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事业和家庭。有几个人愿意在事业前景大好的时候急流勇退,去选择一种理想但又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生活方式呢?
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人,北大硕士王青松,放弃人人称羡的北大教师身份,搬到深山隐居,一待就是10年。这不禁令人好奇王青松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极端的决定?
1957年,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新安县的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农民。
王青松从小就天资过人,他小的时候因为干活贪玩没有定性,他父亲送他去上学的时候,并没有指望他能有多大的出息,然而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
王青松
高中毕业后,王青松去了河南信阳成为当地的机关干部。记忆力超群的他,能背下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还能一口气记住500个电话号码。
思维活跃,记忆超群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学习和接触新的东西。
公务员的工作,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他对新的知识和更广阔天地的渴望。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备考大军,并且在第二年不负众望的考上了北大国政系。在北大学习了四年以后,为了更好地就业,他又考取了北大法律系硕士。
79级国政系毕业照
在北大学习期间,王青松也不像大家想象的书呆子,毕竟小的时候也是个活泼顽皮的孩子。一入学他就担任了团支书和学生干部。
当干部的经历也让他保留了到哪都穿着西装的习惯,这样的他什么时候都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形象。深得同学和室友的信任,以及老师的喜爱。
1985年硕士毕业后,他直接留在了北大任教。任教时,也受到了很多学生的爱戴。
王青松
恰逢85年开始流行起了养生和气功,而王青松小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学过武功,身体特别好,多年来对养生也有一定研究。于是系里为了创收就提议王青松开个养生班。
这个养生班很受人们欢迎,按照每周10元收取学费,靠着这个养生班,王青松积累了上百万的存款。而也是在这个养生班,王青松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比他小12岁的张梅。
王青松对张梅的第一印象,就是气质好。从张梅年轻时候的照片也不难看出,这个女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书卷气十足。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张梅,来到了北大教书,并与王青松结婚。
张梅
90年开始气功热褪去,加上对多年教授养生生涯的厌倦,王青松报考了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的博士生。然而专业和总分第一的他,却被莫名拒收了。他没有气馁,第二年转报法律系的博士生,得到的却是同样的结果。
这两次考博的失败,应该是王青松这辈子求学生涯最大的挫折。工作上没有进展,加上学习上无法深造,让王青松走入了一个困局,他迫切地需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开辟一种新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
气功班的积累,妻子张梅作为GRE讲师和编写周边教材的收入,让他们累积了350万的资产,九几年这样的资产可谓是十分富足了。于是他们渐渐地产生了离开俗世隐居的想法。
在妻子的推动下,94年他们搬到了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居住,那里有他岳父留下的房子。在这里他们去北大上课,需要坐5个小时的公交车,路途的遥远,让他们疲于奔波。
当地山区
张梅的教学生涯也不是很顺利,虽然教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在学校评职称的时候,连续5年都有没评上讲师,这使得她对教书有点心灰意冷。
再加上这时候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崭新的时代,也开始在高校学府普及,作为老师的张梅也被要求学习。
偏偏张梅又不喜欢机器,对于机器的厌恶,和对原始生活,远离喧嚣的渴望,让张梅选择了在98年从北大辞职,率先隐居。
其实在隐居生涯的选择上,张梅对王青松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张梅本身对机器,对科技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厌恶,以及其对大自然和绿色有机生活的渴望,让她在选择隐居时态度坚定,毫不犹豫。
而王青松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坚定,他曾经问过自己也问过妻子,如果他那时候选择读博士,会不会跟现在不一样。妻子给了他否定的答案,认为今天的选择就是他心的方向。真正的答案,已经不得而知。
为了不让妻子自己一个人承担劳作的辛苦,2000年,王青松也从北大辞职了。辞职以后他们往更偏远的地方花了20万承包了2500亩地,使用权50年。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还有几十户人家,所以还保留着曾经耕地的轮廓。同时在这些耕地的基础上,他们还请工人开出了40亩耕地用来种粮食,请工人的工资每年需要20-25万。
王青松
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在王青松夫妇手里过的,并不像外界想象中的那么抑郁不得志。如果他们两人之中有一个是非常热爱这种生活的人,那一定是张梅。
这就是她理想中的无污染的世界,她不用洗衣粉,肥皂,而是用草木灰,皂荚来刷牙、洗澡、洗衣服。
他们既不接触外面的世界,也不怎么欢迎外界的访问,就连张梅的父亲想去看他们,都被拒绝了。张梅的父亲气的对外宣传女婿女儿出国了。
进山的物资是他们雇人以及他们自己肩挑手提进来的,王青松算了一下,从2000年辞职开始,到2011,他总共挑的差不多就有5000担。
王青松
15年的教书生涯并没有让他在干农活上落后于他人,他挑完全程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工人还要少。
而工人在这里工作时的生活痕迹是不允许留下的,吃过的用过的东西都得带走,晚上也不能在那里睡,尽可能最大限度的维持与世隔绝的状态。
而他的妻子在各项农活上也是亲力亲为,还创下了拉磨最快的记录。他们从点点滴滴的农耕生活中享受到许多人理解不了的快乐。
张梅
而从后来王青松的大学室友唐师曾所拍摄的图片里,我们也能看到,虽然常年辛苦劳作和曝晒,王青松整个人看起来蓬头垢面、沧桑,但是他表情平静、心态平和,有些照片上的笑容还充满了朴实和纯真,他是真的专注并且享受这样的生活。
相信很多人其实是不看好这样的生活的,多少人努力工作挣钱买房买车,大多数人只有向往更好的生活条件,谁会愿意回到蛮荒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呢?
但是王青松和张梅,真的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们。两个高级知识分子,北大讲师,在大多数人还是处于贫困水平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几百万的资产,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没有体验过呢?
但就是这样的他们,甘愿回到男耕女织的社会,不畏体力劳动的艰辛,那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及这种平静和专注所带来的快乐。
王青松
有人追求物质上的快乐,有人通过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社会价值而获得快乐,那么追求内心平静,知行合一,从而获得感知上的快乐,归根到底都是一样的。
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幸福快乐,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意义上的价值观。
在这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繁文缛节。他们种植粮食,养殖牲畜。粮食自己吃一点,也可以喂牛、羊、猪、狗,形成了一个纯绿色的生态链。仿佛一个藏在现代文明里的桃花源。而当初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打造一个无污染的生活环境。
2004年张梅怀孕了,她叮嘱工人不要告诉别人,消息传出去,议论也是对孩子的污染。孩子也是在家里,由王青松亲自接生的。儿子的名字叫王小宇。
王小宇
儿子出生以后,便是在这漫山遍野里和牛羊鸡狗长大的,3岁以后他开始放羊,他甚至可以叫出每只羊的名字。对比城里2岁就开始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王小宇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只是这样的快乐因为没有小伙伴,打了一点折扣。
每当山下来人,王青松的儿子都会很兴奋。对他们带来的一些山里没有的东西,也很感兴趣,看到唐师曾带来的相机,王小宇充满好奇的目光,让王青松改变了不再出山的想法。
左一王青松夫妇的友人,右边张梅和儿子王小宇
与世隔绝对于王青松夫妇来说,唯一不足的,大概就是没法满足自己的儿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即使他们对他的教育源于他们在外部世界所学到的知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孩子在两个高材生父母的教育下,学到了很多知识,茁壮成长,但孩子不能与社会脱节。
他们自己见过外面的世界,也心甘情愿地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始终是一无所知的。
王青松认为他们选择了隐居不等于这也是儿子的选择,儿子有选择留在山里或者接触外面世界的权利。
这样一来,势必就要考虑回归社会。2011年,王小宇7岁了,张梅开始教授他现代版小学课本的课程,每天语、数、英三节课,同时他们还注重国学,古文诗词都没有落下。
2012年,王小宇进入唐师曾介绍的北大附小就读。
如果在选择隐居上一意孤行,令很多人觉得王青松夫妻俩偏执,那么从他们在对待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前程上,不难看出,他们是理智而果断的。
王青松也开始尝试着出山,因为一度适应不了北京受污染的空气,他戴着口罩去拜访唐师曾。
在唐师曾家里,他接触了互联网,通过了同学录联系了过去的同学。唐师曾是个新闻媒体制作人,为了摄影,采访和写作去过很多地方,甚至去过战时的伊拉克。
王青松形容自己是个多年没有接触过外面世界的人,唐师曾则是个到处游走的人,唐师曾就是他接触外界的渠道。
王青松
另外,考虑回归社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差不多花光了350多万的积蓄。10多年来他们几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回归社会也是希望他们在山里的农作物能销售出去,从而能够继续维持他们的“桃花源”。
重新进入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加上在唐师曾这样一个阅历丰富的人面前,令王青松也有些许感慨。但并没有令王青松自卑,多年来的隐居生涯,他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回归社会以后,他还打算把这些年自己的隐居心得体会写成书。
书名就叫《新桃花源》,他曾坦言,这本书是冲着诺贝尔奖去的,据说这本书也已经完成了一部分。而对于回归,王青松并没有打算长期待在外面,他认为三年就够了。
后来王青松夫妇也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山里生活。回归社会只是开始和原来的同学朋友恢复了联系,但也仅限于网络。这么多年来也只有唐师曾拜访过他们家。可能长期的闭塞生活,也让他们习惯了尽量减少人际往来的生活状态吧。
如今他们的儿子也要17岁了,虽然还没参加高考,父母的高效率教育,加上后来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应该能考上一所很好的高校吧,如果能考上北大,那也是一种传承了。
北大学历在常人看来,就应该和光明伟大的前途挂钩。但是,它既可以是一份高薪工作的敲门砖,也可以是一条科研之路的垫脚石,它更可以是你选择自己理想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现在夫妻俩搬到了山下居住,建立了绿龙山庄。有时候也会接待一些媒体朋友,向他们推荐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王青松夫妇种植的农作物都尽量选择比较原始的没有转基因的种子。
就连养殖的猪、羊也是没有经过过多杂交的种猪、种羊。而在20分钟车距的深山里,依旧是不允许车辆和农耕机械进入的,基本上可以称之为零污染的一个区域。
在物质和经济更加富裕,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时代,想必这样的农副产品应该很受欢迎。
王青松
有网友说绿龙山庄也招收一些小朋友过去体验生活。洗漱用品也还是用草木灰、皂荚,吃的、用的也比较简陋。大多数小朋友们都吃不了这个苦,待不了多久就被家长接回去了。
而对于王青松至今没有完成的《新桃花源》,相信那些听过他个人事迹的人都会有所期待,等到面世的那天,这本书定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王青松的内心世界,以及解答一些多年来我们未解的困惑。
不论是隐居山林、皈依佛门,还是泯然于市井都不应该受到学历等外在条件的束缚,而是内心的自我选择,人生本来就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黑白,说不定就是别人眼中的色彩。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些人的幸福建立在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名誉上。然而像王青松那样不囿于名,无困于心,岂不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态度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