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导刊》2020年第4期
作者1:刘晨(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作者2:钮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原标题:京沪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城际差异与变化趋势——基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分析
研究结论
从文化产业整体来看,北京、上海的文化产业均以基本经济活动为主,表明两地作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文化中心,战略地位突出,文化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够对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
北京文化产业近年来增长较为稳定,辐射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海文化产业增长起伏较大,就业规模略有收缩,辐射能力呈小幅下降趋势。两地文化产业的增长均主要由全国文化产业的繁荣驱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从文化产业内部来看,文化服务业长期占据两地文化产业主导地位,部门增长率高、专业化水平突出,贡献了全市文化产业基本就业人口中的近九成,优势地位明显,引领着两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批零业的基本经济活动也较为突出,且北京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上海更高,产业发展水平更为先进。两地文化制造业则均表现出非基本活动部分突出的特点,产业以服务城市内部需求为主。
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文化产业专业化水平总体较高,对其他地区辐射作用明显,这与施国芳啊、顾乃华[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京沪两地文化产业的高基本经济活动占比与其城市战略布局、发展需求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从城市定位来看,北京、上海很早便提出了建设“文化中心”、“文化大都市”等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视为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需求来看,随着全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各地处于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节点,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具有社会、经济双重效应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城市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带来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日益膨胀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城市资源禀赋来看,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竞争力受到文化资源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影响[2]。北京、上海坐拥众多高校和文化场馆,城市创造力、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全国领先,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经济活动分析结果显示,两地文化产业各细分部门]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近年来略有下降。张云飞[3]、潘辉等[4]学者认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各种负外部性将逐渐显现并制约其聚集效应的进步增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知名文化中心文化产业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产业资源,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可能会制约城市产业发展的增速,产业资源集聚带来的示范效应、培训效应、协作效应等也将缩小文化产业高地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了两地文化产业较全国其他地区优势的弱化。
另外,从增长驱动力来看,两地文化产业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研究表明,影响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包括产业内规划的合理程度[6]、市场需求[7]及企业的创新能力[8]等。
有鉴于此,两地应做好文化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战略规划,提高产业技术效率,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等手段加强城市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建议
1.不断夯实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基础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全国文化名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北京、上海应积极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将文化产业发展摆在城市建设中的突出位置,不断巩固和扩大其作为全国文化产业高地的地位和优势。
一是坚持文化经济的支柱性作用,做好城市文化产业顶层规划,把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城市“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加大产业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培育发展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城市文化经济总量。
三是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园区的规划建设,营造特色城市文化空间,打造综合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发展特色文化经济,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依托特色文化事件、文创产品、文旅线路等推动形成独特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持续优化城市文化产业内部结构
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北京、上海两城市文化产业各细分部门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文化制造业在规模和增速上较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而言相对弱势。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门,文化制造业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均对城市发展有着独特价值[9]。
两地应重新审视文化制造业的重要意义,推进文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有效供给,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提高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促进文化产业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反映出两地文化产业“第三产业重、一二产业轻”的特点。有鉴于此,北京、上海应着力加强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一、二产业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农业、物流、建筑、信息、旅游、体育等其他产业的协调、高效、共促发展。
3加快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总书记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北京、上海文化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突出,对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辐射作用明显。
同时,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黄浦江文化带的核心城市,京沪两地与周边城市地缘人文相近相亲,具有很好的文化协同发展基础。因此,北京、上海可依托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引领作用,加强两地对于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在政策上、资源上的支持,畅通文化产业资源要素流动,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同心圆”,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以北京、上海为龙头带动城市群及周边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但同时,“协同发展”不应成为“同质化发展”。在兼顾区域文化产业整体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城市间的差异性,明确各城市定位,形成各城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52-57+68.
[2]熊建练,肖楚博,任英华:《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竞争力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01):60-63.
[3]张云飞:《城市群内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一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01):108-113.
[4]潘辉,郎永峰:《城市集聚与外部性基于长三角城市圈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1):96-102.
[5]孙智君,李响:《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收敛形态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8):173-183.
[6]何里文,袁晓玲,邓敏慧:《我国十大城市群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01):134137。
[7]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1):12-20。
[8]张惠丽,王成军,金青梅:《基于ISM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404):112-115.
[9]贾瑞媛,曾良恩:《中国区域文化制造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地方财政研究,2019(11):99-105.
- END -
编辑:冉冬怡
审核:王晓飞
本刊唯一投稿邮箱
whcydk@vip.163.com
欢迎来稿
《文化产业导刊》
政策传导、发展指导、投资引领
在这里,看文化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