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对吕布进行描写时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吕布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尽管吕布仅活跃在小说的前部分,但他英勇善战的形象仍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经过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进行二次创作,增添了许多作者的主观臆想,吕布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仍需根据真实的历史材料进行进一步界定。
那么战神吕布何以成了《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呢?因为他违反了“忠义”的规则。
吕布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形象
在《三国演义》一众杰出人才中,若论武功吕布当属第一,若比较外貌吕布也名列前茅,凭借各方面的条件,吕布都应收获一众读者的喜爱,但他身上各种突出的优势并没有帮助他流芳百世,反而遭到了许多批评。
有人说,吕布是见风使舵的叛徒,也有人称他是有勇无谋的莽夫,但其实与小说中其它人物相比,吕布是鲜有拥有真性情的人物,他可以为了儿女情长背叛义父,也可以在高官厚禄的吸引下放弃固有的原则。
他的英勇善战都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他可以坦荡地承认自己功利的选择,他是一众心怀计谋的人物中最特殊的一个。
吕布剧照
《三国演义》中的领袖人物在事业之初通常都打着“匡扶汉室”或“以仁义治天下”的旗号,他们将自己包装成以德报民的仁义之君,将自己的私心全部掩藏,但吕布却可以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野心展露无疑。
当董卓想杀丁原时,首先注意到了站在丁原身后气度不凡的青年才俊,那人便是吕布。
丁原待吕布如同亲子,但吕布的内心却“恨不逢其主耳”,尽管他感激丁原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但他也不满丁原地位低下。
所以在董卓邀请吕布加入自己麾下,协助他铲除丁原时,吕布虽也曾一度陷入纠结与痛苦中,但在最后为了获得高官厚禄,他还是将丁原斩于刀下。但当吕布归入董卓帐下不久,他又杀死了董卓。
董卓
董卓与吕布反目成仇的导火索是由貂蝉引起的,作为小说中赫赫有名的美女,貂蝉的美牢牢地拴住了吕布的心,但吕布与貂蝉初见时,貂蝉已被王允献给董卓,这种爱而不得的痛苦萦绕在吕布心头。
在经历一次误会之后,彻底拉远了吕布与董卓的关系。
让吕布下定决心刺杀董卓的是源自王允的一句话“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在名誉与情谊之间,吕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为“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在罗贯中笔下,吕布可以为了理想追求坚决地做出每一次决定,从不回头,但正因他每次“背叛”的决策做得太快,遭到了时人的指责。
吕布剧照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以宣扬“忠义”为核心观点,像吕布这样三番两次背叛救助的“特殊”存在不适合贯穿整部作品,与关羽张飞等人相比,他的存在显得过于突出。
因此即便吕布诚实地展露了真性情,但为了其他英雄人物拥有立足之地,罗贯中也不能一再容忍吕布的情节过于突出。
其次,吕布武功高强且重视仁义精神的个性也十分亮眼。
在《三国演义》中,与吕布曾有过交战经验的将领数不胜数,但鲜少有人可以与他大战几十回合,有许多名将,仅与他交锋几次便被吕布一戟刺穿。
吕布剧照
在著名篇章“三英战吕布”中,张飞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也不分伯仲,随后,关羽又冲入阵中,二人联手也未能让吕布露怯。
到最后,就连刘备也提着双剑赶来助阵,三人合伙将其围住也未伤吕布分毫,吕布也凭此战一战成名,成就了“战神”的称号。
“辕门射戟”更加强化了战神形象,当吕布挽起战袍,将箭轻轻搭在弓上,抬起手臂将弓撑满,只见箭头指向天空,一声有力地“着!”
话音未落,箭便急速飞了出去,等人们再回过神时,它已稳稳地扎进画戟小枝上。
三英战吕布
无论是对吕布的正面描写或是通过侧面烘托,吕布的武功本领在书中人物中都是佼佼者的存在。同时,吕布本身还十分重仁义,他两次冲入刘备领地,俘获刘备家人,但都以礼待之,他从未忘记刘备曾经的收留之恩。
曾经吕布也有过抓获曹操的机会,当曹操佯装出现在吕布面前时,吕布并未刻意停下盘问,曹操趁机逃脱,吕布的真性情使他即使身处沙场也不会恶意相向。
像吕布这样以真诚待人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大多数群体,但放在一部着意塑造拥有超凡性格人物的小说作品中,他这样的性格又会显得平庸。
吕布的“平庸”减弱了罗贯中对他的重视程度,他的真性情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太具有个性化,为了平衡他的武力与仁义,罗贯中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笔力去充盈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但其实吕布真实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仍是非常丰富的。
吕布剧照
真实历史中的吕布
在史料《后汉书》与《三国志》中都有关于吕布的最早记载“号为‘飞将’,先事丁原,后事董卓。”在刺杀董卓后,吕布辗转各地,最终被曹操擒拿杀害。
根据《三国志》记载,吕布某些个性才能得显露出他作为一任大将的才能,但这些特点并未被罗贯中运用体现在《三国演义》中。
历史记载中的吕布是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他可以通过机敏的方式成功逃脱袁绍的暗杀,也可以在兵临城下的危急之际,让左右手下取其首级献给曹操以保住其余士兵的性命。
这些凸显吕布品格与精神的情节被罗贯中有意删减,让不少读者忽视了吕布的可取之处。
《三国志》
但其实,这两部史书对于吕布武艺的相关记载资料少之又少,除冠以“飞将”称号和辕门射戟事件的记载以外,并没有过多描写,且对于边地将领的记载都拥有相似之处。
可见吕布在真实历史中可能并不是一个拥有神话般战斗能力的人物,但他确实是可独当一面的将领。
相比之下,《三国志平话》作为《三国演义》的雏形对于后期吕布形象的塑造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平话》中不仅增添了吕布背叛丁原的真实原因,同时引进了貂蝉这一虚构人物,为吕布与董卓之间矛盾的激化提供了契机。
《三国志平话》
为众人铭记的“三英战吕布”的情节也是在《平话》中首次进行描写,尽管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述关东诸侯与董卓军进行交战,但这场战役是否真实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且吕布并不是此次战役中的主角。
也是在“三英战吕布”的情节中,笔者对于吕布的刻画意图开始有意加重,“方天画戟”也开始显现出重要的地位。
最后,吕布的悲惨结局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史书中吕布是自愿投降,但在《平话》中却被述说成被俘虏。
以这种方式更加凸显了吕布倔强、性情刚烈的性格,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十分贴合。
《平话》作为范本为后期《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与思路。
三英战吕布
吕布形象“转变”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形象与史料记载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对吕布武艺出神入化的描写或是见利忘义性格的刻画,吕布的形象逐渐由有勇有谋的武将转变为有勇无谋的武夫。
罗贯中为凸显同时期刘备、关羽等人作为正面人物仁义忠诚的人物形象,逐渐加深了吕布的小人形象,正如小说情节中吕布可以为获得赤兔马而杀义父,为美色而掉入王允圈套。
吕布“不义”的形象已遭到了许多史学家的强烈批判,对于这种不忠不义的人物,史官通过记录他们以期望后世可以从中有所警戒,所以本质上,罗贯中并没有违背小说创作的原则,他只是夸大了吕布的反面形象,使后人对此引以为戒。
吕布剧照
《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脸谱化”的倾向,许多人的出场都是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作用。
对于吕布的描写是为衬托刘、关、张的性格,更重要的作用是为衬托关羽忠义的品格,因此与吕布相比,关羽作为忠义之士一直传颂至今,为后人铭记,这就是人物刻画的成功体现。
在吕布形象的衬托下,关羽成为了忠君贤臣的典范,吕布却只能遭到世人的唾弃。
原本吕布之死是他个人历史上极少数的高光时刻,但在罗贯中笔下,他却被曹操捉住,行刑前不忘留下几句乞怜的话语,将他的英勇形象一扫而光,也成为了一个草草收场的悲情人物。
无奈文学创作中总有人要被塑造为反面人物,但我们在认识吕布的过程中还是应结合多部史书,不能仅凭杜撰断定这位真实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