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贡藏布:神奇的“突刺”与“雨舌”
文/李忠东
从空中俯看
易贡藏布和雅鲁藏布江
就像一柄长长的剑
深深地刺入青藏高原的腹地
雅鲁藏布江的墨脱一带是剑柄
剑身是易贡藏布
剑锋所在即嘉黎县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正是由孟加拉湾经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
然后一路沿剑锋所指直抵嘉黎
单之蔷先生将它称之为从孟加拉湾伸过‘雨舌’
凡‘雨舌’舔过的区域
都是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森林茂盛的地区
2018年受《中国国家地理》邀请
我和摄影师谢罡进入这个区域
▲雅鲁藏布、易贡藏布水汽通道如孟加拉湾伸过来的“雨舌”。
来到嘉黎之前,我先去了一趟青海海东的循化县。嘉黎是11世班禅的故乡,而循化县则是10世班禅的出生地。
循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属于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少雨。沿黄河谷地,发育大片中生代红色砂岩,形成壮观的西北干旱区丹霞地貌。
10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就出生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小村落。那里是一个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之地,藏传佛教文化区在这里直接与伊斯兰文化区相接。
▲循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属于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少雨。摄影/李忠东
结束嘉黎的考察,我又去了一趟缅甸。
非常巧合,缅甸正好位于青藏高原南麓,北回归线从其国土中部穿越。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
缅甸的北部和北东部,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挡了亚洲大陆寒冷空气的南下,而南部则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畅通无阻。
▲缅甸位于循化位于青藏高原南麓,温暖湿润。摄影/李忠东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仅滋润了南亚次大陆,而且还一路向北方直抵青藏高原南坡,然后沿山脉之间的峡谷通道深入到高原深处,形成青藏高原东南部难得的湿润区。
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青藏高原的最深处和最北界恰好就在嘉黎县。
尽管不是有意安排,但在短时间内,由青藏高原中纬度内陆区到东南部极高山区再到南坡低纬度南亚次大陆。无意之中,将青藏高原穿越了大半。
这三个地方虽相隔遥远,其实细究都有前因后果的关联。高原内陆的荒凉与干旱,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阻拦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而相反南亚次大陆之所以温润多雨,也因为这两座山将阻隔了亚洲大陆的寒冷空气的南下。位于青藏高原南北、东西之间的嘉黎县,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承上启下、东进西渐之地。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仅滋润了南亚次大陆,而且还一路向北方直抵青藏高原南坡,然后沿山脉之间的峡谷通道深入到高原深处,形成青藏高原东南部难得的湿润区。
01
这里有最为密集的海洋性冰川,并且冰川和森林无缝连接
嘉黎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西连冈底斯山脉,东接横断山的伯舒拉岭,在那曲附近由于受到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呈向北凸起的弧形。它的南侧因为有深大断裂通过,地势陡峭,相对高差较大,而北侧则山势和缓,相差高差较小。
由于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有一条水汽通道的存在,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着这条通道源源北上,遭遇近东西横亘的念青唐古拉山如墙般阻挡,大量水汽遂汇聚于此,大大增加了这一区域的降水量。
在高山区域降水变成降雪,从而在南坡形成大面积的雪山和冰川,使念青唐古拉山成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和中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区。
▲念青唐古拉山成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和中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区。摄影/李忠东
尤其是包括嘉黎县在内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所分布的冰川占整条山脉冰川面积的90%。从卫星图上看,嘉黎县的东部和北部几乎全部挟裹在雪山和冰川的包围之中。
尤其在忠玉乡南部,高大的山顶成排展布,宛如一道巨大的高墙。其上冰峰耸立,山势嵯峨雄伟,白雪皑皑,冰川如蛇。
并且伴随强烈的冰川作用,所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亦十分丰富和典型。包括角峰、鱼鳍梁、冰斗、終积、侧积、底积、U形悬谷、冰湖、冰蚀洼地等等皆随处可见。
暖湿气流在山体顶部形成雪山和冰川,但在峡谷底部却形成丰富降水,带来温暖的气候,给峡谷带来无限的生机,形成大片的原始森林。冰川甚至与森林无隙连接,如紧扣的十指。甚至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
▲森林、冰川和居民的亲密接触。摄影/谢罡
02
神奇的“突刺”和“雨舌”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它迅速、果敢,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大自然的内、外营力,此消彼长,你进我退,轮番改造着这里的一山一水。
那些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纪年方式,运用于青藏高原显得太过漫长,青藏高原新如少年,日新月异让我们仿佛都来不及记录他的成长过程。
就全球而言,要认识两三百万年以来的地球演化,青藏高原应当是一个绝佳的窗口。
当四、五千万年前,古老的印度板块从遥远的南方远行五六千公里,最后与欧亚大陆激情相拥之时,青藏高原的生长就开始了。
▲森林、冰川和居民的亲密接触。摄影/谢罡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并非平直的直线,而是略向南凸起弧形,向一张弓。这张弓的两端,各有一个“犄角”,地质学上称为东西构造结,尤其是东部犄角,显得尤其突出,就像一根长长的突刺,深深地扎在青藏高原内部。
这两个犄角,是印度板块北边的两个拐角插入欧亚板块的位置,它们的空间被极度挤压,地质构造异常复杂,西犄角导致帕米尔山结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多条重要山脉均被挤压在这里。而东犄角则迫使本来东西向的山脉向南折转,形成山脉与河流相间南行的横断山。
▲森林、冰川和居民的亲密接触。摄影/谢罡
嘉黎,便位于东犄角那根长长“突刺”的末端。在亚洲地势图上,这个东犄角就像一个凹陷,这个“凹”一直向北形成著名的“雨舌”。
国家地理单之蔷先生曾经对这个雨舌有过详细描述:“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在这里形成一个下宽上窄的喇叭口形的地形构造,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云团正好顺着这个喇叭口长驱直入。北上的水汽碰到了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肪的阻拦,在爬升的过程中形成丰沛的降水,丰沛的降水量涵盖的区域好像从孟加拉湾伸过来的一根舌头,就这是‘雨舌’。凡‘雨舌’舔过的区域,都是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森林茂盛的地区。”
而嘉黎正好就在这个“雨舌”舌尖的位置。正因为此,嘉黎尽管地处高海拔(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但相对于同纬度、同海拔的区域,仍要温暖湿润很多。
▲易贡藏布大峡谷中的人家。摄影/李忠东
03
易贡藏布,最深幽最温暖的峡谷
从林芝机场出来,迅速换上汽车。空中细若游丝的雅鲁藏布江,此时河床宽阔、流水如发辫。在通麦,我们离开帕隆藏布和318国道折向北进入易贡藏布流域。
传统上,从嘉黎县忠玉乡(旧名忠义乡)开始称易贡藏布,而从发源地嘉黎县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算起是广义的易贡藏布,全长295千米。易贡藏布由西北向东南流淌,河流没有选择由向北向南的最近距离直奔雅鲁藏布江,而是伴随念青唐古拉山的山脉走向,是因为河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易贡藏布大拐弯。摄影/杨建
易贡藏布的流向,完全与嘉黎断裂带相重合。嘉黎断裂在地质图上和遥感图像上非常清晰,它被认为是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形成的大型走滑带,近年来的地质研究工作还表明该断裂还是一条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
嘉黎断裂不同地段既表现为挤压逆冲的特点,也有伸展、走滑的构造样式,因此形成的地貌特征亦不同。
在峡谷底部,往往形成与断层走向一致的小型断陷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中充填从两侧山体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形成平阔的平原或积水形成湖泊。雪山环绕的盆地成为峡谷中最为丰膄肥沃的聚宝盆。
▲易贡藏布大峡谷。摄影/杨建
嘉黎县忠玉乡尼屋就位于这样的断陷盆地,暖湿气流沿峡谷溯流而上带来丰沛降雨和热量,让尼屋气候温暖湿润。
盆地内,阡陌纵横、村舍俨然、桃李缤纷,处处飘荡着田园牧歌,并且与远处的雪山、冰川相映成趣,成为高原深处的难得的世外桃源,一派雪域江南的景象。
忠玉乡也因此成为嘉黎县唯一的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除青稞而外,小麦、豌豆、胡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和萝卜、卷心白及其他蔬菜等也间有收获。
▲易贡藏布大峡谷中的尼屋盆地。摄影/嘎瓦龙(图虫创意)
雪山之水,一路沿着宽达数公里的断裂带,经年累月地侵蚀、切割,最终形成深邃的易贡藏布大峡谷。
从空中俯看,易贡藏布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就像一柄长长的剑,深深地刺入青藏高原的腹地。雅鲁藏布江的墨脱一带是剑柄所在,而剑身便是易贡藏布,剑锋所在即嘉黎县。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正是由孟加拉湾经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然后一路沿剑锋所指直抵嘉黎。
我们往往注重青藏高原的高和寒,常常忽略她的深。实际上,在藏东南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悬殊的地形高差,丰沛的降水,形成众多深切峡谷。峡谷的深度动辄数千米,成为地球表面除海沟以外,最为深邃的地方。
易贡藏布大峡谷深度普遍在3000米以上,虽不及雅鲁藏布大峡谷,但也是惊人的深度了。
▲易贡藏布大峡谷中的尼屋盆地。摄影/谢罡
进入峡谷,明显感觉氤氲着湿热的空气。
沿着峡谷溯流而上,植被的垂直带谱令人印象深刻。易贡藏布虽然位于北纬30度附近,河谷海拔2000米以,但仍然发育大量热带植被类型,甚至出现某些季雨林的特点。
如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中,常常浓荫蔽日,古木参天,荆藤飞舞,各种植物为自身的生存都巧妙地占据着空间。
而且我们注意到,很多高大乔木的树干都生长有附生植物或。这种现象往往只有在环境的空气湿度大,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的热带雨林才会可能。
▲易贡藏布大峡谷中的原始森林。摄影/谢罡
林中乔木的树干普遍披着一层厚厚的黄绿色的苔藓,呈现出“苔藓林”的特征。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中的高山松和华山松,十分高大挺拔,林下是忍冬、蔷薇和众多的蕨类、荨麻及厚达10厘米的苔藓层,在密林中我们还发现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桃儿七,先叶开放的粉红色花朵亭亭玉立于厚厚的苔藓层。
海拔3000米以上,分布着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以冷杉为主。再往上,森林生长突然变得稀疏、低矮。
再往上,以川滇高山栎为主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成片出现在峡谷两侧的坡地,这种古地中海的残留物种在易贡峡谷呈现出乔木化的特点。再往上,大片的圆柏林占据着阳坡、半阳坡。
▲桃儿七。摄影/李忠东
易贡藏布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两个板块的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南北向被极度压缩。那么南北挤压之后,多出来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呢?
科学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通过岩石圈增厚的方式加以吸收与消化。另一种说法是通过沿着大型走滑断裂的走滑运动往东西方向挤压出去了。
其中嘉黎断裂就是青藏高原向东挤出逃逸的南边界。虽然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支持这种观点,但嘉黎断裂却活跃性和运动性却不容易小视。
据科学家研究,这条断裂从晚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右行平移活动距离达到200公里以上。由此,产生了三个后果,首先是沿断裂带发育多处温泉和钙华点
其实,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为易贡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最后,断裂带本身就是区域性地震带,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频发。
▲峡谷中河流阶地上的村落。摄影/李忠东
车行至嘉黎县与波密县交界处的吾金恰特尔,同行的嘉黎县文化旅游局央金带我们去看一处奇特的温泉。
温泉出露于易贡藏布的左岸,共有两处泉眼,均从粗大的河床堆积砾石中流出。在下温泉形成一个高约80厘米的圆锥状泉华台,温泉中所含硫磺、铁、铜等元素沉积在泉华锥体的表面,给泉华台披上五彩斑斓的华衣。
温泉之水从泉华台顶部鸡蛋大小的凹坑中潺潺喷溢而出,过往之人皆俯身用嘴吮吸温泉之水,据说可以治多种病,但央金却告诉我说,她每次喝了温泉水都会头晕,难受好几天。
▲易贡藏布大峡谷中的世外桃源。摄影/谢罡
-END-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嘉黎附刊)
撰文/李忠东
摄影/谢罡 杨建 李忠东
侠客地理(微信ID:xiakedili)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