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苏丹政局再次震荡,军方软禁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解散主权委员会和过渡政府并实施紧急状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加深对苏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局势走向的理解,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联合苏丹研究俱乐部(微信群)、明危咨询于11月5日晚举行苏丹局势线上研讨会。来自学界、企业界和媒体共30余名专家发言,共有170余位关注苏丹问题的各界代表参与了研讨会。中心成员付海娜、周军参会并发言。研讨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苏丹问题专家姜恒昆主持。
研讨分苏丹局势现状与走向、苏丹局势动荡的原因、苏丹局势与国际社会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丹局势现状与走向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教授对 苏丹军事 “ 政变 ” 做了评析并做前景展望 。王猛认为军方不愿意实质性让权、军方和文官政府对苏丹未来政治过渡的方向有不同的认知是此次事变的主要原因。事变发生后,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反应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哈姆多克过渡政府支持者;第二类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中立方;第三类国家是以沙特、埃及、阿联酋为代表军方支持国。对于苏丹政治发展走向,王猛从历史经验出发,认为未来有可能重建一个强大的军政府。
中海安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李建萍 女士对 苏丹当前局势做了介绍。关于 军方和文职势力的情况:一是军方仍然控制着首都喀土穆,文职官员仍然忠于哈姆多克;二是苏丹军方和文职势力即将达成分享协议,存在争议的焦点是安全委员会、国防委员会部长职位的任命;三是东部贝贾部落领导人同意解除对苏丹港石油管道,以及连接苏丹东部和该国其他地区的道路封锁。李建萍认为,政局动荡、经济困境、部族矛盾重重是影响苏丹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而当前的政治震荡已经造成人员伤亡和互联网中断。此次事件也引发了非盟、联合国等国际谴责,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和国际压力敦促苏丹军方恢复文官政府。未来,苏丹会逐步走向文官政府,但是军方与文官政府处于执政理念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建立一个成熟的文职政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苏中资企业员工李先生分析 了苏丹目前困局的原因:一是文官过于关注对苏丹政治最大的外部影响因素美国的诉求,忽略了底层人民的呼声;二是南苏丹分离后苏丹经济下滑的趋势无法遏止,且缺乏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李合认为,在新的稳定政府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资企业投资苏丹存在较大难度。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曹亮 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了未来苏丹实现稳定发展的路径。政治方面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和高效的政府,政治稳定后经济建设才能提上日程; 经济建设可以走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建立国有企业。苏丹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为国家的工业资本积累和产业资本积累打下基础。
迈瑞医疗苏丹业务负责人朱尔康从苏丹公立医疗角度对苏丹经济进行了探讨。朱尔康通过 自身的实际走访和见闻为观察苏丹经济提供了一个角度。从苏丹公立医院来看,目前苏丹医疗的预算很紧张,公立医院给患者的报价是卫生部规定的,是固定的,私立医院的收费是公立医院的 6-7 倍。就这一点来看,苏丹经济、医疗痼疾已深。
山东库锐机械有限公司巩新原分析了苏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巩新原分析了政治动荡对经济的影响:在事件发生前, 苏丹重返国际金融体系,出口增长,有了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事件发生后,美国暂停了 7 亿美元的援助,非洲开发银行和巴黎俱乐部对苏丹的债务减免受影响。未来,军方和文官对话的结果对苏丹经济走势产生直接影响。
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公司苏丹分公司孙强从军方、文官、民众三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了苏丹大选前的形势。军方掌握着苏丹的主要经济命脉,在主权委员会主席即将由文官担任的时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表明军方不愿意将其利益交出。总理哈姆多克领导的过渡内阁,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内阁成员的业务能力欠缺,影响了施政效率。相比之下,淳朴的大众,能满足 “ 温饱 ” 即可,但是在过去的两年中, “ 温饱 ” 仍是他们的奢求。孙强认为,苏丹等非洲国家的国情,照搬 “ 西方模式 ” 会产生 “ 水土不服, “ 民生 ” ,应该是后续 “18 个月 ” 执政的 “ 重中之重 ” , “ 民生 ” 可能会成为军方、文官、民众三者之间博弈的缘由。
国际问题研究人员许晓松谈了对苏丹局势的看法。许晓松从文武矛盾、文官自身缺陷和外部影响力展开分析。首先,这次事变是两年来文官和军方冲突的总爆发,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之下,文官政府加快向军方要权的步伐,两方在军队改组等问题上出现矛盾,文官给军方扣上前政府遗留的帽子。其次,文官政府存在先天不足,成员缺少执政经验,国内根基浅,内阁成员各为政、派系斗争激烈。再次,国际社会对苏丹局势的影响和干预是有限的,美国在苏丹的利益诉求不再强烈。相反,地区国家埃及、沙特、阿联酋对苏丹影响值得关注。许晓松认为强势的军人政权,或者通过选举选出强势的稳定的政府对苏丹的局势可能会更有利。
西北师范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田河教授分享了对当前局势下中苏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前景的看法。田河教授分析了苏丹局势变动中中苏教育合作的前景。中苏长期保持良好关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文影响力增强、中资企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中文在苏丹广受欢迎。尽管时局动荡,苏丹的汉语教学秩序得到保障,中文教学仍旧会在苏丹不断发展。未来,可以提供线上教学,孔子学院可为其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提升自身服务于境外教育的能力。
讨论环节中,苏丹中资企业代表就本议题做了补充发言。有中资企业代表认为当前苏丹局势动荡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形势恶化:一是经济和民生的恶化,二是中央政府与当地政府和部落关系的恶化,三是中央政府与当地部落的关系恶化,四是中央政府内部派系关系恶化、军方与文职政府关系的恶化。另有企业代表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苏丹当前的商业环境:国家机器掌握在军方的手中,有助于局势稳定;站在商业企业的角度,希望未来司法体系、议会以及各州长可以正式成立,国家可以运转起来。
第二阶段:苏丹局势动荡的原因
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刘辉从政治制度层面分析了苏丹政局长期动荡的原因,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对苏丹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实践表明,议会民主制显然在苏丹面临“水土不服”,从1985年到2021年,苏丹共历经10次军事政变,其中有6次都夺取了政权。刘辉指出,苏丹军事政变的发生具有特殊的原因,无论是以前的代议制还是现在的过渡政府,都无法解决传统的民生问题,再加上宗教、教派之间的矛盾,政府也无力解决如此众多又错综复杂的问题,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能承担起国家现代化的重任。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付海娜对过渡时期苏丹军方的角色及影响做了解读。付海娜指出,苏丹军方具有多元的背景,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军事结构。从军方内部阶层看,历次的苏丹军事变动中,高层的军官的政治诉求与下级士兵之间有割裂。从宗教和部落层面看,军方体现了苏丹东部、南部、西部不同族群的利益。2018年底以来,虽然军方走向了政治前台,但最终将权力交给了以哈姆多克为首的文职政府和文官团体。然而,文官所做的关于改善社会民生、发展经济、建设国内和平的承诺大多没有实现,因此民众对军方的态度出现分裂。在未来的政治过渡中,要关注军方能给苏丹带来什么,也要关注其多元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研究所张璡博士从苏丹内部政治生态的角度分析了政治过渡面临的挑战。张璡认为,苏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建立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苏丹目前政治高度碎片化,即缺少能够有效统合国内各方政治势力的政治架构,或者说缺少一位能够进行有效治理的权威人士或强力政党进行政治整合,因此苏丹未来政治局走向并不乐观。此外,苏丹军方、“自由与变革力量”以及反对派武装内部也已经分化。“自由与变革力量”即使能号召民众推翻巴希尔,但它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内部的结构是一种平行式架构,没有中心的领导力量,很难保持内部统一。反叛武装亦如此。未来,就算军方能推翻文官政府并控制局面,也未必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而且苏丹的年轻一代未必能接受军事统治。
清华大学苏丹留学生刘伊雅就苏丹近期动荡时局的前因后果谈了自己的看法。刘伊雅以自身在苏丹的生活经历指出,大多数苏丹民众并不支持军方,并且对军方和巴希尔十分失望。许多苏丹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军队镇压示威民众十分不满,因此,此次军方迫于压力未必会完全接管权力。刘伊雅指出,过渡政府组建以来,苏丹的经济并未好转太多,所以民众对此次政变的抵触情绪并非如此前高涨。无论如何,最为重要的是2023年的民主选举,广大苏丹民众并不希望军政府上台。
扬州大学苏丹留学生萨玛从苏丹人的视角分析了许多苏丹民众支持过渡政府的原因。萨玛认为,布尔汉是巴希尔政权的支持者,此次政变无益于苏丹的政治过渡和经济发展。军人的职责应该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应远离政治。此外,苏丹民众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哈姆杜克作为经济学家,其所领导的政府实际上对苏丹经济的恢复有所贡献,但军方控制了苏丹的经济命脉,这束缚了文官政府的施政空间。萨玛最后希望苏丹各方能够弥合分歧,共同致力于苏丹的发展稳定。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汪志远从苏丹独立历程中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国家建构的影响。二战后,英国在处理苏丹问题上采取了宪政改革和多种族联邦的双重手段,试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英国在苏丹推行议会民主制,颁布宪法草案,试图压制苏丹北方的亲埃及势力。埃及最初则坚持尼罗河谷的统一,希望合并苏丹或建立埃及主导的联邦。在1952年七月革命后,埃及转向了支持苏丹独立,但同时积极干涉其内政,并有意拉拢苏丹南部以制衡北方。英国、埃及各自采取的对苏政策共同激化了苏丹南北方的内部矛盾,使南北方长期处于内战状态,民族构建过程遭遇巨大挫折。
西北政法大学梁娟娟博士阐释了苏丹努巴山区的土地纷争问题。努巴山区的土地纷争与达尔富尔问题有相似之处,都属于地区部落纷争。2011年,南北苏丹分裂后,努巴山区重新回归战乱状态,苏人运—北方局希鲁派至今未签署《朱巴和平协议》。当前,努巴人和巴卡拉人之间的斗争主导了努巴山区的局势。梁娟娟认为,土地在努巴山区不仅仅是资源,还是政治符号。对于部落而言,土地是身份的象征,是祖先之地。努巴人大多为非穆斯林,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推行阿拉伯伊斯兰教法,将伊斯兰经济下土地买卖与利用施加给当地部落的做法不切实际。梁娟娟认为,从苏丹当前政局颓势来看,努巴山区回归和平比较困难,因为这需要国家资源以及收益的合理分配。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方腊梅女士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探讨了苏丹政治动荡的经济原因。方腊梅指出, 苏丹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这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农业潜力巨大但未能充分开发,无法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使得重要城市交通枢纽的带动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产业规模普遍不大,加之高额外债下信用风险颇高,以致无法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及人才,发展动力不足。国内市场贸易方面,一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均面临着当地价格不稳定、多重征税问题。此外,相关部门也没有加强对国内经营者垄断行为的整治,透明度、整合管理力度都非常差,无法服务国内外市场。
第三阶段:苏丹局势与国际社会
中非友协理事李理就苏丹问题的国际角力做了分享。李理认为,美国在与苏丹的合作中增添了的附加条件,使得苏丹无论军方还是文官政府为了达成与美国的合作,必须迎合这些条件。美国的这些附加条件不一定符合苏丹人民或苏丹的利益。
光明日报驻埃及首席记者肖天祎就埃及对苏丹问题的态度及目标谈了自己的看法。肖天炜认为苏丹此次事变影响到了埃及政府的政治稳定、安全局势和水资源安全,因此埃及不希望苏丹发生大规模政局动荡。然而,埃及的平衡外交政策和塞西总统与苏丹军队领导布尔汉的私人关系使得埃及在苏丹事变上态度暧昧。总体而言,埃及在苏丹有近期、远期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埃及帮助苏丹军方与文官政府谈判,加快苏丹恢复政治秩序的过程;远期目标是埃及试图将本国的政治模式复制到苏丹,从而扩大本国的地区影响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沈诗伟分析了苏丹变局对复兴大坝争端的变数。沈诗伟认为苏丹此次事变后被非盟剥了成员资格,丧失了目前复兴大坝谈判的谈判渠道。军方和文官之间还未达成利益协调,谁主导苏丹的复兴大坝问题并不可知,导致苏丹的在复兴大坝的影响力更加微弱。最后,苏丹与埃塞边界冲突、难民问题必将影响苏丹与埃塞的关系,加剧了苏丹与埃塞的矛盾。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人员顾坚分析了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因素对苏丹局势的影响。顾坚认为自海牙国际刑事法庭通缉苏丹前总统巴希尔及部分政要后,国际刑事法庭即成为了哈姆多克向苏丹军方施压的工具,也是美国制衡苏丹各方势力的砝码。但此次苏丹事变凸显出军方的强大以及美国制衡措施的失效。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周军总结了当前美国对苏政策的几个特点。态度方面,美国虽然一边倒支持过渡政府,但并非极限打压军方,在地区问题和反恐问题都需要与军方合作。影响方面,美国是对苏丹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拥有很多政策工具,能够影响苏丹的政治进程。但是苏丹有自身传统和政治生态,美国无法控制苏丹内部矛盾的发展。政策方面,美国会继续对苏丹施压,但在美国改变苏丹意愿下降的背景下,手段会相对温和。
喀土穆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博士生巴达伟回顾了苏丹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巴达维认为,苏丹独立以来有53年由军人掌权,军人在苏丹政坛有着重要影响力。在当下,苏丹很多民众和学者认为在工业、进出口贸易、投资等方面应该由哈姆多克来制定政策,而不是军队。巴达维判断,苏丹再次出现军权政府的概率较低,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军方将继续和文官集团合作并按照双边协定,与文官一起准备2023年的大选。
大运摩托车公司黎军就目前苏丹政局对进出口的影响做了解读。黎军认为苏丹此次事变不会引发政局动荡,在苏的中方人员和中资企业的资产都有安全保障。但是,中苏贸易中海运价格上涨、苏丹经济形势恶化影响了中苏贸易。此次苏丹事件也导致码头关闭,拉高了发货成本,减少了苏丹产品优势。
在发言结束后,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大使做了点评。钟大使肯定了十年来中国苏丹研究的进步,认为在这十年期间中国关切苏丹的人越来越多,研究苏丹的看法越来越全,研究人员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苏丹相关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兴旺。钟大使认为中国的苏丹研究还缺乏对中国在苏丹利益的研究成果,需要思考如何在苏丹研究领域中将中国的企业、学者与政府之间有机联合起来。钟大使希望以后能够多开苏丹问题的研讨会,促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信息的整合,推动中国苏丹研究的发展。
最后,会议主持人姜恒昆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姜恒昆认为,此次军方的行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 “ 政变 ” ,其实质是军方对 “ 自由与变革力量 ” ( FFC )所主导文官政府的一次 “ 警告 ” 。军方此举的目的并非彻底取消文官政府并建立军政府,而是以强硬手段推动主权委员会和过渡政府的改组,以扩大自身势的势力范围和话语权,最终牢牢掌控过渡进程的主导权。在未来政局走向上,迫于国际社会取消援助甚至恢复制裁的压力,及国内民众的反对声浪,军方不会彻底推翻军文共治的过渡进程,新一届过渡政府也将在讨价还价中组建。然而,此次事变不仅使军方与文官矛盾的公开化,而且严重损害了 2019 年宪法文件的权威性,这为苏丹的政治过渡增添了更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难断言 2023 年大选能否如期顺利举行,即便最终建立起文官政府,其 “ 成色 ” 如何也有待观察。
此次研讨主题聚焦、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且层次多样,在苏发言人员更是克服网络不良等困难做了发言。通过来自学界、企业界、媒体人员,以及中国和苏丹方面的多维度解读,有助于对当前苏丹局势的走向形成总体判断。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