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站在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所用的电车上,讲述曾经驾驶这辆车的往事。记忆是半个多世纪前留下的,可她说起来语气依然激动:“那时候,知道这辆车的历史,觉得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更是自己的骄傲。”那是1950年,杨玉琴22岁。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院内,停放着辆旧式有轨电车, 它是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时的电车。电车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为红色,车头有黑色灯罩,两侧分别有12个窗户和两扇门。车厢内两头分别有一个操作器和车闸,上都有两排红色吊环,下边有两排约5米长的长方形凳子。车体构造及外观都完好无损。整体车长920厘米,宽215 厘米,高300厘米。
1932年秋,赵一曼被党派到哈尔滨工作,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为了应付敌人的盘查,组织决定让她和满洲总工会书记老曹(化名其青)组成“家庭”,他们的住处成为满洲总工会的机关。中共地下党组织非常重视电车工人这支革命力量,当时建在马家沟的哈尔滨电车厂归电业局管辖,党组织借着电业局招考车掌(即乘务员)之机,派人打入电车厂做地下工作。赵一曼也经常到电车工人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很快批富有爱国思想的青年工人提高了觉悟,参加了共青团和共产党,建立起党团支部和赤色工会组织。
电车工人工资低,生活贫困,还经常遭到日伪军警的打骂。1933年4月2日晚,伪满宪兵王文昌殴打电车掌张鸿渔(地下共青团员),张鸿渔被打得满脸流血,浑身是伤。电业局的领导知道后,不但不同情被打者,还责骂工人给公司惹了祸,声言要开除张鸿渔,这激起了电车工人的极大愤慨。
赵一曼接到电车工会的报告后很重视,连夜到电车厂指导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罢工委员会。晚10时,骨干们召集200多工人在电车厂食堂开大会,宣布罢工。会后,工人们深夜刻印《电车工人告哈尔滨市民书》和各种宣传材料,写出200余张标语,还画了7幅揭露伪军警、宪兵打骂电车工人的宣传画。接着工人们走上街头,把宣传品张贴在主要街路和电车线路沿线的墙上、电线杆上,向全市民众正式宣告电车工人进行大罢工。3日清晨,人们上街不见一辆电车,看了标语传单纷纷议论,谴责伪军警欺压电车工人的恶劣行为。
日伪统治当局迫于工人和民众的强大舆论压力,只好答应了工人们的5项复工条件:惩办肇事祸首;给受伤工人抚恤金50元,养伤期间发双薪;医药费由宪兵队承担;撤换宪兵队长,宪兵队登报道歉;电业局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样事件。由赵一曼等领导的这次电车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辆电车见证了赵一曼领导的电车工人罢工的大胜利,显示了工人们团结战斗的巨大力量,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觉悟,激发了哈尔滨人民反满抗日的民族精神。作为哈尔滨工人罢工的重要物证,这辆电车的外观及车体构造保存完好。这种20世纪初由德国西门子洋行制造的电车,是我国大、中城市早起的交通工具,能完整保存至今的极少。1996年4月25日,哈尔滨电车总公司将这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收藏价值的电车,捐献给黑龙江革命博物馆(现东北抗联博物馆),暂由电车总公司代保管。2002年4月1日,此电车移送至东北烈士纪念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