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菜是餐桌上很常见的一道美味,现在国宴里的“开水白菜”就是以它为原材料来制作!
那么小编今天就来讲一讲娃娃菜的前世今生,以及云南人是怎样种植“高山娃娃菜”的!
娃娃菜属白菜亚种,是植株较小型的白菜。我看网上很多人说原产地来自日本,不知道是谁透露出来的秘密。我个人认为或者说了解过相关的种子公司,基本和日本不搭边,种子采购渠道都是韩国,你看包装上地址是国内,其实是在国内分装的。具体韩国人为什么要培育这个品种?应该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市场需求引导的。引进中国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年前,现在根据春秋两季,已经延伸出几十个相关品种,各地会根据气候,海拔,土质等等来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
国宴中的“开水白菜”在没有此品种之前,是用大白菜的心来做,属川菜之首。娃娃菜刚来中国的时候,最早是在云南中部地区大面积试种的,主要是那一带气候,土质,水源,海拔都最适合它,也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采收四次,夏季60多天就可以采收,冬季90多天。现在的种植已经遍布大江南北,新疆,甘肃,宁夏,河南,河北,等多省份都在入冬前大面积种植!
“高山娃娃菜”这个名字起初是云南人为了说明产自高原,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口感好营养高,是起宣传作用的通用包装。现在这个名称全国都在用,如果你想在采购时选择产地,就要详细看一下标识,“耕野”也是通用的!
我们老家开始引进的时候,由于价钱高,管理容易,大家是一茬接一茬种的,但搞过农业的就知道,这样会导致土壤退化,一茬比一茬差,需要换品种轮耕;尤其在大面积种了几年后,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夏季菜全线失守,现在完全淘汰,只种冬季菜,从每年9月播种到次年5月结束,最多能种两茬。
云南娃娃菜种植过程中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高产,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现在每亩每茬的农药、化肥、种子、人工、地膜、灌溉等等这些,基本成本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以每亩密植11000颗来计算,每颗光本钱就是两毛以上。现在是信息时代,所以市场竞争不言而喻,价格波动很大,有的时候能卖个大几毛一颗,有的时候一文不值,只能烂在地里,农民和初级的采购商其实都是靠运气才有饭吃,但这就是现在的市场规律,没办法!
大家或许会有个疑问:地里出来就算一块一颗,一袋两到三颗,我超市买的为什么要6块一袋呢?其实这个主要是层层分销和后加工的问题,零售商利润是最高的,但他们每家销的量不大,靠大量的零售商才消化了利润的大头。
从采收开始成本也开始增加,人工采收,运到冷库,精选打包,入库降温,加冰装箱,装车运输等等十几个流程,最后到上菜市场上超市,才到老百姓手里,哪一层都需要加价,核算在成本里边,从几分到几毛不等。
老家那边人均田地面积是不多的,我家之前按照五人份,只有三亩多,现在全部种植蔬菜类,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品种,夏秋两季种“双色水果玉米”居多,春东两季种娃娃菜和大白菜居多;也有时不时种一点四季豆、荷兰豆(其实荷兰人叫中国豆),但面积不能大,豆类要上架,而且采收起来太费人工;莴笋也会种一点,分紫叶和绿叶两种,遇上烂价进不了市场,就送给小贩去削皮分条晾晒,然后取个高大上的名字叫“贡菜”,卖给市场!
老家那边由于这二十多年的蔬菜种植,早就形成了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由于四季如春,可选种的品种很多,虽然交易量没有寿光大,但品种比寿光多得多,品质也比寿光要高,精品菜主要运往上海、广州、深圳,还有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中的部份高消费市场,如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也有部份运到香港和澳门;二级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厦门、湛江、成都、重庆等等这些省会城市!
云南号称植物动物王国,所以品种上大家在市场能见到和买到的,基本在我们那边都有人种。就我们一个通海县,不到24万人口,每年蔬菜种植面积就高达40万亩,品种也五花八门!
我会顺序把大家常见的品种都讲一讲,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共同探讨!
请各位多多点赞、关注、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