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工艺的精髓,除了装甲和火炮外,连接负重轮和车体的悬挂系统也非常关键。它们起到的作用,是支撑车体,减轻坦克在越野时引发的巨大震动,保证坦克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悬挂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坦克的质量。
我们接下来就以苏德坦克为例子,看一下二战期间坦克的主流悬挂装置。苏军的T-34,采用的悬挂系统就是著名的克里斯蒂悬挂。这一悬挂系统的发明者是克里斯蒂,来自美利坚。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独立的大负重轮,这个负重轮和弹簧的组合,可以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苏军在使用克里斯蒂悬挂的过程中,还对它进行了改进,将独立负重轮的轮轴进行了固定处理,轮轴围绕固定点可以自由转动,在另一端配备有螺旋弹簧装置,这样的话,T -34的负重轮就算碰到障碍物,也能保证负重轮的安全。这种悬挂装置非常可靠,而且工艺简单,很受苏军的喜欢。
要说克里斯蒂悬挂的缺点,那就是弹簧数量较多,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空间,而且缺乏专门的减震器。相比之下,德意志坦克在二战中后期所使用的主力悬挂系统,采用了传说中的扭杆工艺。
以德军的四号坦克为例,这款任劳任怨的军马,竟然有16个负重轮,左右两侧各8个。在弹簧装置的分配上也非常合理,各组负重轮之间相互配合,让坦克具备更强的稳定性。贯穿这些负重轮的,是一根扭力杆,它连接了所有的负重轮,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螺旋运动,利用弹力帮助整个坦克车体的负重轮相互配合。
这不愧是来自保时捷的设计,扭杆工艺也是德意志人的严谨态度的体现。但在复杂的战场上,扭杆工艺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复杂,增加了后方坦克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大家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