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短视频通常被定义为播放时长短于5分钟的网络视频。短视频往往带着社交属性、低创作门槛、碎片化的标签,形成“观看-创作-传播-观看”的闭环——人人都可以是观看者,也可以是创作者,更是传播节点。
短视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
(1)人际关系效用。短视频平台赋予了受众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氛围。无论何时何地,受众只需指尖轻触便可以进入一个通过其自身喜好和内容选择偏向而推送形成的“娱乐理想国”。在这里,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这个虚拟空间内通过观看他所偏爱的视频内容与具有相同兴趣和内容选择偏向的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视频内容来展现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受限”的一面,通过分享宠物趣事、美妆教程、情感故事等成为新的“互动仪式”的主导者,并与具有相同爱好或情感需求的网友们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弥补了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空缺和存在感缺失。可以说,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为受众创造的与他人的“实时、事事、适时”的“社交盛宴”使受众沉浸其中,进而为受众创造了个人心理上的“准人际关系”,为其营造了一个有人陪伴、交流的理想国,弥补了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心理的缺失,从而使受众产生强烈的依赖甚至对主播个人产生浓烈的情感依赖,进而加深了用户对于平台的媒介使用依赖。
(2)自我表达效用。虽然短视频这一概念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短视频的实践始于十几年前的UGC视频网站,网民是短视频的最早采用者。无论是基于以前的摄像设备,还是今天的手机,网民参与短视频生产的原始动力,是将短视频作为个人生活记录、自我表达的一种新手段。短视频从一开始,便是一种民间文化。在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中,除了观看其他主播发布的内容以获取心理满足感外,使用者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拟态形象”。打开APP,选取喜欢的音乐,加上滤镜调试就可以快速创建属于自己的拟态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一个“宠物达人”,也可能是一个“温柔的美妆主播”或一个“爱好美食的吃播主播”,等等。这个拟态形象或许与现实环境中的自我不同,但这个通过其他用户反馈后不断完善后的“完美自我”却可以给予人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得到的关注度和自我满足感,由此造成受众对媒介的依赖越发加深。在这个过程中,受众会逐渐沉迷于短视频的时刻更新,而其更新短视频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记录生活,而是为了得到其他受众的赞扬和欣赏,从而继续保持完美的“拟态自我”。
(3)知识获取。知识性内容正在成为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被热捧的“新元素”。从讲授盛唐诗歌而爆红网络的文学教授戴建业到最火法学老师罗翔,无论是“网红教授”还是以一般大学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群体,其创作内容经过短视频平台的转化,都以“短平快”的方式被打造为能被快速理解和消费的对象。而且不难发现,那些粉丝量大、传播力强的知识性短视频都具备一些共同特性:传播主体大多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或“网红”气质,主题能抓住公众的盲点或痛点,篇幅简短,剪辑经过精心设计,表达诙谐幽默,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这种传播形态推动了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了公众的知识素养,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最终也拓展了专业知识传播的广度和社会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