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在古代既是兵器的象征,又是战争的代名词。古语中的“化干戈为玉帛”指的就是化解战争和冲突,使战争双方重修于好的意思。其中的“干戈”说的就是战争,古代“干”指盾牌之类的防御兵器,戈指进攻所用的兵器。因此用干戈或者戈比喻战争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和“戈”有关的字也基本都和战争有关,比如“战”字的右边就是“戈”,“戎马”中的“戎”也是“干戈”两字的合体写法,“攻伐”中的“伐”字也是一个人拿着武器进攻的意思。戈从商代出现,至汉朝被淘汰,先秦时期的战场上为何流行使用戈这种武器呢?
一、戈的出现、兴起与淘汰
在《说文》中,“戈”的释义为“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凡戈之属皆从戈。”说明很多兵器,包括戟都是由戈演化而来的。戈在先秦战场是非常兴盛的,在战场之上,士兵普遍使用戈进行车战、步战。
1、戈始于商朝
从戈的形状可以看出,和镰刀非常类似。在原始社会中,人类还使用石器作为主要的工具时,就出现了石镰用以收割庄稼。随着材料的进步,后来逐渐出现了骨镰、陶镰,最早的戈就是受镰的启发而形成。
戈一般有三个部分。“援”是戈最主要的部分,它的上、下、前端都有锋利的刀刃,援也是戈进攻时候对敌人造成伤害的部分。“内”是援的尾部,它的作用主要是安装木柄,防止木柄脱落。“胡”是援向下延伸的一部分,胡的刀刃和援形成弧线,可以辅助援对敌人造成伤害。
早期的石戈和镰刀的形状非常相似,因此并没有尾部的“内”。而且胡也并没有形成,所以早期的戈更加像一把安装了更长一些把手的镰刀。从殷商时期开始,车战在战争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戈被列为车战五大兵器之首,可见早期的军队对它的喜爱。
商代所使用的戈上下刃并不发达,攻击方式也以喙击为主,攻击时的动作形似鸟类啄食。随着技术的发展,戈逐渐在援的尾部形成了“阑”,阑就是胡的雏形。阑可以确保戈头与戈柲之间捆绑的更加牢固,阑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戈与柄的稳定程度,士兵在使用的时候降低了戈松动或者脱落的风险。
虽然戈的起源尚有一些争论,但戈在商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商朝开创了戈的大规模使用,也促进了戈的发展。
2、戈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
进入周朝后,在战争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战车。战车拥有速度快、冲击力强的优势,随着战车的普及戈也开始被更多地使用了。前边说过,在商朝的时候,士兵使用的多为无“胡”和“内”的戈。只有极少部分戈拥有阑,但阑的长度仍旧不足以支撑在战车高速移动时的冲击力。
因此有胡戈以其良好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战车作战,胡相较于阑而言,能够使戈头与戈柲之间的牢靠程度进一步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士兵的兵器材质主要还是青铜。虽然在材料上并没有什么改进,但是在制作工艺上却改善了很多。比如商朝的戈形状比较规整,援的部分比较平直,这是受限于冶炼技术不够发达的原因。
战国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直接的影响就是青铜戈的制作工艺更加先进了。戈的外形由商朝的平直外形改进为狭长的外形,并且在援的中部束腰,这就增加了戈勾割能力,被勾住的敌人更加难以逃脱。
戈的内部除了固定戈柲外,增加了开刃,这样戈的援、内和胡都具有了杀伤力。锐利的戈头每一个部位都能成为作战的工具,戈的功能比之前丰富了很多。戈的形状和组成部分也基本定型,与战车完美相结合的戈成为战争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兵器。
在商代至秦代的战场上,由战车组成的冲锋是比较常见的。战车由马牵引着,战车上的士兵手持戈横向出击,戈侧面的援就像远远伸出的一把镰刀一样杀伤敌人。这样不但有较高的准确度,还可以利用战车的动能,增加攻击力。
3、秦戈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青铜戈的特点
秦代的戈在外形上基本保持不变,不过秦戈的胡部相对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加长。这是为了更加稳定地固定在柲上,因为胡的加长,整个戈的稳定性几乎达到了顶峰。再加上“内”的开刃,使戈的杀伤力提高了一些。
同时秦兵对戈的使用方法也极为成熟了,戈可以喙击,也可以勾割,还可以揕击。这一整套的使用方法将戈在战场上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戈虽然在车战时有诸多优点,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格斗效能低,杀伤范围太过小。虽然依靠长柄可以伤害到几米远的敌人,但是非常依赖持戈士兵的熟练程度。如果并非用戈头伤害到敌人,而是用长柄接触到了敌人,就不足以形成致命的伤害,反而戈容易脱手而出。
其次,士兵在使用戈勾住敌人的时候,使用者也同时暴露在敌人面前。特别是将敌人勾向自己的时候,如果不能重创甚至杀死敌人,自己也会面临敌人的反击。而自身的胸膛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进攻是非常危险的。
就喙击而言,又不如斧跃之类的重兵器,虽然戈坚固了很多优点,但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到了汉代,战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骑兵。战场上的戈也被长矛、戟之类的长兵器所取代,汉代虽然戈并未完全消失,但已经不在战场上使用它,而是仅作为礼仪队的装饰使用。
二、戈在先秦时期的兴盛有诸多因素
受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条件,戈相对其他兵器要优越得多。况且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它已经超越了兵器,渗透到了社会文化和礼仪之中。
1、戈在战场上的兴盛取决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早期有着“君子风范”的战争规则已经不再适用,周天子权力逐渐衰微,礼崩乐坏,孔子在《论语》中这样形容各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各诸侯国为了赢得胜利,开始在战术和武器上寻求突破。戈作为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从众多兵器中脱颖而出,而戈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呢?首先就是当时的冶炼水平有限,汉代之前的兵器以青铜器为主,而且当时的冶炼水平不足以大规模批量铸造冶炼更加精巧的兵器。
像越王勾践剑那样的精品兵器毕竟还是特例,作为普通的战争兵器而言,作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大批量制作。
戈的外形简单,冶炼起来并不困难,铁匠尚且能够批量制作。而且当时士兵的盔甲以皮甲为主,铁尚且没有被广泛应用,更别提铁质的盔甲了。而用戈击穿或者重创穿着皮甲的士兵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
在先秦战场上,战车一直是杀伤力最大的攻击方式。戈与战车配合使用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威力,战车向敌军冲锋时,如果用矛作为兵器,刺中敌人的机会稍纵即逝,难以造成太大的杀伤力。
但戈就不一样了,士兵只需要紧握着戈调整它伸出战车的长度,当战车从敌人身边掠过时,依靠巨大的动能,戈就可以发挥出高效的杀伤力。
2、戈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先秦时期的方方面面
商代的戈制造非常精美,在“内”上大都镌刻有铭文。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上,常常可以看到手持铜戈的士兵形象。甚至在墓葬习俗中,戈也成为了最为常见的陪葬品之一。《周礼·方相氏》中记载:“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遗迹中,陪葬的玉戈、铜戈都说明了戈是先秦时期墓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中,戈可不仅仅被用在丧葬习俗中,在及冠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中都有应用。儒家经典《礼仪》中记载:“小臣二人执戈先。二人后。君释采入门。主人辟。”这说明戈也常常作为礼仪仪仗使用。
戈对后来的兵器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汉朝及之后的戟,戟与戈非常接近。戟只不过在戈的基础上,将胡的部分突出一截,形成一段类似矛的顶端而成。也正是戈的影响,才使很多与战争或者兵器有关的字中都含有“戈”,而戈在战争中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甚至流传至今。
3、结语
《礼记·檀弓下》中说的“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对“干戈”二字职能的总体概括。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戈”字,戈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作为中国特有的青铜器,也作为先秦时期使用最广泛的兵器,戈甚至成为了战争的代名词。
古代战场上两军兵戎相见是战争的开始,军人金戈铁马、戎马一生所为的也不过是家国平安。无数由“戈”组成的汉字和成语揭示了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先秦时期,它已然融入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参考资料
1、《周礼·方相氏》
2、《礼记·檀弓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