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
“紫竹林”这个韵味十足的名字,常见于近代中外史料,意指天津最早被英、法、美三国所占“紫竹林租界”,这个名字源于此处过去有“紫竹林村”,而村名又起源于“紫竹林寺”。
紫竹林寺建于清初,庙宇坐东朝西,门口有一座精致的牌坊,面临大道,道旁一湾流水,隔水是大片田园,后面靠海河,围绕许多杨柳,往上有马贾口渡口,往下有宝船口渡口(也叫行宫渡)。清嘉庆年间诗人梅成栋在《沿海河独行,过紫竹林喜书所见》诗中写道:“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古寺即指紫竹林寺。
天津租界
紫竹林这一片地区方圆九百五十亩,当时有八个村庄:殷家庄、小土地庙、碾盘庄、王家庄、崔家庄、转角房庄、大井庄、花园庄,一百二十余户,一千多人。1861年九月初八,法军统领威妥玛下令,三天内把八个庄子的住房拆毁,把村民赶走,每户只付给极少的地皮费,八庄百姓流离失所,哭告无门。这是天津最早的拆迁。
其后,英法租界当局大兴土木,开拓通衢,设立关卡,修筑海运泊岸。初期紫竹林寺仍在,清同治九年(1870)《续天津县志》卷四《祠庙》,记有“紫竹林”“紫竹庵”两个庙名,“在城东南”。英国人雷穆森写的《天津插图本史纲》记载:“紫竹林这个村庄位置在海大道(今大沽北路)上,也是法租界的西界。在威尔顿路(今承德道)上的法国市场有一座紫竹林寺,其庭院内有几株竹子。”
1887年紫竹林成了废寺,只剩一个老尼看庙。这周围开辟法国市场,盖了几家商店,商店前有一条小街,小街西边摆有许多货摊。
天津英租界
天津陆续开辟九国租界,也是围绕着紫竹林划分的:海河右岸是英、美、法、日、德五国租界;左岸是比、奥、意、俄四国租界。其后,紫竹林地区逐渐繁华,法国桥(现解放桥)往东沿岸上建起码头,各国轮船、漕运船只、大小官船往来不断。列强在租界内有“领事裁判权”,任意输入商品和资本,横行霸道。
自1860年紫竹林被法国强占,到1937年日本占领天津,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在天津的法国租界靠近紫竹林一带的兵营、教堂、学校、车站、码头、餐厅、菜市等都以“紫竹林”命名。现在赤峰桥口有六幢红砖楼房,就是当年的紫竹林兵营。
在天津,“紫竹林”也是租界地的代名词,例如说“到紫竹林去”,就是“到租界去”,“义和团攻打紫竹林”,就是“义和团攻打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
最早大清朝廷在天津设电报总局,任命李鸿章为电政总裁,天津道盛宣怀总理其事。此为我国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电报分局,1881年线路竣工。
西方列强大力开发租界,每亩付租费三十两,有地上房屋农田的另加补偿费十两,到20年代高星桥建劝业场时,在法租界买地,地价已是每亩两万两银。也就是说,五六十年的时间,大约增值六百倍。
如今的紫竹林,连地名也没剩下。屏弃了这个文雅而又含有历史意义的地名,的确是非常遗憾。城市中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却总是漫不经心或者故弄玄虚起个什么楼名或巷名,从“体院北”“天拖南”“本溪路”,到这个“名府”、那个“豪庭”,这些凭空而来,毫无历史底蕴的地名留给后世,只能让人一头雾水,让后代讥笑当年文化意识上的贫乏。(文:何玉新)
紫竹林教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