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只能屏住呼吸去欣赏,
或是,能够将你呼吸都带走的一段舞蹈。
(林丽珍《花神祭》)
这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编舞界奇才林丽珍创作的《花神祭》。71 岁的她,是 2002 年欧洲最重要的文化艺术电台 ARTE 选出的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编舞家中,唯一一位来自亚洲的编舞家。
在欣赏舞蹈的时候,比如《天鹅湖》,会被立于中央的舞者的卓绝以及背景音乐所感动;
欣赏技术型舞蹈比如《埃及手》,更多地会被动感的力量与整齐划一的姿势而撼动;
而当看完林丽珍这支舞蹈,似乎更多地感受到一种“空”与“缓”:场景人物音乐都融汇成一种不那么具象的能量,动作编排也并不复杂,但你在其间又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震撼。
这种感觉是怎么呈现出来的?
20 岁的《花神祭》
这支首演于 2000 年的舞蹈,属于林丽珍创作的「天、地、人」系列的最后一部分。
《花神祭》,通过〈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个章节,来展现四季的流变。
舞蹈的四个部分,都是有其内蕴的。
春芽这一章里,舞者将阴阳两人的身体交相融合,呈现生命的萌芽和初遇;
夏影,则用肢体呈现出原始能量的爆裂;
秋折篇,你能看到秋灵女神端坐骑上,各种生灵展现出延绵和牵引感;
而冬枯的独舞,更让人感到,在枯朽来临之际,万物有一种卓绝的生命力。
即使动作空静和缓慢,但时间的力量,自然的浩瀚,都在这支舞蹈中呈现出来。
对于这支舞蹈而言,最大的难度,显然还在于,它没有任何舞台布景的阻隔,只有一个自然的空间:只用身体,去代表分秒的流逝,去表现和万物联结,又对天地充满敬畏的力量。
71 岁的林丽珍
而这已经是 70 岁的舞蹈策划人林丽珍投身于此的第 40 个年头。
当时给她的颁奖辞是:未曾师承任何外国舞蹈流派,却能以自身的生命历练,融合艺术与心灵的谛思反省,发展出沉缓细致的东方身体美学与丰采凝敛的舞台视觉,展现道地台湾孕育衍生的艺术生命力。
舞蹈并不是一种肢体的呈现,而是将思想表征化。
看似只是一场演出,但背后,是真正用生命去感受的演绎:那一瞬间的火花,更是在林丽珍和舞者们一起,共同在时间中历练的结果。
林丽珍对舞者的要求只有一句话:“要去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1995 年,无垢剧场成立,而从那时到现在,林丽珍只编了四部作品,从《醮》、《花神祭》、《观》到《潮》。
简约、专注的动作,靠的是台下日复一日的训练,像是用时间把身体雕琢了一遍。
舞蹈,联结天与地
著名电影《爱在》三部曲的理查德 · 林克莱特,最擅长的是用时间去拍电影:他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时代》,跟拍了一个男孩从 6 岁到 18 岁的成长阶段。
当你看到两个小时的影像里,艺术与生活重合在一起,男孩在屏幕里长成了大人,有的时候,那些运镜、调度都不那么重要了。
对时间流逝的拥抱,才最让人感动。
而对于林丽珍的舞蹈而言,对于自然的敬畏,才是比那舞台上的一小时本身,更易有共感的美。她在 TED 的演讲中说:“我希望能帮助所有人,找到与物的联结。“
(林丽珍 TED 演讲)
对于林丽珍而言,舞台上呈现的色彩,与肢体,都并不“波澜壮阔”,“我感觉我是一个引子,把许多人柔软的心,引到剧场来。“
(林丽珍《观》)
在繁忙落杂的现代事务里,人似乎只能与人产生联结,关注人的心情,变化,关注对面那个人,能和自己会有多少交集。
林丽珍的舞蹈,有人能看到巫的元素,有些人能感受到禅意,但相同的内核是:世界并不是只由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构成,那些更美好的能量,需要用心体察。
一本书
领略生灵万物瑰奇之美
更多美好制造优选好物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