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经济
七月王朝(1830-1848 年)统治法国18年,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和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但七月王朝是一个由金融贵族统治的王朝,掌握统治权的不是法国资产阶级,而只是这个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集团:银行家、交易所大王、煤铁矿和森林的所有者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那部分土地所有者,即所谓金融贵族。七月王朝实行的内外政策大都是有利于金融贵族集团的,因而引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不满并随着国内经济困难而加剧。1845年和1846年,法国遭受因马铃薯病害和农业歉收造成的严重饥荒,地主和资本家乘机进行粮食投机,粮价暴涨;加之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法国,使法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在色当、圣德田和加莱的失业工人已达三分之二以上。在业工人的工资也降低了50-60 %。因此,饥民骚动遍及全国,他们捣毁地主的庄园,强行占领地方粮仓;工人罢工和游行反对工厂主降低工资和七月王朝统治。
1848年爆发了以工人为主发动的二月革命,他们占领王宫,把国王宝座搬到巴士底广场焚毁,七月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派立即采取行动,组成了临时政府,即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临时政府颁布了《劳动权利法令》,规定政府必须" 保证工人能以劳动维持生存" 、" 保证全体公民都有工可做" ;成立了解决工人问题的" 政府劳动委员会" ,会址设在卢森堡宫,因而又称" 卢森堡委员会" ;先后在巴黎、里昂、马赛等大城市开办" 国家工厂" ,保障所有失业者都能就业,但不保证职业的性质。国家工厂采取半军事性组织形式收容失业工人和其他劳动者,每天安排工人做植树、筑墙、挖土等一般性劳动,每个工作日给2 个法郎,非工作日减半或更少些。当时仅巴黎一地的国家工厂就收容工人10万人。此外,临时政府还颁布了将工人的工作日缩短一小时的法令,规定巴黎工作日为10小时,外地为11小时;同时临时政府加紧了对小生产者和农民征收新税,并说收税的主要目的是养活国家工厂的工人。
六月起义失败后,根据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举行总统选举,结果拿破仑一世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此后,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于1852年12月2 日宣布法兰西为帝国,史称"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1870年),他自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这是一个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拿破仑三世称帝后,为了维护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巨头的利益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在经济方面,拿破仑三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对工业的干预;还设立了一些专门银行对工业和农业贷款;他还积极引进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加快国内交通运输的改革;大规模改造巴黎市区,在塞纳省省长胡斯曼男爵的精心筹划下,拆除了2 万栋房屋。巴黎出现了宽敞笔直的林荫大道、巨大的商场、华丽的歌剧院、环境优雅的公园并修建了许多富人的宅第。拿破仑三世改造巴黎的意图是让巴黎作广告来显示第二帝国的繁荣。此外,巴黎在当时还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博览会,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
第二帝国力图发展经济以使法国在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国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这一时期,拿破仑三世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的专政和一系列政策,使国内出现了一个政治比较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这样也就为法国50年代、60年代的工业发展和经济高涨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资产阶级免除了各种政治牵挂,得到了甚至它自己也梦想不到的高度发展。工商业扩大到极大规模。这一时期,法国整个国民经济都非常活跃,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51年至1869年,法国煤产量从450 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铁产量从44.50 万吨增加到138.10万吨;钢产量由1.40万吨增加到11万吨。主要工业部门如采煤工业、冶金工业都已广泛使用机器。1852年法国有蒸汽机6000多架,到1869年增加至26000 架,蒸汽机增加4 倍多;1848年法国铁路线只有1900多公里,到1870年增加至11000 公里,铁路线长度增加5 倍多。轻工业发展更快,到60年代末,法国奢侈品、服装等产业每年生产总值约为15亿法郎,而全部矿业、采煤和金属工业品的生产总值只有5.65亿法郎。1866年,在巴黎有44.20 万工人,在大企业中做工的仅5 万余人,其余均分布在法国的中小企业里。20年间,法国的工业增长了两倍,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两倍;航海商船吨位增加了6 倍,1852年对外贸易额为20.46 亿法郎,到1869年增加至80亿法郎,对外贸易增加3 倍。
在第二帝国时期,工业和交易所投机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而法国银行资本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工业资本的发展。银行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非常发达,仅法兰西银行的业务总额就由15.90 亿法郎增加到83.20 亿法郎,共增加4 倍。在50至60年代,法国不仅旧银行业迅速扩大,而且还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组织机构,如信贷总公司、地产信托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如巴黎证券交易所1861年有价证券总额还只有110 亿法郎,到1869年就增加到了330 亿法郎。这些金融组织或享有抵押贷款独占权,或投资于外国的铁路建设。1870年,法国已成为14个国家的债主,对外的投资和贷款达到120 亿法郎,金融资本不仅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要影响、控制世界资本市场,巴黎开始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银行业的发达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1863年,183 家大富豪拥有200 亿法郎的股票和债券,他们控制了银行、航运、铁路以及工业企业等。大金融家一般都和皇室有较密切的联系,因而经常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为了满足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扩大投资场所、占领更多市场的要求,拿破仑三世对外采取了不断扩大的政策。法国多次参加欧洲的战争,1854 -1856年,法国与英国联合进行瓜分地中海东部势力范围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对外扩张中,法国参加了和英国一起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60年代,法国又支持殖民主义者开凿苏伊士运河与英国争夺埃及。到1870年,法国已占有600 多万人口、9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为法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基地。1870年,法国已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殖民大帝国。
拿破仑三世上台时曾得到农民的支持,但他对农民的承诺并没有实现。在第二帝国时期,农民的赋税负担从7 亿法郎增加到12亿法郎;小农土地被兼并的情况日益严重,仅1862年,农民出卖土地的总值已达20亿法郎;由于苛捐杂税和物价不断上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工人生活相对贫困。到1860年法国还有不少企业保持12小时的工作日。
此外,拿破仑三世对外政策的失误也造成了第二帝国的危机。1860年,法国同英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规定两国相互大幅度减让进口关税税率。例如,英国的煤、铁、机器和纺织品输入法国,而法国的葡萄酒与烈性酒输入英国,都相互减让进口关税。由于法国工业当时还远不如英国发达,因而,完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采取降低关税的措施,使法国许多工业部门面对进口的廉价商品的竞争而受到损失。因此,英法商约的签订引起了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不满。拿破仑三世原本期望英法商约的签订可以建立英法之间更为友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结果却失去了法国资产阶级对第二帝国的支持。
第二帝国后期外交政策失误较多,如拿破仑三世60年代对墨西哥战争的失败,使帝国财政每月需付出1400万法郎,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1870年7月19日,第二帝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失败,同时也结束了第二帝国的统治。
19世纪最后30年,法国经济仍在增长,但与后起的德国、美国相比则显得相对的缓慢。70年代以后,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从第2 位下降到第4 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