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3月28日,一位个头不高,带着黑色墨镜的中年男子迈着均匀的小碎步,自信满满地登上了“故事分享会”的舞台。
接着,他用略加调侃的语气讲述了一段痛彻心扉的人生经历。
他动作流畅、语调激昂,如果此时的你坐在台下,绝对不会想到他是一位盲人,更不会想到他是一名盲童学校的校长。
那么他为什么能来到这里演讲呢?他到底是谁呢?
这个31岁的盲人就是来自西藏拉萨的尼玛旺堆,在藏语中“尼玛旺堆”这个名字代表着“强有力的太阳”。
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像太阳一样明亮,在他3个月大时,由于眼睛感染导致了失明,从那时起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了黑暗。
在他四个月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因为尼玛旺堆是个“瞎子”也在他七个月时抛弃了他,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悲剧电影,可这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尼玛旺堆的身上。
不过好在他还有非常疼爱他的爷爷和奶奶,在老两口的照料下,尼玛旺堆也渐渐长大了。
然而,由于尼玛旺堆看不见,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还经常欺负他、嘲笑他。
奶奶便偷偷地给这些孩子们买糖、买水果吃,以此来换取孩子们接纳尼玛旺堆。
2002年,奶奶听说拉萨有一所盲人学校,即使她满心不舍还是把尼玛旺堆送了过去:“只有学到知识你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下去,现在吃的苦将来都会成倍的返还给你”。
奶奶的话一字一句的刻在了尼玛旺堆的心里,尽管在无限的黑暗中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但他还是勇敢的踏进了校门。
这所学校是德国盲人萨布瑞亚和丈夫保罗在1997年成立的,这里聚集了来自西藏的所有的盲童孩子,他们跟尼玛旺堆一样,都生活在黑暗之中。
或许大家都经历过命运的不公,所以尼玛旺堆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在这里学会了盲文、藏文和英文等,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在萨布瑞亚夫妇的推荐下,尼玛旺堆被推送到了英国国际语言学校进修英语,最终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就在大家都以为尼玛旺堆会拿着这份学历步入新的人生轨迹时,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盲人学校,做起了一位英语老师:
“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孩子”。
萨布瑞亚夫妇对此非常感动,于是他们将学校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尼玛旺堆管理,希望他能成为这里的校长,毕竟他们夫妻二人不能一直留在这里。
值得骄傲的是,尼玛旺堆果真没辜负他们的期望,他将盲人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越来越多的盲童都聚集到了这里。
而且他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登上了TED演讲舞台,成为了“西藏自治区盲人协会委员”,还曾在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校中进行过将近700场的演讲。
当然,尼玛旺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肯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也遇到过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更可贵的是,他将这些不可能性变为现实之后,毅然选择了薪火相传。
尼玛旺堆常常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大声的说出心声,鼓励他们勇敢的挑战命运,使他的可能性不仅局限于自己,而是创造更多的奇迹。
如今,尼玛旺堆早已跟这所学校分不开了,对他来说这里就是他的另一个家,这里的每一个盲童孩子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尼玛旺堆说:“我热爱这份工作,我最希望的就是看这些盲童孩子脱离原本的生活际遇,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有渴望得到帮助”。
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你我的世界里,生活是彩色的、忙碌的,可在像尼玛旺堆这些盲童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无限的黑暗与孤独。
2
那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设想一个实验:
假如我用一个布条蒙住你的双眼,然后告诉你,你前方的50米内没有任何障碍,你会不会在一片黑暗中抵达50米处的终点?
或许在你的想象空间里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据真实统计,这个实验很少有人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人可能走几步或者十几步就停下来了。
即使有人在身边不停地告诉你前方没有障碍物,大多数人也会出现瞻前顾后的反应。
难道是实验者不够勇敢吗?其实不是的,这只是人在未知情况下的本能反应,人是很难跨越未知时的恐惧的。
所以当你闭着眼睛、迈着碎步往前移动时,前方的一切都会令你感到压抑。
这就是他们的世界。
有一部电影叫做《天堂的颜色》,里面的小男孩就是一个盲童,他常常受人欺负、遭人白眼,就连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因为天生的残缺对他心生不满。
但他依然心怀善念,用手上的温度感知风的方向,用扑面而来的花香感知花的颜色,他正在黑暗中努力地认识这个世界。
最终他的善良和单纯也得到了父亲的关怀,只不过父子俩的第一个拥抱却成了最后一个。
其实有时候看不见的人反而比看得见的人更懂得社会的清澈。
同样的,有人问过尼玛旺堆:如果给你一次机会重来,你愿意看到光明吗?
尼玛旺堆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我不愿意,哪怕只给我3天”。这种想法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恰好相反。
对尼玛旺堆来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美好了,身边有可爱的孩子,还有拼命追逐的梦想,如果有一天重见光明也许眼睛就会蒙蔽心灵所看到的东西。
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一样,如果看到他的外貌就可能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有时候正常人反而才是可怜的,很多时候都会被一些虚无缥缈的外在迷惑心智。
所以尼玛旺堆在每一场演讲上都会跟他人分享盲人的世界,他们本就不卑微,他们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帮助而已,但相比而言更需要的还是一份来自他人的理解。
3
后来尼玛旺堆的一位朋友在听完他的演讲后热泪盈眶,赶忙说道:“你的故事不写成一本书实在太可惜了”。
尼玛旺堆打趣地回答道:“我有故事,你有时间吗”?
然后就有了《我不要三天光明》这本书,这句话就成了这本书的序言。
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尼玛旺堆:“如果给你三天光明,你为什么不要”?
他解释道:“我们长期生活在黑暗里,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这时给我三天的光明,又被剥夺光明,那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伤害”。
这句话或许也讲出了很多盲人的心声,既期待光明,又害怕再次失去光明。
这本书中讲了尼玛旺堆30多年来所经历的所有故事,上文中关于他的全部描述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完整的故事,它不像其他的励志书那样鸡汤和激昂,反而更像一个老朋友在与你对话,里面没有多么悲伤的故事,却总让人在热泪中感受到坚强的力量。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本书也成了我放在床头上的精神食粮。
“杨帆捐书阅读计划”也向一些缺少适读图书的孩子们捐赠了一些书籍,从而让孩子们提高阅读兴趣,在这里我想将《我不要三天光明》送给那些孩子们,希望尼玛旺堆的故事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力量,也让他们了解到盲童的生活。
在不断加强的认知中成为下一个“尼玛旺堆”,就像这个名字的含义一样——“做一个强有力的太阳”
点击下方卡片,期待您和我一起,关注大山里的读书声点击公益卡片,我们一起为大山里的孩子送上一本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