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三人在南京军事法庭受审。在南京沦陷之时,这三人将屠刀伸向了手无寸铁的百姓,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百人斩”事件。
据统计,田中军吉共杀害300多名无辜的百姓;而向井敏明、野田毅居然进行比赛,看谁杀得更多,最终向井敏明杀死106人,野田毅杀死105人。
事后,他们三人还接受日本媒体的采访,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刊登在报纸上炫耀。田中、向井、野田屠杀无辜百姓证据确凿,经过南京军事法庭的审判,对他们三人执行枪决。
本以为南京“百人斩”的恶魔已经全部伏法,可在47年之后,台湾一把日本军刀的出现,则直接表明凶手还有第四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台湾突现第四把凶刀
时间来到1995年5月,为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南京电视台决定筹划拍摄一档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负责采访工作的记者叫吴建宁。由于不少亲历南京大屠杀的人去了台湾,为了能从他们口中获取更多资料,吴建宁打算去台湾采访。
临走之前,拍摄组成员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意外发现香港的一个杂志刊登过一则消息:台中县军史馆陈列着一把日军指挥刀,很有可能是“百人斩”的凶刀。
看到这个消息后,吴建宁决定先去台中县。到了那里,吴建宁发现军史馆里并没有这把军刀,他辗转打听后才得知,这把军刀目前在台北的国军历史文物馆收藏。
最终,吴建宁在国军历史文物馆里看到了这把军刀。正当摄制组对这把军刀拍照时,赫然发现上面用日文刻写着:南京の役殺107人(即南京之役杀107人)。
田中杀300多人,向井杀106人,野田杀105人。怎么突然又出现个107人?难道此刀的主人不是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莫非“百人斩”还存在第四个凶手?
想到此,吴建宁的头皮一阵发麻,如果是真的,这个凶手都已经躲避了几十年,说不定现在还活在世上。真凶没有伏法,这107位无辜枉死的百姓又如何瞑目?!
吴建宁深知事关重大,他立刻跟文物馆相关人员进行确认,查找这把军刀的出处。根据文物馆捐赠记录显示,这把军刀是1985年来到馆内的,捐赠者是原国军第16军副军长魏炳文的亲属。
捐赠者是以“魏炳文”的名义进行捐赠的,并且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住址,而魏炳文已于1971年去世。了解到魏炳文是黄埔一期生,吴建宁决定到台北黄埔军校同心会碰碰运气。
然而,同心会也没有魏炳文亲属的信息,只知道他是西安人。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想要找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眼瞅着留台期限已经临近,吴建宁只能满怀心事地返回大陆。
第四把军刀来历
回到南京,吴建宁始终无法释怀,这可是107条血淋淋的人命啊!如果不为他们找到真凶,吴建宁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于是他从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屠杀研究会等多地搜寻资料,最终在一期报刊上面看到了记载这把军刀的相关文章。
1946年1月,时任国军第16军22师辎重营营长的余鸿成,受到上级命令,前往河北定县接受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的投降。
当时,日军共上交了10把指挥刀,余鸿成一一都抽开看了一下。当看到那把刻有“南京の役殺107人”的指挥刀时,余鸿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据余鸿成回忆,这把杀107人的凶刀不是日军联络官自己佩带的那把,两把刀样式有明显区别。
当时,喜爱收藏军刀的余鸿成深信这把凶刀不吉利,带回去以后生活会不顺当,他就拿出其中5把,包括这把凶刀,请一起来接收军马的军工兵营营长李福堂带回上交了军部。这把凶刀被时任16军中将副军长的魏炳文留下来收藏,之后,又辗转被带到了台湾。
了解到事件经过之后,吴建宁感到一阵心痛。如果当年经手的人能够及时发现,这把军刀并不是“百人斩”中三名罪犯所使用的,在当时追查凶手的话便会容易得多,何至于让真凶逍遥法外几十年?
可事实毕竟已经无法更改,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挖掘凶手,让他接受法律的制裁。
余鸿成能提供的线索就到这了,关键的突破口还是在魏炳文那里。又过了几个月,吴建宁终于打听到魏炳文的弟弟魏炳超在台湾的地址。
既然同在台湾,只要找到魏炳超,那魏炳文的家人也应该可以找到了。吴建宁隐隐有种感觉,离真凶越来越近了。于是他立刻收拾行囊,准备二次赴台。
凶手遥不可及
到了台湾,吴建宁成功地找到了魏炳超。魏炳超已经年过七旬,看到大陆来的记者后非常热情。他告诉吴建宁,那把军刀是由哥哥的小儿子魏亮保管,并说出了魏亮的地址。
吴建宁按照地址找到了魏亮,据魏亮说,自己小时候就常玩这把刀,当时他并不知道上面的刻的“南京之役杀107人”代表着什么,只是觉得这是父亲留下的战利品,很好玩。
这把刀很锋利,一尺厚的马粪纸,一刀下去都能砍透。他拿刀砍树玩,用力很猛的时候,刀柄上总能震下来许多暗红色的血渣渣,沾满手掌。
刀柄上还绕有一道道的麻线,不知道是何用意。
他小时候不懂,后来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才猛然惊觉,这刀上的血渣,原来竟是南京遇难同胞的血。
过了几十年,物是人非,血债却还在这里顽强地记录着。
魏亮觉得很恐怖,大约知道了这个刀的来历,乃是大凶大恶之物,就再也不敢玩了。
在50年代的时候,父亲魏炳文曾经把这把军刀借给台湾一家电影制片厂当道具,拍摄了一部影片,电影中还有这把军刀的特写镜头。
这部电影后来传播到日本,有个日本人看到这部影片后,到处打听这把军刀的收藏者,后来获知魏炳文家的地址,三番五次找上门来,要高价收购这把刀。这名日本人是什么来历,魏亮不知道,也没打听,怕招致麻烦。
为此,他们先后搬了四次家,躲避骚扰。每次搬家后,这个日本人都想方设法又找上门来,盯得很紧。
后来分析,这个日本人的身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主人或者其家人,想收回这把曾经代表他们武勇的武器。另一种可能,大概日本官方看到了“南京之役杀107人”的字眼,急于毁灭历史证据,所以急不可耐地要收回这把刀。
但当时魏炳文自顾不暇,生活一般,也没有心思考虑追查杀人真凶的事,此事就此搁置起来。现在,摄制组也无法再找到当年那个日本人的身份了。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遗憾。
魏亮自小经历了这些事,知道这把刀背后的价值。1971年魏炳文去世后,曾叫台北一家拍卖公司估价,当时他被告知,至少一百万美金。魏亮吓了一跳,回家告诉母亲后,母亲误会他要卖刀,为此还发了脾气。
魏亮对记者说,估价其实只是一时好奇,实际上给多少钱也不能卖,那些被砍的人死得多冤,怎么能忍心拿他们的血腥钱呢。
1985年初,魏亮的母亲魏常莲去世。弥留之际,老人家交代子女,把这把刀捐献出去,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最后遗言。
当年,魏亮与哥哥、姐姐商量,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将军刀捐献了出来。
事情到这里,这把刀的来龙去脉已经了解清楚了。只是曾经两次与凶手擦肩而过:第一次是余鸿成在收缴这把刀时,如果能问清所属是谁,凶手必然早就伏法;第二次是来魏炳文家买刀的日本人,极有可能通过他能找到凶手。
魏亮的线索也到此为止了,摄制组无法再往下找寻,那个隐藏在历史尘埃里的日本凶手,活着的,或者死了的,到底是何许人也!
彼苍者天,曷无情也,令凶人遁逃!
这两次的错过让追凶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难道真的要任由这个杀死107名无辜百姓的恶魔逍遥法外吗?吴建宁不甘心。
回到南京之后,他又查阅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拜访了许多专家,然而最终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自从吴建宁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很多人都加入了吴建宁的行列,用他们自己的渠道追查这个漏网的凶手,争取让他早日伏法。
锁定真凶
2017年8月,青年学者吴京昴偶然获得一份1946年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投降的所有军官的名单,他再结合参加过南京战役的日军军官名单,发现两者重叠的只有一人——马见塚八藏!
马见塚八藏于1937年8月踏上中国的国土,他的第一战在华北。当时他所在的第6师团第23联队,遭到了卫立煌部队的奋死抵抗。这场战役令日军伤亡惨重,马见塚八藏也在战斗中受伤。
马见塚八藏痊愈后,他又重返战场并且参加了南京战役。南京沦陷后,日军对中国军民开始了长达6周丧心病狂的大屠杀。
与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不同的是,马见塚八藏在屠杀时并没有公开向媒体炫耀,这也是很少人知道他的原因。
马见塚八藏于1938年初调离第6师团,1944年1月15日,马见塚八藏就任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72大队大队长,时为日军少佐。
1945年9月,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于河北定县投降,随后就地警备等待中国军队接收。1946年1月,向中国军队第16军缴械,前往天津收容所。1946年5月,马见塚八藏回到日本鹿儿岛。战后一直逍遥法外,逃脱了审判,在鹿儿岛得以苟且偷生。
吴京昴先生表示,不能完全确定马见塚八藏就是这把军刀的主人,还有待更加准确的证据,比如刀上的铭文。
不过,我们略加分析,也可以推断出大致的范围。
当年侵华日军只给军官佩发军刀,而且,能够连杀这么多中国军民,必定手下有一定数量的士兵协助,这名军官不可能是少尉,至少是有一定职务、能管辖一定单位的队长。
根据之前的比对,参加过南京之役、投降前在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任职、同时又在河北投降的军官,只有马见塚八藏一人,他当时是中队长,完全有条件让手下士兵协助他进行杀人暴行。
在此,我们感谢吴京昴先生的考证,让我们距离历史真相又近了一步。
然而真相毕竟来得太晚,这个丧心病狂的日军凶手很大概率已经老死,逃过了正义的惩罚,是我们永远的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