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区河道保护与恢复初议
屠剑虹 魏义君 陈鹏儿
(绍兴市城建档案馆 绍兴市水利局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摘要:绍兴古城区河道“错若绘画”,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街河相依,山水掩映闻名于世。本文从论述绍兴古城区河道的演变历史入手,揭示绍兴古城区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提出在当前绍兴市委、市政府实施“重建绍兴水城”背景下,恢复绍兴古城区部分河道的总体思路和建议。
图丨本文刊载于《中国鉴湖》第二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一、绍兴古城区河道演变历史
绍兴“地属海隅,南至山,北临海,地势南高而北下”,境内湖沼遍布,河流纵横,素称水乡泽国。
绍兴古城区河道,即古城墙(城址约今环城路)内8.32平方公里区域的河道水系,是以天然河流、湖泊为基础,进行人工疏挖整治而成,历经2500年发展变迁,形成“河道错若绘画,自通渠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之举世闻名的绍兴水城。
图丨已有2500年之久的绍兴城环山河
据《越绝书》等史料记载,越王句践于公元前490年建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有小城“水门一”、大城“水门三”,城内河道经水门,与城外“山阴故水道”等河道连通。据考,当时城内的主要河道由4条:一是从凰仪桥至仓桥的南北向环山河;二是从南门至小江桥出昌安门的南北向府河;三是从凰仪桥至东郭门的东西向狮子街河(已填)、鲁迅路河;四是从酒务桥小城水门向东,经府河、东街河(已填)至五云门的东西向河道。这4条南北、东西向河道交叉呈“井”字形,构筑了古城河的基本框架。
图丨句践大、小城位置图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了鉴湖。鉴湖创建,使山阴城东、南、西南三面城墙被鉴湖包围,形成城临湖下格局。由于存在湖面与城河面的水位差,为确保城区安全,满足城内供水和航运需要,在临湖水门内均增筑配套堰坝,为郡城输送淡水满足全城需要,促进城内河道进一步发育。
晋永嘉元年(307),会稽内史贺循疏凿东起会稽郡城西至钱塘江边西陵(西兴)的西兴运河。西兴运河是浙东运河中疏凿里程最长的河段,运河从西向东贯穿郡城,出都泗门进入鉴湖,沿鉴湖航道直达曹娥江,沟通了郡城与钱塘江、曹娥江的联系,同时沟通了城内从西郭水门经小江桥、香桥、长桥至都赐(都泗)水门的又一条东西向重要水道。城河网络逐步完善,城市桥梁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丨绍兴城都泗门
隋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修筑了子城和罗城。子城周十里,设陆门四、水门一,是对句践小城所作的扩建。罗城周二十四里二百五十步,设城门九,其中水门六(迎恩门和三江门为水陆兼具)。绍兴城的总体轮廓基本确定,其城墙址大致与今环城路相当。都赐、东郭、殖利、水偏门四水门设堰,可过堰进入鉴湖。迎恩门通西兴运河,三江门排城内河网之水出直落江入海。
唐元和十年(815),观察使孟简根据府城内航运和居民生活所需,在城内开拓了一条新河(西接西小河,东通府河),进一步促进了沿岸商贸的发展。唐大和六年(832),观察使陆亘重浚箪醪河。至唐乾宁(894—898)年间钱镠修罗城、浚府河后,城内河道在春秋“井”字形框架基础上,至少又增挖了迎恩门至都赐门运河、箪醪河(原在大城外)、南环城内河、东环城内河和新河等重要河道,形成了古城河的基本格局。
图丨绍兴城沈氏园水系图
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越州知州王逵重修罗城“且浚沿池壕”,罗城遂有了壕沟,开始形成城内河道与城外壕沟及环城河相通、环城河与平原河道相通的水城格局。至南宋,鉴湖堙废。湖内外水位差消失,临湖水门的挡水堰坝也随之撤除,城内河道遂与城外河道全部连接贯通,成为绍兴平原河网的一部分。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绍兴知府汪纲修缮府城,对城内道路、河渠、桥梁等进行大规模修缮建设。府城之内已形成街随河走,河随街流的一河一街、一河两街和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河道布局直到清末、民国都没有较大的变化。
图丨绍兴城小江桥
明、清两代,当政者把治河作为首要工作。明代乡贤季本就说:“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绍兴坊间也流传“太守清,河水清;太守墨,河水浊”的民谣,因而历代太守对河道的治理特别重视。尤其是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南大吉“开浚郡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俞卿“缮城浚河”,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府李亨特疏浚城河等大规模整治,使绍兴古城河道更趋完善。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公里。一直到民国时期,城内河网依然保持清末时期格局。运河穿城而过,河道错若绘图,河上架有各式桥梁,而以石桥为最多。有大小湖池27处,总面积约35公顷。城内街河相依,山水相映,河、路、桥、水埠、民居、园林、古迹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水系畅通,活水清流,形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典型水城风貌。
图丨清代绍兴府城衢路图
二、绍兴古城区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绍兴城市交通,曾填河筑路。20世纪50—60年代,曾先后填埋15条河道改筑成道路,70年代末,填玉带河为路,将府河北段改成暗沟。至此,古城内只剩16条河道,总长约20.2公里,且南北、东西互不畅通,断头河多,传统的河道网络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城形象已不能与昔日相比。虽然近年来经过环城河整治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城市的水质已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内河水系不畅
历史上的数次填河筑路,使城内河道水系损坏严重,给绍兴水城发展带来了“后遗症”。突出的问题就是河道水系不畅,水体流动受到制约。20世纪90年代新建东郭、南门、螺丝畈3座泵站翻水,每座泵站设3台机组抽水量为3.3平方米/秒。2008年南门泵站进行了扩容,抽水量从3.3平方米/秒上升到4.8平方米/秒。各段河道共建13座节制闸调节河道水的流动方向。2010年在罗门公园又建小罗门泵站翻水,抽水流量为从1.5平方米/秒,布置DN1200出水钢管长150米,引水至罗门公园湖,又布设DN1200钢管3根过投醪河路入罗门江。在延安路与环城东路处建大罗门泵站,抽水流量为3平方米/秒。虽然对改善城区内河水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截污不尽、清淤不全、河道弯曲不顺,依然达不到水系水质根本性改观,难以达到活水自流。河道的天然排水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一旦下大(暴)雨,城区的部分地段出现严重积水,影响城市排涝。解放路、中心路断续的暗河造成水路不通,也影响了绍兴旅游业的发展,古城水上游、乌篷船以及全城游等无法真正做大、做好。
(二)河床较高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河床淤高,造成河道蓄水率低,水流量小,河水的自净能力减弱。特别是人民路以南几条河道河床淤高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城内河道水位较高,平原河网水位和现有城内河道水位相差较多,加之河道上新建的一些现代桥梁,桥拱太低,河道水位增高后,使桥梁拱顶与水面相距太近,影响船只通行,一些地段无法通航。
(三)水城风貌弱化
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逐步减少,建筑同质化严重,缺之特色;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城基本格局大多都已被坏,街随河走、河连桥路、舟楫穿梭的水城风貌有待加大力度打造。
(四)污水直排现象尚未完全改观
一些临河餐饮店、住户随意排污入河。据水务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市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实际只有60%左右,未纳管收集的污水基本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三、恢复部分河道的总体思路和建议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兴则城兴,水美则城美。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建水城”决策,为重建以古城为核心的绍兴水城带来了契机,我们应当更充分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使昔日水城再现风采。但绍兴古城河道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统筹谋划,把握重点,按照“重建水城,恢复水系;综合整治,有序开发;传承文脉,原真保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使古城的部分主干河道得到保护和恢复。
(一)恢复传统水网格局,畅通水系引活水
绍兴境内江、河、湖、海相连,内河与外河相通的水网格局,是绍兴水乡的特色和优势。在重建水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保护并逐步恢复传统的河网格局,科学推进支流汊港、断头河滨整治,疏挖河道水畅必需的河道,打通水系微循环,促进水体流动,使绍兴的水活起来。课题组认为,从目前现状看,古城中有三条水系有待畅通。
图丨绍兴府城及环城河图(摹自康熙《会稽县志》)
1.新打通府河北段。绍兴水城形如龟状,犹如一只神龟俯卧在稽山镜水之间。如果说城市中的道路是它的骨架的话,那么密布的河道水系就是它的血脉,而府河无疑就是这只神龟的主动脉。府河是绍兴城区最有名气的一条主干河道,南起南门,北至江桥,折东经香桥出昌安门,北流入三江口。而主脉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历史上,绍兴城内山阴、会稽两县曾长期同城而治,而这条府河一直是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至今,在小江桥桥墩南侧仍立有一块山阴、会稽县的分界石碑。目前,从咸欢桥以北至小江桥一段的府河北段河道已改成涵沟,污水直入,河底淤积严重,使城市的这条动脉“血栓”严重。特别是由于涵沟长达1537米,又处于地下封闭状态,洞内缺氧,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大量集聚,对城市安全和市民是一潜在隐患。要对这条涵沟进行清淤,不仅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高,而且每次投入的成本都较大。为此,建议重新开挖府河北段,使整条府河水系畅通。现府河北段上面的多数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建,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有的已成危楼,有的建筑使用年限将到。可考虑对部分沿街无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使府河北段重见天日,拆迁出来的多余地块,可以改造为非机动道、停车位或滨河休闲小品,沿街可开辟公交车专用道等,既有利于疏散解放路上的商业和交通流量,打造一条休闲商业街,也可以将布业会馆等历史文化景点显露出来,增加历史内涵,使整条解放路上的环境得以改善。开挖府河北段可考虑明河与暗河相结合并分期实施的疏通方法。第一期,可先考虑将华谊大厦和东街绿化广场、秋瑾纪念碑广场前、布业会馆前、月池坊牌坊前等几段涵沟恢复成明河。秋瑾纪念碑广场前处可设船埠头,越都大厦这一段因原河道处已建有地下停车场,可考虑绕道开挖。暗河与明河的相际交替可解决府河北段涵沟太长,有毒有害气体集聚,排水不畅的现象。第二期,待条件成熟时,可实施将剩余的暗沟全部开挖成明河。府河北段暗河的拓宽与开挖,虽然情况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大,但从长远角度看,府河的贯通,无论是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对提升水城形象,推进全城水上游乃至对城市的防洪排涝,改善内河水质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为纲举目张。因此,建议将打通府河北段列入重建水城的规划之中。一旦列入规划后,整条解放路的规划布局与城市建设就都应严格按照规划操作。
图丨绍兴城府河
2.恢复并开挖东起府河,西至府东河的河道。历史上,府河以西有多条东西向的河道。仅府东河(从凰仪桥至仓桥)与府河相通河道就有狮子街河、前观巷河、后观巷河、酒务桥河、火珠巷河、水澄巷河6条河道。目前,该6条河道均已填河筑路,分别为今鲁迅西路、前观巷、后观巷、人民西路、城市广场中的一条区间小道、胜利西路。府东河与府河之间已没有河道沟通,由此带来了水系不循环,水上景点不相串的问题。如目前府河与鲁迅路河相通河段的水质明显好于府东河,原因在于这两条河道的水系不循环。府河与鲁迅路河道的水是从南门泵站翻入环城南河的水,而府东河的水从螺丝畈泵站翻入后流经府东河经仓桥至绍兴饭店旁的环山河,污水的出口在胜利大桥,出去后的一部分污水应螺丝畈泵站的引力又重新回到了原泵站,污染了环城西河。如果能恢复东西向的河道,即可将南门泵站做大,将环城南河翻入的水直接流入府东河和环山河,螺丝畈泵站可以开得小一些,仅起到补充翻水的作用,通过水系循环有利于改善水质。
东西河道不贯通,也影响了古城游。目前,城市广场游船码头所开辟的水上游的线路主要有仓桥至凰仪桥段和仓桥至谢公桥段,这二条游线不仅短,且凰仪桥段为断头河,游客只能走回头线。如果能打通东西向河道,将府东河与鲁迅路河、府河贯通,就可使鲁迅故里历史街区和前观巷历史街区、越子城历史街区、西小路历史街区相通,有利于水上景点的串联,丰富水上游内容。
要恢复东西向的河道,课题组认为以选择后观巷或前观巷为宜。因为目前这两条街巷均为断头路,开挖河道对市区交通影响并不大。在前观巷开挖河道,现有两侧建筑多数都可保留,河道贯通后可考虑一侧为背河民居,一侧建临河民居,形成一河一路的格局,但此举对青藤苑小区居民的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即居民的车辆须改道从后观巷出入;如在后观巷开挖河道,其有利条件为,该街巷两侧目前均为低矮破旧无保存价值的民居,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较高,而且该街巷西端的两侧建筑为原机床厂厂房,已由国家收购,且已属危房。将后观巷开挖成河,可沿河重建具有绍兴水城风貌的民居建筑,部分居民可考虑回迁。
图丨绍兴城八字桥历史街区
3.适当抬升中兴路长桥标高。长桥是建于宋嘉泰年前的古桥。历史上,在长桥设有船埠头,是都泗门至迎恩门这条城市运河的中间停靠站。这条东西向的水路,为城中运河,运输十分繁忙,堪称古城中的一条黄金水道。长桥周边更是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民居粉墙黛瓦,素淡雅致;河面宽广,水平如镜;风光旖旎,一派胜景。特别是在夏秋的晚上,清风徐来,月辉映照,更使人心旷神怡。南宋陆游有“最好长桥明月夜”的诗句留存。目前,这座长桥已改建成现代桥梁,桥面为沥青路面,与中兴中路相交,路桥下为暗河,由于桥孔很低,仅起到流水作用,无法通过船只。建议适当抬升桥梁拱高,使长桥拱顶与水面的距离增大,若再把阻碍船只通行的长桥原有老桥墩作高度切割,那么长桥暗河经亮化后即可行驶乌篷船。这条东西向的水路打通后,可恢复长桥船埠头,使八字桥与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的水路串通,有效改变目前八字桥历史街区游线太短,景点太小的状况。此条水路若能恢复通航,将使城中运河再展水上魅力。
图丨绍兴城运河长桥段暗河
这三条河道的畅通,可使古城内现有的八个历史街区连成一片,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的防洪排涝、水质的改善、水上旅游线的串联和水城形象的提升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一项还绍兴水城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二)加大力度整治水环境,还清流碧水于市民
目前城区内河主要依靠环河各泵站的翻水来改善水质,虽然发臭发黑现象已基本消除,但内河水质的浊度依然较高,其主要原因,一是水系不畅、河床较浅;二是污水和生活用水直排河道造成污染。
要重现清流碧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要在逐步恢复传统水网格局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深挖或疏浚内河河道。内河河底高程控制在0.5—1.0米。吕府前的一条河道原名新河,填河筑路后,剩下的一段成了断头河。西段虽与西小路河相通,但水系不循环,水路不通,影响水质,对这一段河道应寻找循环通道,确保水系畅通。府河、鲁迅路河、投醪河、金刚庙河、缪家桥河、东西咸欢河、稽山河、萧山河等河道因宽度较小,深挖将影响两岸河坎及建筑安全,建议经常疏浚,去除淤泥。同时,通过改造南门泵站,使水流量加大,加快内河河道的流量,起到改善内河水质的作用。
图丨绍兴城萧山街及运河
其二,要扎实推进古城截污纳管工作,对老小区全面实行雨污分流改造。要依法处置乱排污水现象,严禁沿河商店、民居将生活用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沿河排污管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将小餐饮、民居的污水统一纳入城市排污网。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古城区的全面截污纳管工作,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要有科学的治水方法。要加强对保护河道、重建水城的宣传,劝导居民不在河埠洗衣物、丢垃圾,自觉尽到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义务。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现水城特色风貌
畅通水系,净化水质是重现水城风貌的关键,而古城河道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改造也至关重要。
一是保护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一河无街的水城格局,以及各式桥梁、河埠等,注重保护沿河建筑粉墙黛瓦以及小桥流水的传统建筑风貌,特别是重视对历史建筑和遗址的保护利用,这种以河流为骨架,街坊临河,街随河走,河连桥路,宅第傍水的城市布局,体现了绍兴水城的风貌特征。同时,以古城内的府山、塔山、蕺山为制高点,严格控制新批建筑高度,确保古城空间轮廓和视廊的通透性。
二是古城河道沿河一带宜铺设青石板,建成滨河休闲带,建一些典雅精致的建筑小品,为确保安全,沿河设置隔离栏,并种植盆花,美化环境。沿河商铺可开发建设旅游休闲茶吧、点心吧之类,创建慢节奏的生活环境,使游客在水边享受一份惬意和宁静。环城河沿河的地段较为宽阔,可布置绿化带和绿化广场,同时对现有绿化、亮化进行提升改造。
三是挖掘河道历史文化资源,规范河道地名。目前全市的17条河道名称没有规范统一,如仓桥直街西侧的河道,有仓桥河、府东河、环山河等多个名称;三味书屋前的一条河有鲁迅路河、都昌坊河等数个名称,还有一些河道的名称是相关部门各取其名。在有关部门的资料中,反映每条河道的名称和河道长度数字各有不同。建议应明确界定每条河道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精确测定河道长度,给后人留下真实的河道资料,相关部门对河道名称应作统一梳理,尽可能恢复、沿用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河道名称,以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水文化的生命力。
图丨绍兴城仓桥直街获遗产保护优秀奖
四是对古城内的湖、池、古井等作全面保护。绍兴作为水乡,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湖、池、古井与河道一起成为绍兴水城的风貌特色,有着很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要对古城内尚存的湖、池、古井等进行保护,使其清水长流,特色永存,水系更为完整。
五是建设古城水上旅游的集散码头。在交通便利的适当地段,合理规划布置若干个古城内河水上旅游集散码头,设置旅游车辆中转停靠站,有利于推进古城水上游。
六是开通古城和鉴湖、运河水上游线路。20世纪末以来经过环城河、古运河、古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已成功建设了一批自然生态河道和沿岸众多人文景观和优美园林,再现了绍兴水乡秀丽风光。可规划推出古城至环城河、古运河鉴湖景区的水上游线,使古城特色与“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千金无须买画图”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相串联,提高运河、鉴湖水系和绍兴水城的知名度,整合优化旅游资源。
图丨绍兴城仓桥直街河
(本文是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水利局关于开展绍兴古城河道保护、恢复专题研究的指示,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组织课题组,经过实地踏勘、外地考察、深入研究后于2014年11月撰成的学术论文。课题组由邱志荣、屠剑虹、魏义君、陈鹏儿、任桂全5人组成。)
END
图片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杨伊帆
总期:568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