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9年,苏联就曾用当时最先进的彩色胶片,真实地记录下了中国的解放战争,以及老北京和老上海的市井民宿生活。
斯大林去世后,这些珍贵的胶片也随之被封存了起来。
直到2017年,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才在俄罗斯国立电影照片资料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些从未播放过的绝版影像。
由于胶片不像数码相机有分辨率限制,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及其团队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将它重新修复、剪辑制作成了6集纪录片《中国的重生》。
比起那些静态的文字和黑白照片,这些珍贵的彩色影像就如同时光机一样,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一段沧桑的历史岁月。
在《中国的重生》中,有大量的篇幅在描写“解放战争”。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纪录片里所阐述的“解放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的国民党坐拥400万大军,几乎是解放军的4倍之多,同时国民党还拥有美国提供的现代化武器,有专业的西方军事顾问。
但仅仅过了3年,国民党便被打得丢盔卸甲,最终逃之夭夭。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双方的战略能力,还有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大而不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解放军深得人心。
自抗日战争胜利后,腐败不堪的国民党就在收复区四处搜刮民脂民膏,这让本就积贫积弱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对此,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不仅四处抓壮丁、抢粮食,甚至还杀人放火烧村子,因此老百姓都叫他们“刮民党”、“祸国军”。
而解放军无论走到哪里都遵守着严明的纪律,他们从不损坏庄稼,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甚至还帮老百姓挑水种菜干农活。
此外,在每个解放军战士的后背上,还贴着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用以时刻提醒大家严格遵守。
许多农民也因此自愿加入解放军部队,在淮海战役中,数十万老百姓不惜长途跋涉,用小推车推着棉被、粮食等物资,并到前线支援解放军。
而杜月明率领的国军只能靠蒋介石那一点可怜的空投勉强支撑,饥寒交迫的国军士兵只能挖树皮、煮皮带充饥,最终不战而降。
1949年5月解放上海时,国民党的守军共30万,配有飞机、军舰和坦克,市区内外还建设了4000多座用钢筋水泥铸造的碉堡,整个上海可谓是铜墙铁壁,防得滴水不漏。
况且上海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还居住着不少外国侨民,一旦解决不好,既破坏了城市经济,还有可能引起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对此,解放军司令员陈毅还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上海之战就好比在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捉住老鼠,又不能把那些珍贵的瓷器给打碎咯。
随后在这场激烈的攻坚战中,解放军不用火炮和炸药,只使用轻武器近距离作战。
进入城里后,士兵们均不入民宅,即使下着大雨也坚持睡在潮湿的大街上。
另外还不准在城里买东西,像部队的饭菜都是从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后再送到市区。
最终解放军虽然为这场战役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伤亡代价,但在消灭敌人解放上海的同时,也保全了上海。
基于以上,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许多城市在双方一枪未开的情况下就能和平解放。
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说完解放战争,我们再来说一下影片中老上海和老北京当时的市井民宿生活是什么样的。
上海靠着沿海的地理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但在1949年没解放之前,这里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
当时许多外地人划着家乡的小木船到这里谋生,由于收入低租不起房,他们便以船为家,在上面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平日里男人们靠在码头搬货为生,女人就守在船里操持家务,孩子们则带着弟弟妹妹去垃圾堆里捡废品。他们忍受着饥饿和病痛,在极端贫苦的环境中挣扎求生。
有小船的群众可以居住在船上,没有小船的贫民则会用茅草、芦苇在岸边搭一个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
那里没有电,也没有下水道,到处都是垃圾和粪便常年臭气冲天,一旦有了瘟疫都是一排一排的死。
这些贫民活着的时候没有安身之所,死了也是直接丢在江河里,可谓是“路死路埋”,倒在阴沟里就有了棺材。
在影片里,你看不到小说中那个古朴诗意的江南水乡,有的只是让人心酸的眼神。
与贫民区仅有一江之隔的是上海外滩,也就是人们眼中那个灯红酒绿的东方魔都十里洋场,这里电车穿梭、高楼林立,但这些都与穷人无关。
在那些豪宅前,到处都是在寒风中乞讨的孤儿寡母,哪怕你累了在门前打个盹,也会被立马轰走。
而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一个个骨瘦如柴的车夫,拉着红光满面的绅士淑女。
另外在许多漂亮的欧式建筑上,还写着所谓的英美帝国财产。
因为曾经在鸦片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正所谓唐诗宋词清条约,上海的很多地方因此先后沦为了西方列强的租界。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地盘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成千上万的国人受尽他们的欺凌和奴役。
在英国人喜爱的赛狗场门口,甚至还挂着这样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要不是这段苏联封存的影像资料重见天日,一些人还怀疑此事不存在。
1949年解放后,很多穷苦的贫民免费分到了城里的砖房,生活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上海自清朝以来的动荡、屈辱、压迫,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人民终于能翻身做主人,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与此同时,在农村也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在解放之前,少数地主占着全中国将近一半的土地,他们将土地租给农民后,还要把一半的收成占为己有,在残酷的剥削下,农民辛苦一年下来基本是两手空空,一辈子都是在替地主打工。
不少农民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再找地主借钱、借粮。
随着利息越滚越大,债务是越还越多,甚至连儿子、孙子都还不上,这正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放后,新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种子、牲畜、农具重新分配给农民,也就是那时候说的“打土豪、分田地”。
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真正地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最后,让我们再来聊一聊老北京当时的市井民宿生活。
北京作为中国的五朝古都,它没有上海的那种西洋味儿,也不过于南方化或者北方化,这里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能看到天南地北的传统艺术文化。
在《中国的重生》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位强壮的武师在表演三节棍,作为一门传统的少林功夫,它是能软、能硬、能远、能近,招式灵活多变,常常能出奇制胜。
不过这门功夫对身体的协调性和管理要求很高,如果玩得好就是高手,玩不好就是自残。
此外,纪录片中还有传统手艺吹糖人的镜头,据传吹糖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只需把热糖稀裹在木膜上,轻轻一吹就可以变成小鸡、小狗、小龙、小马等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吹糖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玩具。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小孩会把家里的牙膏皮偷偷拿去换糖人。
这些彩色胶片,不仅记录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风貌,还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们的衣着和饮食,街头商贩和农民的日常劳作等。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显得格外珍贵。
总体来说,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虽然物质很差,但人们的眼中是有光的,心里是有希望的。
当然,也正是那一代人的不辞艰辛,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安稳时代。
所以,最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