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选择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上)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较早,到明清时期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棉纺织业相当发达,方观承在《御题棉花图》中曾描述了能纺五根纱的纺车;手工工场已出现,而且还出现了包买商,如叶梦珠《阅世编》所记载的湖广、江西、两广诸路的富商巨贾动携白银数十万两到松江收购棉花。但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在这个社会里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掌握在地主、贵族和皇室手里,农民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发展的阶段,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因此,中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强国早已觊觎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巩固以后,就开始致力于侵入中华帝国的活动,面对中华帝国这样一个"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的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大国,英国选择了鸦片贸易。这是与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长期以来出现逆差有关的。据统计,从1760-1833 年这70多年里,英国对华贸易基本上是贸易逆差。1820-1824 年,中国从英国进口6525201银两,出口9816066 银两,英国逆差3290865 银两;1830-1833 年,中国从英国进口7335023 银两,出口9950286 银两,英国逆差2665263 银两。
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除了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是一个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耕" 与" 织" 满足了衣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英国商人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用什么货物来华换取中国的货物可以实现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当时英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品是毛织品,但是这种货物既不够精美,又不够便宜,面对习惯于男耕女织的中国没有多大的市场,因而向中国贩卖毛织品不仅不赢利,而且还亏本。其次是以铅料、锡料、铜料为主的金属制品,包括刀子、钟表等,还有一些市场,如铅皮用来作茶叶打包用,但每年的利润不过数千银两。而英国商人从中国输出的大宗货物主要是茶叶,其次是生丝、土布等。英国对茶叶的需要日益增多,中国茶叶输往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1830-1833年上升为23.58 万担。
为了改变贸易逆差,实现贸易平衡,英国选择了能带来巨额利润的鸦片贸易。据统计,1830年,英国在不到2500万元的对华贸易额中,鸦片占了1300多万元,中国输出的白银达880 万元。以后逐年增多。面对外国商人偷运到中国的鸦片数量增多、烟毒泛滥和白银外流,清政府确定了严禁鸦片的政策,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缴获的烟土。
英国制定了以武力保护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利益和打开中国市场的作战计划。英国政府借口中国政府的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鸦片商人的利益,1840年向中国发动了保护" 鸦片贸易" 的战争。1842年8 月29日,中国清政府在被战败与被迫的情况下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共13项条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㈠中国割让香港。由英国" 掌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准许英国人携带眷属自由居住,派驻领事,并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㈢赔款。中国共赔款2100万银元给英国,其中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 万银元,水陆军费1200万银元。
㈣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即中国海关增减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必须经中英双方共同议定。条约中还规定:" 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中国商人,遍运天下,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则,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某分。"
㈤取消行商制度。过去英商来华贸易,只准允在广州与清政府指定的行商(亦称公行)进行贸易洽商。《中英江宁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可在各通商的口岸与中国商人自由交易。
《中英江宁条约》对于英国在华的特权还只是作了一般的规定,关于开埠通商、关税税率还没有详细的细则,所以,1843年7 月和10月,又先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作为对《中英江宁条约》的补充。这两个" 附约" 有以下几点重要补充:
㈠规定了极低的关税税率。英国在五口通商章程内,将中国关税的税率规定在5-6 %,比以前粤海关税实征税率降低了58%到79%。这种" 值百抽五" 的税率是当时世界上最低的税率。
㈡开设租界。补充条约规定,在五处通商口岸,"英人携眷赴五港口居住,或租基地建屋一条。英人与家属所住房屋准予何处租赁,何处建造,尤应各就地方民情,先行议定,彼此出于两愿,方可相安。" ㈢领事裁判权。凡中国人和英国侨民交涉词讼,英国领事有" 查察" 、" 听诉" 之权,"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㈣最惠国待遇。中国将来如" 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这是一条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条款。
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所订立的《中英江宁条约》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经济向附庸型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从此,中国开始了被动地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的过程。
英国用大炮轰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成功为其它资本主义强国做出了榜样。
美国立刻派专使到澳门要求和清政府订立类似的条约,并派舰队到中国海面上示威。1844年3 月清政府与美国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五口贸易章程》(即《中美望厦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共34项条款。美国依据" 利益均沾" 的原则,取得了英国在《中英江宁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并增加了16项对美国更为有利的条款,其中包括进一步明确协定关税原则、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肯定" 利益均沾" 的最惠国待遇和修约的固定年限、创立洋货转口免税制度等等。如条约第二款规定,"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继英、美之后,10月法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即《黄埔条约》)。接着,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挪威等纷纷与清政府订约,在通商方面,获得了同英国一样的权益。
鸦片战争和《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的签订在政治上动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基础、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一步地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从经济方面看,虽然条约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使中国被动地开放中国市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条约也体现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成长期自由贸易的内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不能立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理想王国,凭借一时的军事力量和自由贸易并不能完全征服中国、占领中国经济大市场。《中英江宁条约》签订以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 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但是,"1842 年的条约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
《中英江宁条约》签订后,英国对华贸易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中国对英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得更快。1842-1846 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3539500 镑,1854-1858 年扩大到7192759 镑。其原因是英国人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自从它根据1842年的条约开放以来,中国的茶叶和丝向大不列颠的出口额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对中国的进口额,整个说来却没有变化。" 那些宣传推销棉织睡帽的人,却没有想到" 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希罕这种东西。" " 在1843、1844、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人兴奋若狂,舍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了大批刀叉,并声明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是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了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这种美意。"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也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类似,在签订1844年条约以后的一个时期中,美国每年平均得到约200 万英镑的中国产品,而输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则只有90万英镑左右。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