在中”与“时中”:王夫之对程朱“中和”说的整合与反思

0
分享至

“未发”“已发”最早见于《中庸》首章,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字面意思来看,已发、未发本来是指意识发生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庸》在文本上把已发、未发与“中和”联系,从而使得已发、未发不再单纯地限于描述性说明,还具备了规范性说明。理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把《易传》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等概念与未发、已发联系,从动静、体用等角度论述已发、未发的关系。理学家还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已发、未发的区分基础上进行修养的问题,其中的重点便是如何理解、把握“未发之中”。程颐与朱熹对未发之中与已发之和的讨论,基本上划定了理学已发、未发说的论域,这方面学界的相关研究很多。对于程颐与朱熹从“在中”与“时中”概念讨论未发之中与已发之和的关系问题,也有学者进行了讨论,但王夫之对程朱“在中”“时中”讨论的反思,学界则关注不够[1]。本文关注王夫之如何整合与反思程朱从“在中”与“时中”概念对“中和”问题的论述,考察王夫之对程朱思想的继承与反思。
一、程颐关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

程颐关于“在中”与“时中”概念的论述,集中在他与吕大临、苏季明的讨论中,《伊川易传》中也有相关论述。“时中”概念见于《中庸》第二章“君子而时中”,指的是君子能够顺道而行,随时处中。理学家则进一步用“时中”解释《中庸》首章提出的“已发之和”。程颐对于“时中”的解释是:事情发生时可以做到随时符合作为本体的“未发之中”。程颐关于“时中”的讨论,还可与他关于《周易》“中正”概念的讨论合观。“在中”这个概念则由程颐首先提出,用于解释《中庸》首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之“中”的含义。程颐所谓“在中”,指的是有此喜怒哀乐之理在未发之中。

为什么程颐要提出“在中”这个概念?其相关论述是否还存在什么理论问题?程颐对“在中”与“时中”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中庸》中所谓“未发之中”,这个“中”是虚词还是实词?归结而言,吕大临认为“中”是实词,有其内容,表现出来便是无过不及。程颐认为“中”是虚词,“中”只是形容“道体”的不偏不倚。

程颐赞同吕大临讲的“中”与“道”既同一又有分别的关系。但他认为不能说“道”是由“中”而来,“中”只是形容“道”,“所以状性之体段”[2]。所以本体是“道”(也即“理”),“中”本身没有内容,只是对未发时“本体”的形容。第一,心有体用,未发是体、已发是用。因此未发、已发不是意识过程的不同阶段。从体用关系看,已发之所以能“和”,是由“未发之中”保证。“赤子之心”是已发,只是在意识层面纯一无杂,与“未发之中”相近,但不是未发。他批评吕大临“赤子之心”说失落了“大本”[3]。第二,“未发”只能涵养,不能刻意“求中”。“未发”不是意识过程的不同状态,而且任何对未发之中的“思虑”都已经落入了已发。所以未发不能思虑、把持,只能进行涵养。具体功夫便是“敬”,能做到“敬而无失”就是“中”[4]。

从程颐的回应来看,未发之中不可思虑,但其作为大本、中体又不能毫无内容,或不对其进行任何论说。因此,还是要以“中”来形容未发之时心体的状态。“中”尽管可以“状道之体段”,但这还是容易引起误解,尤其容易导致修养上刻意求“中”。考虑到此,程颐与苏季明的相关讨论,可以说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困境。“先生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在中之义’,不识何意。曰:只喜怒哀乐不发,便是中也”[5],“言和则中在其中矣,中便是含喜怒哀乐在其中矣”[6]。“在中”即有喜怒哀乐之理在未发之中。“在中”不是去解释“中”,《中庸》原文中所讲“未发之中”应被理解为有理在未发之中,从而“未发”就不再单纯是意识过程的某个片段,更是意识得以发生、流动的根据[7]。对于未发之中的涵养,不可做思虑分析,也不可臆想有所谓“中”可做凭借,由此去执中、求中。

程颐关于“时中”的讨论与他对《易传》里“中正”概念的讨论有关。关于“时中”,程颐认为“发而中节,固是得中(‘时中’之类)”。“以事言之,则有时而中,以道言之,何时而不中”[8]。“时中”即已发时能够做到符合本体,但并不是时时都能做到。“时”“中”分言,“时”不一定“中”;“中”若作为“中体”,则必然“中”。在《伊川易传》中,“大率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9],“盖中则不违于正,正不必中也”[10]。此处所论“正”与易卦爻位相关,即说明存在着卦爻处正位但不符合“中道”的情况。他认为“中”比“正”更加根本,“正”要得“中”(“时中”)才真正具有价值。“时中”之“时”指的是符合“中道”,并非仅指顺应具体的情况、条件。因此,“时中”在根本上与“在中”一致。

程颐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有如下问题:第一,“在中”指的是有理在未发之中,未发是心之体,因此,心具理,但不是理。此处“在中”的用法,容易被误解为“理”作为实体存在于人心之中[11]。第二,“在中”之“中”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是对道体的形容。第三,“在中”与“时中”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中”是体,为“时中”提供了本体基础;“时中”是用,体用统一,但有分。

二、朱熹关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

朱熹中和新说后,以心通贯于未发、已发,心为已发、未发之主宰,强调心统性情。在此基础上,朱熹对于程颐关于“在中”“时中”的论述有进一步体系化的整合与发展。但是,朱熹中和新说后对于已发、未发还有进一步理解,到后期越来越不强调已发、未发之间绝对的区分。朱熹提出中和新说,以未发为心之体、已发为心之用,提出了心之体、用一源说。因此,他对“在中”与“时中”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12]。

(一)中和新说后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

中和新说以后,朱熹对已发、未发问题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心分体用,心之体即是未发,未发是性,属静;心之用即是已发,已发是情,属动;心通贯于已发、未发,心统性情,“统”指主宰。与之对应,修养功夫也被区分为未发时涵养,乃是静中之动,已发时察识,乃是动中之静。

己丑之悟后,朱熹与张栻、林择之在书信往来中讨论了程颐关于“在中”问题的相关论述,即《答林择之》第十七书、《与张敬夫》第十九书[13]。两书的内容大体一致:“中”只是一个“中”,“中”的含义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集注》后来即坚持此义),但在具体的表述中又可分言为“在中之义”与“中之道”,即张栻所谓“中”有“状性”与“形道”之不同。“在中”并非以“在中”之“中”形容“未发”之“中”,而是指喜怒哀乐无所偏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状性之体段”。“中之道”则指的是即事即物本身具备的恰好之处,这是以“中”形容道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14]。“在中”之“中”所谓“状性之体段”,指的是未发时天理全备(“在”)于人,即“以全体而言”;“时中”之“中”则是指事事物物皆有其恰好之处(“时”),即“以当然而言”[15]。

在《朱子语类》与《或问》中,朱熹对“在中”与“时中”的论述大体与上述一致。但对“中”之“无偏倚、无过不及”的含义有进一步论述。朱熹把“在中”理解为有“理”在未发之中,“在中”之“中”仍然是形容词,用来形容天理全备于人,“在中”之“中”本身没有特殊的内涵与独立地位[16]。未发之中作为心之体,作为性,被明确地区别于已发[17]。“时中”被理解为具体性和变化。朱熹将之比喻为“日中之中”,每一天的日中都在不同位置,所以“时中”不是绝对的,是根据不同情况变化的[18]。

他批评吕大临的赤子之心说混淆了“时中”与“在中”,这是他发展程颐观点、对吕大临观点的进一步批评。此时,朱熹对“在中”的理解,仍然继承程颐的基本思路,“在中”之“中”很难把握,不可思虑,在修养上很难下手,他甚至提出了要“强立”[19]。“在中”之“中”作为形容词,没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所以“在中”表示的未发气象很难把握。所谓涵养似乎只是整肃自我意识,即“敬不是中,只敬而无失即所以中”[20]。

在《中庸或问》中,朱熹用“浑然在中”与“时中”相对。“浑然”意在强调“在中”之“中”,是指天理全体全备于人[21]。不同在于:第一,《或问》则更加强调在未发与已发时皆要敬而存之,敬而察之,强调“敬”的功夫贯穿于已发、未发,并且进一步强调未发、已发功夫不能强而为之[22]。第二,认为“在中”之“中”是指无所偏倚,但说不上无过不及;“时中”之“中”则兼无所偏倚与无过不及而言[23]。

朱熹在中和新说的基础上,对于已发、未发的理解,基本上是坚持从体用划分。已发、未发不可混淆,未发之中所谓“在中”之“中”只是形容未发时,天理全备于人(所谓在“内”)。因此,在功夫上强调未发涵养,已发察识。但是,已发、未发似乎有所割裂。就“在中”与“时中”的关系而言,相对于程颐区分“中”“正”“时中”基础上对于“在中”与“时中”根本上的一致,朱熹有所游移。

(二)后期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

在朱熹50岁左右,一直到晚年,才开始进一步完善对未发、已发的理解,从而对“在中”与“时中”的关系也有进一步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他不再坚持绝对地从体用划分未发、已发,同时在修养功夫上强调涵养与省察的交发互用。陈来归结为“朱子论心的思想在前期注重已发未发,后期更重视具众理而应万事”[24]。关于此时期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在《朱子语类》中留存有相关材料。朱熹后期对于“在中”的解释,一方面坚持强调了“在中”与“时中”的统一;另一方面,“在中”之“中”开始具备实际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朱熹整合了《中庸》关于戒慎恐惧与慎独、未发已发、致中致和的关系。朱熹从体用角度统合了“在中”与“时中”的关系,这尤其体现在他从“中”的角度统合了“在中”与“时中”。“在中者,未动时恰好处;时中者,已动时恰好处”(董铢记录,丙辰所闻)[25]。在用语上,朱熹更多用“未发之中”与“时中”相对,更强调“未发之中”作为本体的根据意义。在朱熹与程颐的使用中,“在中”毕竟有弱化“中”本身具有的实质内涵,而且容易导致割裂已发、未发关系。虽然朱熹此时仍然强调“中是虚字,理是实字”[26],但却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具备作为根据的本体内涵。

在修养功夫上,对于已发未发的统合更加明显。“未发已发只是一件功夫,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耳。”(黄记录,戊申所闻)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朱熹强调已发、未发功夫只是一件,涵养与省察需要交发互用。这就使得未发功夫有实际的所指。已发、未发是体用关系,但并不因此截然划分,更多的是以具众理解释未发,以应万物解释已发。关键在于能够时时刻刻具众理而应万物,而不在强调修养功夫上对于已发、未发功夫的截然划分。顺此,朱熹也更加强调敬的功夫是贯通修养全程的基本修养方法。

在《中庸章句》中,朱熹的注文没有直接提到“在中”。但是,明确提到了“中”作为性之德,表示未发之时无所偏倚。这其实就是程颐“中所以状性之德也”的观点。这还表现在,他最终用“道之体”“道之用”来注解区分“未发之中”与“已发之和”,用“道之体用”来统合“在中”与“时中”[27]。

通观朱熹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论述,要点如下:“在中”与“时中”为体用关系,但并不截然划分。未发之中是体,已发之和是用。“中”本身统合了“中”(在中、未发之中)与“和”(时中、已发之和)。但是,朱熹还是坚持“在中”之“中”为虚字。朱熹晚年对“在中”与“时中”在体用关系上的统合,并且进一步把《中庸》所论修养功夫统合在“致中和”说中,强调不仅要致中,也要致和。

但是,朱熹对于“在中”之“中”是否有实意,处在摇摆当中。一方面他坚持程颐所论“在中”之“中”只是“状性之体段”;另一方面以“中”的体用关系统合“在中”与“时中”,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本体的含义。其次,朱熹对于“在中”的论说存在把“在中”之“中”作为与“时中”之“中”相对应的一种实体存在的倾向,朱熹在后期有意以“浑然在中”与“未发之中”取代对“在中”的使用,以避免此问题。但这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也即“在中”之“中”究竟有无实指的问题被回避了。还有,由于程朱“在中”之“中”无实义的说法,容易导致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把修养功夫断裂成两节,要么在求未发之中时流于光景与虚寂,要么在求已发之和时流于功利计算。这反应在心、性关系上,也即不能直接承认心与性的统一,心、性是一种合而分的关系。虽然朱熹晚期也强调“心与理一”,但还是在区分心与理的基础上讲的。

三、王夫之的继承与反思

王夫之对于“在中”与“时中”的讨论,较为复杂,学界的相关成果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来与陈祺助的研究成果[28]。

(一)区分“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

王夫之区分了“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从而为梳理程朱“在中”“时中”说的不同层面奠定了基础。王夫之把朱熹关于“在中”的说法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关于“凡云‘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的说明相联系,并直接以“在中”代替“在其中”进行讨论[29]。他认为,朱熹这个说法太过粗率。一方面,把“在中”皆理解为“不求而自至之辞”,会出现一些荒谬的理解。比如《论语》中“耕田,则馁在其中”,就不能说不求“馁”而“馁”必然自至。另一方面,在修养根据的语境里,把“在中”理解为“不求而自至之辞”,会导致修养丧失了必要性。因此,王夫之认为必须区分“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从而具体地理解不同情况下“在中”的含义。

王夫之指出,从字面看,“在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里面、包含在其中,“在中者,犹言在里许,相为包函之词”[30]。但是,这种“包函”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31]:第一种,“以大包小言者”,比如君子追求修己治人之道,则利禄之类就自然包含在其中,利禄是君子实现修己治人之道后必然具有的功效之一,但君子并不以利禄为追求。第二种,“以显含藏者”,比如“学思问辨”是具体的能显示出来的修养途径,但是“仁”作为修养功夫的本质与根据,却隐藏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这就是所谓“仁在其中”。“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指“在中”者本身具备丰富的内容与范围;“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指“在中”是显示出的内容、行为的本质与根据。

但是,王夫之认为“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与“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并不是割裂的。前者是讲“在中”所指对象的广度,言其包含内容与效用的完备;后者是讲“在中”所指对象的深度,言“在中”乃是具体显现得以显现的根据[32]。

(二)“在中”新说基础上的“中和”说

在上述区分的基础上,王夫之整合并梳理了程朱以“在中”“时中”论述“中和”问题的相关说法,并解决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王夫之论述的“在中”之义,乃是兼指“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与“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陈来认为,王夫之所谓“在中”指的是“喜怒哀乐之情”在未发之中,陈祺助则批评陈来观点,认为王夫之“在中”之所指乃是“性体”。从下文引文可以看出,这两者皆有文献依据。笔者则认为王夫之通过区分“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区分,把两种观点皆兼赅在其“在中”的论述之中,二者并不矛盾。

缘此文上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而非云“一念不起”,则明有一喜怒哀乐,而特未发耳。后之所发者,皆全具于内而无缺,是故曰在中。乃其曰在中者,即喜怒哀乐未发之云,而未及释夫“谓之中”也。若子思之本旨,则谓此在中者“谓之中”也。[33]

程颐认为“在中”是“状性之体段”,朱熹进一步认为“在中”之“中”指的是“无所偏倚”。但这样的说法,存在一种误解,也即认为在未发之时,无所偏倚便是“中”。王夫之认为“在中”所谓“中”并不只是形容词,而是有其实指。他反驳说“夫中者,以不偏不倚而言也。今曰但不为恶而已固无偏倚,则虽不可名之为偏倚,而何所据以为不偏不倚哉?”[34]他举例说,比如一间空房子,其中心相对于四角也可以说是不偏不倚,但却没有实际内容,因此也不可称之为中体。所谓中体,就像有一个东西的确在一间屋子的正中,这样才可以说不偏不倚。这就明确肯定“在中”虽然是指有此“中”在未发之时,但却不仅仅是形容词,而且有其实质内涵。此处“在中”的使用乃是“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王夫之明确地说,“在中”所谓“未发之中”就其实质含义来讲就是“性善”。“善者,中之实体,而性者则未发之藏也”[35]。只有有此“实有”“固有”的“性善”中体在未发之中,才是真正的无所偏倚。正是有此实质内涵的中体在未发之中作为根据,才能保证在具体的显现中实现“已发之和”。

同时,王夫之特别强调,“在中”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并不只是有此“中体”,而是实有一喜怒哀乐在其中。这种无所偏倚的喜怒哀乐,全备了喜怒哀乐在显现时各种无所偏倚的可能性在其中,“故所谓不偏不倚者,不偏倚夫喜而失怒、哀、乐,抑不偏倚夫喜而反失喜,乃抑不偏倚夫未有喜未有喜而失喜。(自注:余三情亦然)”[36]。显现出来的、具体的喜怒哀乐之中节(“和”)全备在此没有显现出的可能性中。因此,只要能把握此“未发之中”,自然能做到“已发之和”。这其实是在“以大包小”意义上论述“在中”的含义。

王夫之对于“在中”“时中”的上述区分说明,是他“中、和皆体”观点必然结论。王夫之批评了朱熹认为的“未发之中”为体,“已发之和”只是用的说法。朱熹的观点落实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会导致体用割裂的问题:要么在未发存养时,有体无用,或者使存养沦为虚寂,或者过于强调未发在中的全备,所谓不求自至仍然有求中之嫌,使得修养功夫只是手段;要么已发时,有用无体,“中节”流于只是在具体情况下找一个合适的局面,变成功利计算。王夫之认为,无论“未发之中”还是“已发之和”(中节),只要是说“中”则皆是“体”。因为“已发之和”能“中节”,还是以“中体”为根据,因此不能说已发时只是用,“时中之中,兼和为言。和固为体,时中之中不但为用也明矣”[37]。这是他区分“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的依据。他还指出“未发之中,不偏不倚以为体,而君子之存养,乃至圣人之敦化,胥用也;已发之中,无过不及以为体,而君子之省察,乃至圣人之川流,胥用也”[38]。未发之中与已发之中是全体与分体的关系,但都是体,未发、已发皆有体有用。这是他区分“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的依据。

王夫之对“中”的提及与强调,根源于他在本体论上突出“固有、实有”的思路。王夫之在本体论上以气(实有、固有)为本,并由此区分了阴阳(气)与阴阳之变合。他认为阴阳乘动静之几以为变合,但其所动所静更重要的是有阴阳之健顺体性作为根据。也就是说,阴阳作为本体的具体体现,不仅通过变合产生出万事万物,而且阴阳本身健顺的体性也贯穿于此变合之中[39]。因此,“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就是“阴阳之变合”的具体体现;“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便是阴阳固有健顺体性的体现。回归到“时中”与“在中”的关系,二者乃是体用显隐关系。有“在中”之实,才可以表现出“时中”。“在中而谓之中,见于外而谓之和”。“未发之中,体在中而未现,则于己而喻其不偏不倚耳,天下固莫之见。未发之中,诚也,实有之而不妄也。时中之中,形也,诚则形,而实有者随所著以为体也。实则所谓中者一尔”[40]。王夫之认为真正的本体,即是根据又是全体,本体本身即是流行大用之全体。因此,他才强调已发之和也是全具此未发之中。

(三)对道心人心说的反思

王夫之还把“在中”与“时中”的讨论,与性情问题、道心人心问题相联系。其中涉及对于王夫之一些关键表述的理解,根据上文疏解可给出一个合适的解读,从而分判与回应相关学者的观点与疑问。通过对此部分的分析,可以佐证王夫之对于“在中”“时中”的区分与讨论,的确形成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梳理与解读。

王夫之认为“道心”也就是所谓“未发之中”(也即是“性”),喜怒哀乐四情是人心,不是人欲[41]。他把性、情的理解与人心道心说相结合,但具体而言,还需要结合他区分出“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来具体说明。在性、情关系层面,未发之中指的不是喜怒哀乐四情未发的状态,而是说“性之未发为情者,其德中”。因此,“性”的层面所联系的“未发之中”,乃是“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所指的“未发之中”。性是情的依据,但却通过情才能表现出来。

与此一致,“道心”最主要的含义也是“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所指的“未发之中”。另一方面,性与道心又必须通过情与人心表现出来,但是性与道心之中又全备了情与人心达到“已发之和”(“时中”)的具体表现的可能性。这是在“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所指的“未发之中”。必须承认上述区分,才能正确理解王夫之对于性、情关系与道心、人心关系的特殊表述。

王夫之综述了性、情关系与道心、人心关系:“惟性生情,情以显性,故人心原以资道心之用。道心之中有人心,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则喜、怒、哀、乐固人心,而虽有四情之根,而实为道心也。”[42]这一表述是理解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性、情关系与道心、人心关系最为重要也争论最多的一段。就“惟性生情,情以显性,故人心原以资道心之用”来看,主要是说明性与道心是情与人心能过中节的根据,而且性与道心必须通过情与人心才能得以具体显现。这一段学界的理解比较统一,笔者则归结为这是王夫之从“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所指的“未发之中”来说明性与情、人心与道心的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用“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关系来看“道心之中有人心,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这一表述,就会出现误解,甚至无法理解王夫之究竟是什么意思。陈来对此段陈述不以为然,认为王夫之的说法不明确,甚至有误区,“这种讲法就传统力图呈现道心与人心的互动冲突而言,似非妥当”[43]。谢晓东则认为,这种讲法“窒碍不通”[44],与朱熹的讲法差异很大。其实,在王夫之区分“在中”两种不同用法的基础上,这段话其实不能以“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关系来理解,不然,从体用合一、从道心作为人心的根据来看,是无法理解“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这一说法的。但如果我们从“以大包小”意义上的“在中”关系来看,这段话的含义就很顺畅了。“道心之中有人心,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指的是,“道心”在中包含了所有人心符合道心的具体显现(“各有攸当”)的可能性,但是人心的具体表现并不总是符合道心,所以不能反过来说人心之中有道心。同时,这段话还包含着修养功夫的内涵,与义利关系一致,修养的重点乃是存养未发(道心),并以此为依据省察人心的各种表现。

如果上述解读是成立的,王夫之关于人心道心关系被误解的另一段话也就能疏通了。张立文先生注意到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关于人心、道心的一段文献似乎存在问题:“未发(自注:人心)有其中(自注:道心),已发(自注:人心)有其和(自注:道心),有其固有。”[45]他认为应该把前一部分的“未发”注为“道心”,“已发”注为“人心”[46]。其实根据上文揭示的王夫之对于“在中”两种用法的区分,这段文献可以被梳理为:就“以显含藏”意义上的“在中”关系来看,“未发”“已发”时皆是“人心”来具体活动,以此来体现含藏的“道心”,“道心”作为固有的“在中”的根据,决定着未发之中的内涵和已发时人心能够合于道心;就“以大含小”意义上的“在中”关系来看,则能够理解后半段所谓“有其固有”,指的是“已发之和”的诸种表现的根据与可能性,是固有于“未发之中”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由程颐、朱熹奠定基础,从“在中”与“时中”入手讨论中和问题的思路,的确在理学思想中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论述可以说总结并厘清了相关观点。王夫之对程朱“中和”说讨论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注重讨论心与性的关系。“在中”之“中”是否指有理在未发之中,引申出心体与性体的关系问题。程朱认为心不即是理,两者在理上可以达到心与理一,但不可将心直接等同于理。王夫之通过区分“在中”的不同用法,修正了程朱“在中”说把心、性对立割裂的倾向。第二,体用关系的理解,在探讨中起到关键作用。程颐、朱熹肯定体用合一,但强调两者是合而有分。因此,“在中”与“时中”统一于“中”,但又要强调“在中”之“中”只是形容词而无实际含义。王夫之强调体用合一,因此肯定主体本身与本体的统一。他批评“在中”有割裂心性体用的倾向,容易在功夫上出现“沦虚”与“逐物”的偏差。同时区分出体用的不同层次,认为作为本体的“体”,只能是全体大用,既是根据,也是全体。“在中”与“时中”是体用显隐关系。这些也体现了体用思维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不断完善。

[1] 关于程颐“在中”相关论述的分析,可参考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程颐”部分“中和”章,吉林出版集团,2013,第289—316页;刘乐恒:《伊川理学新论》,岳麓书社,2013,第54—82页。朱熹关于“在中”“时中”的讨论,参见郑熊:《宋儒〈中庸〉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183—188页。王夫之对程朱“在中”说的讨论,陈来在《诠释与重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76—77页)中有分析讨论;陈祺助对陈来的观点有所批评,参见氏著《“喜怒哀乐未发”或“仁义礼智未发”——关于陈来教授诠释船山中和思想之商榷》,《鹅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五期,第20—31页。

[2] 朱熹:《中庸辑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外编》第1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4页。

[3] 朱熹:《中庸辑略》,第16页。

[4] 朱熹:《中庸辑略》,第19页。

[5] 朱熹:《中庸辑略》,第17页。

[6] 朱熹:《中庸辑略》,第18页。

[7] 刘乐恒把程颐所谓“在中”阐发为通于“体、相、用”三个层面。笔者关注的“在中”之义,则被阐发为喜怒哀乐未发时,“通于相之中”的状态。这种状态不能脱离“体”,但却还没有发为“用”,但有其固有的内涵与定向。类似于金岳霖所谓本体称述式的说法。这也是目前笔者所见学界对于程颐“在中”说最为深入的解读。参见其《伊川理学新论》,岳麓书社,2014,第64—75页。

[8] 朱熹:《中庸辑略》,第17页。

[9]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第909页。

[10]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966页。

[11] 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中即如此解读。不过,已经有牟氏后学指出牟先生对于程颐“在中”说存在误解。参见陈祺助:《“喜怒哀乐未发”或“仁义礼智未发”——关于陈来教授诠释船山中和思想之商榷》,《鹅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五期,注十七。

[12] 朱熹中和新说后,关于“在中”的讨论,在《集注》《或问》《语类》和《文集》中皆有相关记载。笔者根据《语类》相关记载者记载年份的不同,将中和新说后朱熹关于“在中”“时中”的讨论划分为前期与后期。这里参考了陈来与陈林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陈林:《朱熹工夫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以已发未发为视角》,《台湾大学哲学评论》第50期,2015,第27—70页。

[13] 书信年份断定根据陈来的考订,参见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80、93页。

[14]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第1338页。

[1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全书》第22册,第1977页。

[1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第1510页。

[1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515页。

[1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480页。

[1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484页。

[2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499页。

[21] 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第558页。

[22] 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第563页。

[23] 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第561页。

[24] 陈来:《朱子四德说续论》,《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期,第33页。

[25]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510页。

[2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512页。

[2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全书》第6册,第33页。

[28] 参见陈来:《诠释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76—77页;陈祺助:《“喜怒哀乐未发”或“仁义礼智未发”——关于陈来教授诠释船山中和思想之商榷》,《鹅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5期,第20—31页。

[29]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船山全书》第6册,岳麓书社,2011,第611页。

[3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12页。

[3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12页。

[32]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12页。

[33]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2页。

[3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2页。

[3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3页。

[36]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3页。

[37]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52页。

[38]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53页。

[39] 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2册,第266页。

[4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2页。

[4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4页。

[42]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475页。

[43] 陈来:《诠释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78页。

[44] 谢晓东:《互藏交发说及其困境——王夫之人心道心论新探》,《哲学动态》,2019年第4期,第56页。

[45] 王夫之:《尚书引义》,第261页。

[46] 张立文:《正学与开新》,人民出版社,2001,第181页。

文章出处:《朱子学研究》第三十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港媒:欧洲决定7月对中国电动汽车收关税,中方或将铁腕反制

港媒:欧洲决定7月对中国电动汽车收关税,中方或将铁腕反制

天机调茶局
2024-06-05 13:53:33
浙江2名落水驴友去世!好友曝白衣女子50岁刚退休,有丈夫和孩子

浙江2名落水驴友去世!好友曝白衣女子50岁刚退休,有丈夫和孩子

180°视角
2024-06-05 15:26:10
社保断缴过的有救了!2024年5月起,可以这样补缴.....

社保断缴过的有救了!2024年5月起,可以这样补缴.....

懂保汇大沈哥
2024-05-23 16:46:47
身患怪病的状元,奥兰多的希望之星

身患怪病的状元,奥兰多的希望之星

篮板英雄联盟
2024-06-05 22:40:24
全新一代宝马1系发布,外观内饰全新升级,尺寸大幅增加

全新一代宝马1系发布,外观内饰全新升级,尺寸大幅增加

新车迷
2024-06-05 16:40:02
台州2驴友溺亡后续:女子身份被扒,正脸照曝光,退休金高刚离岗

台州2驴友溺亡后续:女子身份被扒,正脸照曝光,退休金高刚离岗

棒棒糖画画
2024-06-05 23:05:32
药明康德联合创始人赵宁病逝,曾连续多年登胡润全球富豪榜

药明康德联合创始人赵宁病逝,曾连续多年登胡润全球富豪榜

仰望沧海
2024-06-03 22:01:04
美大选要变天!当不成总统了?特朗普判决已定,中方要做好准备

美大选要变天!当不成总统了?特朗普判决已定,中方要做好准备

壹号评论
2024-06-05 15:35:10
TVB艺人夫妇移民英国,信誓旦旦开农场,今转二手衣名人光环不再

TVB艺人夫妇移民英国,信誓旦旦开农场,今转二手衣名人光环不再

娱乐白名单
2024-05-25 16:14:17
终于知道街上的丑衣服都卖给谁了!网友:知足吧,有人买就不错啦

终于知道街上的丑衣服都卖给谁了!网友:知足吧,有人买就不错啦

梗王段子手
2024-06-05 17:53:48
来自江苏的她,任上海市……

来自江苏的她,任上海市……

鲁中晨报
2024-06-05 09:31:04
不说人话的发布会,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不说人话的发布会,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一口老炮
2024-06-05 10:55:01
86年,大伯娶妓女被众人嘲笑,4年后,大伯得知她身份呆住了

86年,大伯娶妓女被众人嘲笑,4年后,大伯得知她身份呆住了

小月文史
2024-05-29 18:11:25
中美会谈后,不到48小时,中对台军的称呼变了,最后送出8个字!

中美会谈后,不到48小时,中对台军的称呼变了,最后送出8个字!

文雅笔墨
2024-06-04 08:53:55
上海宝宝巴士,怎么还没满月就出来工作了?

上海宝宝巴士,怎么还没满月就出来工作了?

新民晚报
2024-06-05 17:06:12
普京任命绍伊古新职

普京任命绍伊古新职

新京报
2024-06-05 15:56:14
太惨了,中型豪华轿车降价潮来袭!最大降幅高达42%,心动吗?

太惨了,中型豪华轿车降价潮来袭!最大降幅高达42%,心动吗?

看看娱乐与体育
2024-06-04 22:36:56
纪实:一年“冬眠”七个月,西伯利亚人过冬,吃喝拉撒怎么解决?

纪实:一年“冬眠”七个月,西伯利亚人过冬,吃喝拉撒怎么解决?

小金鱼的眼泪
2024-05-21 08:08:57
独行侠主帅基德透露:东契奇已经向球队名宿诺维茨基取经如何夺冠

独行侠主帅基德透露:东契奇已经向球队名宿诺维茨基取经如何夺冠

打工人的篮球梦
2024-06-05 15:15:23
消息称苹果正在与中国移动洽谈将Apple TV+和Apple Arcade引进中国的事宜

消息称苹果正在与中国移动洽谈将Apple TV+和Apple Arcade引进中国的事宜

cnBeta.COM
2024-06-05 10:12:04
2024-06-06 03:24:49
文以传道
文以传道
传承文化,传递价值。
1469文章数 5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头条要闻

9旬老人去世后被发现与小38岁保姆结婚 房产被过户

头条要闻

9旬老人去世后被发现与小38岁保姆结婚 房产被过户

体育要闻

赴美试训的崔永熙,表现究竟怎么样?

娱乐要闻

《青春有你》胡文煊被曝孕期出轨

财经要闻

员工证实周大福关闭深圳工厂

科技要闻

9家车企拿到自动驾驶落地入场券,没特斯拉

汽车要闻

又一个水桶车 试驾新“卷王”极狐阿尔法S5

态度原创

游戏
本地
时尚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杰夫推特:《野狗子》将出席夏日游戏节

本地新闻

我和我的家乡|踏浪营口,心动不止一夏!

今年穿紫色,开运又高级!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乌方:俄乌冲突升级 所有“红线”不复存在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