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当中,曾经建立涌现出无数个王朝,其中既有着如汉唐那般的大一统王朝,也有着如魏晋南北朝那样的分裂政权。虽然它们存在的时间不一、地区不一,乃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也存在诸多区别,
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却都是属于中国的一份子,为丰富中国文化与增加中国的文化沉淀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而在其中,汉朝必然是贡献颇为巨大的一个王朝,以至于即便这个王朝本身已经走向灭亡,其影响力却长期存在。
一、东汉末年时期的汉朝宗室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汉朝自身的腐败引发了大权旁落的局面
作为继西汉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名气与其相比起来可以说是远远不如。但即便如此,东汉依旧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对汉朝这一文化理念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广作用。但是,东汉王朝自身的命运却说得上是命途多舛。
不知为何,在东汉的十四位皇帝当中,其中除了汉光武帝、汉明帝以及最后的汉献帝之外,其余皇帝的寿命全都不到四十岁。
在皇帝早逝、太子并未成长起来的情况下,以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则成功把持了朝政。而当新帝长大之后,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便不得不依仗宦官这一政治势力,之后当他又早逝,东汉政局就陷入了这样的无限恶性循环当中。
在这种复杂又艰险的政局当中,东汉的政治环境犹如一滩越搅越浑浊的水池一般,几乎难以有半点清澈的机会。因此,直到东汉末年,整个东汉社会已经陷入了极端的腐败与堕落,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地主豪强锦衣玉食,宦官集团为害天下,
东汉王朝的统治自然岌岌可危起来。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之下,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爆发了,这对东汉王朝的统治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而为了平息这次叛乱,东汉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下放权力的方式来让地方自行招募士兵,州牧制的产生便是地方势力坐大的重要表现。到了这个时候,东汉王朝再也无力维持其统治地位,汉室陷入绝对的衰颓阶段。
2、汉室的正统性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汉室虽然走向了衰微,成为了如当初的周天子一般的吉祥物,但如果从其政治影响力来看,它仍然在那个时代牢牢占据着中心地位。
为了肃清朝政,当时担任大将军的外戚何进试图与当时出身汝南袁氏这一世家名门的袁绍联合起来共同铲除宦官,并且让在凉州拥有极大势力的董卓进京作为自己的军事后盾。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斗争仍然是以维护汉室为中心,并非将其取代。之后这一联合的计划遭到泄漏,何进在被宦官诛杀之后,袁绍则趁势将宦官剿灭,此时进京而来的董卓则捡了个大便宜——外戚与宦官集团的同时灭亡标志着董卓已经成为最强大的政治集团。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点,董卓始一进京便将洛阳周边的武装势力全部吞并,“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而为了增加自身的威望,董卓甚至将汉少帝刘辩废杀,汉献帝则被其扶持上位,并在之后不久迁都长安。
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但是,令董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行为为自己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方面,董卓作为边境军阀,其出身本来就不受当时位于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所喜欢,两者难以和平相处。
另一方面,当时的世家大族在心理层面仍然秉持着以汉室为尊的理念,对于董卓这种独掌朝政、践踏皇室威严的行为自然难以接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地区的世家大族纷纷以讨伐董卓为借口而联合了起来,地位、资历、名声、能力在这些世家大族当中都居上乘的袁绍则成为了这次联合的盟主,关东联军就此成立。
虽然这次讨伐行动因为联军内部的矛盾与分歧而遭到失败,但这次行动却无疑向世人标志着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汉室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当董卓势力被剿灭后,汉室的威名虽然大幅度下降,
但从明面上来看,当时依然没有任何军阀敢于公开对汉室发起挑战和生出替代之心,否则就将遭到世人的围攻,袁术便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也正是这种各地军阀之间互相斗争的局面出现,东汉中央政府陷入更加失控的状态。
二、曹氏集团的成功也与汉室有着重要关系
1、汉室为曹操拉拢到了士人的支持
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当中,一个军阀若是想要取得成功,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世家大族本身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文化等层面就有着颇为不俗的影响力,
前面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便是当时一等一的世家,这能够起到直接提升军阀影响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本身具有更为优渥丰富的资源,这使得其所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相当可观,这就为军阀势力的后续成长提供了在计策上的保障。
一方面,相比于袁绍等人,曹操本人的能力和志向更为受到士人们的青睐,荀彧便是“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
另一方面,曹操在汉献帝最为落魄的时候将其接纳,并且其初期对于汉室的复兴也确实持积极态度,这自然导致当时的士人对于曹操的好感度直线上升,荀彧也正是看中了这点,才最终促使其决定投入曹操麾下。
荀彧的到来不仅为曹操初期的创业起到了出谋划策的关键作用,荀彧背后所代表的属于士人集团的支持也同样重要。自荀彧之后,包括钟繇、荀攸、郭嘉等人也被纷纷推举进入曹操的势力集团,这对于曹操的崛起可谓至关重要。
2、孙吴政权对于曹魏的态度也与汉室有关
说到孙吴政权的建立,便不得不首先提到孙坚。汉朝末年,孙坚凭借着自己在之前的军阀混战当中所取得的功绩为之后孙吴的成功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长子孙策则在其死后继续发展东吴势力,并获得了东汉朝廷亲自赐封的“吴侯”。
也就是说,孙吴政权从一开始与汉室有着密切联系,其草创者孙坚和孙策更是生活在汉室至上观念之下的人。
因此,虽然之后汉室的威名已经大为损耗,乃至于曹操已经挟持汉献帝的事实已经人尽皆知,但在赤壁之战开始之前,周瑜却仍然说出了“为汉家除残去秽”的话语,表现出孙吴政权对于汉室的尊崇。
三、汉室终究难免走向彻底衰亡的道路
1、曹魏集团的野心终于显现
随着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的统一大业也宣告失败,这导致曹操开始将取代汉室作为自己一生当中最后的政治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曹操对待士族的政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方面,为了加强自身政权的巩固,曹操对于士人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打压,政治制度改革、社会风气改革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仍然对于复兴汉室抱有想法的士族,曹操则采取了更为决绝的手段,
即便是荀彧这般在曹魏政权内堪称肱骨重臣的人也受到了他的迫害。直到之后曹丕篡汉建魏,东汉政权终于从法理性上走向了灭亡,汉室的影响力再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和削弱,而孙吴政权也在之后不久对魏国俯首称臣。
2、蜀汉政权北伐的失败标志着汉室复兴愿望的落空
如果说到三国之中最为受人喜爱的政权,那么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蜀汉。作为汉室中人,即便他的血统与皇室已经相隔甚远,但刘备一生之中都在为复兴汉室而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并最终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已经是他一个中年创业者所能做到的极大成功。
然而,由于东吴的背叛以及之后夷陵之战的失败,蜀汉政权复兴汉室的愿望顿时变得更加渺茫起来。虽然之后的诸葛亮呕心沥血,在短短数十年间便使蜀汉国力大增,并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但整体国力的差距却使这种北伐显得有些有心无力。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作为其指定的接班人虽然同样费尽心血,复兴汉室却已经在此时变得毫无可能了,汉室的威名也就此落寞下去。
四、总结
总的来说,东汉末年的汉室在人们心中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且曲折的变化过程。虽然东汉政府在其末年便走向了衰退,没有实际的力量与能力,其多年以来建立的威信却仍然在全天下范围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乃至成为了各地世家大族所普遍遵循的共识。
之后随着军阀混战格局的深入与加剧,汉室的威名才逐渐落寞,蜀汉政权的灭亡更标志着其威名的彻底消失。
然而,这种消失却并非永久性的,无论是西晋灭亡不久假借汉室之名建立的成汉与汉赵,还是现如今依然延存的汉族,都依旧是汉室影响力的另外一种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