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制度,大到封建王朝的选官用官制度都与科举制度有密切关系。
不仅如此,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本国,还影响了周边的国家,比如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就是中国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同时,它还借鉴了朝鲜王朝之前的几个王朝的科举制度,尤其是高丽王朝科举制服对朝鲜王朝的影响。
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朝鲜王朝,更影响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和选官用官制度。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在科目制定上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这与其加上了本地因素有重要关系,可以说是实现了科举制度的本土化。
主要科目可以分为“两类四科”,两类是指式年试和特别试,四科是指有小科、文科、武科和杂科,还有一些特别之处则在于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中的一些科目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比如有的是三年一次,有的是一年一次。
一、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
1.朝鲜王朝的建立
朝鲜王朝又称李氏王朝,在其之前统治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的王朝是高丽王朝,所以李氏朝鲜的建立就要从高丽王朝的灭亡说起。
高丽王朝在蒙古军队入侵之后,就已经表现出衰落之象,到了后来明朝建立时期,即洪武年间,明朝决定在鸭绿江东设立铁岭卫,还要求高丽王朝归还铁岭北东、西之地,结果引起了高丽王朝君臣的不满,其中以崔莹最具有代表性,崔莹主张与明朝开战,拒绝向明朝让出铁岭周边之地。
在高丽王朝重臣崔莹的建议下,高丽辛禑王下令,要求李成桂率军进攻辽东半岛,但李成桂在行军途中并不想与明朝为敌,于是以江水泛滥和粮食不足为由,拒绝进军,并要求撤军。
然而,高丽辛禑王屡次拒绝撤兵,所以李成桂自行撤退,并且依靠高丽辛禑王所授军队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高丽辛禑王后,李成桂由于名不正言不顺而不敢轻易自立为王,所以他又继续立王禑之子王昌、王瑶为朝鲜王,后来又相继废除了王昌、王瑶,并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并表明要向明朝纳贡称臣。
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与明朝保持着紧密联系,并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上的交流,其中就包括朝鲜王朝对明朝科举制度的借鉴。
朝鲜王朝借鉴明朝科举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向明朝表示自己的称臣纳贡之心,另一方面则是本朝寻找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选官用官制度,这两个方面既涵盖了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实用性和象征意义。
从中国明朝科举制度对朝鲜王朝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某些制度实际担当着文化输出的角色,就如同今天的美国牛仔裤和可口可乐。
2.朝鲜王朝对高丽王朝和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源自高丽王朝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中国明朝科举。首先是高丽王朝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制度影响
高丽王朝光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高丽王朝的选官用官制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便控制朝廷的官员,防止大臣们结党营私,危害中央集权。高丽王朝光宗在公元958年正式开始改革,并且任用中国后周官员双冀进行相关的改革事宜。
在双冀的主持下,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大有起色,并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所以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大致分为常科和制科,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分类非常相似。
其中,常科分为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内容,制科所要考核的内容并不固定,而且与中国古代的殿试极为相似,都由国王亲自考核,有时考核诗词、颂、策等内容,但总不固定,常科和制科的重点并不相同,前者侧重于进士科,后者则侧重诗词。
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除了受到高丽王朝的影响,还直接受到了中国明朝的影响。公元1370年,明太祖派遣卜谦颁布《科举程式》,《科举程式》主要规定了高丽的考试制度,除了明朝向高丽颁布《科举程式》,还向安南、占城等藩属国颁布了此命令,意在规定其藩属国内的考试和选官制度。有关《科举程式》的具体内容在《明太祖实录》和《高丽史》都可以见到。
《明太祖实录》规定:“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举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明太祖此举实际上是为明朝选择人才,并且将这些人留在明朝京师南京,拜为官员,等到年老之际,再返回这些人自己的祖国,用自己在明朝所学培养人才,等于为明朝传播的制度和文化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太祖此举既吸纳了人才,留下了对藩属国一视同仁和重视人才的美名,还不动声色地传播了明朝文化。
二、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可以分为“两类四科”,首先是两类的内容,“两类”可以分为式年试和特别试。式年试在《续大典》有过记载,即“今以子、午、卯、酉年设行,名曰式年。”
简单地来说,式年试是三年一试;特别试是指除式年试之外的其他科举考试科目,特别试一般是指那些不定期举行的科举制度的通称,所以考试时间并不相同。试和特别试的分类来看,这样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科举制度的考试频率。
从式年
其次,“四科”主要是指小科、文科、武科和杂科。小科可以分为生员试和进士试,这两科类似于文科中的基础性考试或预备性考试,因为生员一般是指刚入学不久的读书人,生员必须要经过初试和覆试,考试的内容以五经义四书为主。
从内容方面,可以发现,朝鲜王朝的生员试和进士试类似于中国的童试,为的是选拔一些优秀的孩童进行培养,考试通过的人还可以进入著名的成均馆学习,或者继续参加文科的考试,又或者可以再适合的年纪充任官员。
通过小科相关考试的人实际上通过了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考验,接下来的考验是文科。文科的主要考试可以分为初试、覆试、和殿试,这样的考试流程大概是借鉴了中国明朝的乡试、会试和殿试,过程繁杂,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朝鲜王朝的应试子弟考上殿试往往年岁较大。相较于小科和文科,武科和杂科并不太受重视,但同样是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402年,朝鲜王朝太宗颁布法度,开始实行武科,《朝鲜太宗实录》详细记载了武科的内容,“武科出身,每三年一次……一等三名,二等五名,三等二十名,通取二十八名。”太宗设置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武官,应对外敌,除了应对外敌,朝鲜王朝的国内统治也需要专门的武官,用以巩固李氏朝鲜的统治。
杂科的考试种类比较多,各种类的考试科目也比较繁杂。具体来说,杂科的考试种类可以分为译科、医科、阴阳科和律科,译科主要是学习语言,包括蒙语学、女真语、倭语学学等语言,医学顾名思义,主要是考核与医学相关的内容,为国家医疗事业选拔人才,阴阳科的内容种类比较多。
包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和生命科学,这些考试科目不仅与明朝有相像之处,更与今日考试内容有相似之处。律科的主要内容是考核法律相关的内容这些法律揉合了中国唐朝至明朝的诸多法律,内容繁杂。
三、总结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历来就有很多,还有一些著名学者,但学术界始终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科目数量及其分类有诸多差异,有的学者分为“两类四科”,有的学者则将其分为文科、武科和杂科三类。
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分为五类,韩国学者关于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也未能在科举制度的分类上达成一致,而且差异都比较大,不仅现代韩国学者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古代朝鲜王朝的不同史学家也未能同一描述科举制度的科目。
科举制度作为朝鲜王朝的一项选官用官制度,它的发展受到了本国政治的影响,它的兴起源于朝鲜君主的支持,它的灭亡也与朝鲜王朝的局势动荡有关。
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朝鲜王朝危在旦夕,在日本的压力下,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所变革,科举制度也在这一时期突然消亡。朝鲜王朝内部关于本国废除科举制度而分成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恢复科举制度,另一派则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并陈述科举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一时间形成一片争论。
参考文献
-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 李基白:《韩国史新论》
- 《明太祖实录》
- 《高丽史》
- 《朝鲜太宗实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