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始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这要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根据历史记载,春联是由我国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而春联这个习俗则是始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夜,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但对学士所题词语颇有不满。随后他即兴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专家们认为后蜀君主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非常喜欢热闹的场面,认为这预示着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因此对宋代时兴起的大户人家在除夕时贴上的桃符习俗很感兴趣,就想着该如何把这个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明朝第一个春节很快就到了,除夕前朱元璋颁下御旨,要求金陵的公卿士庶门上须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一幅,来迎接这个春节。皇上的圣旨一下有谁敢不听,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贴上了春联。
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私访,开始逐一检查和欣赏每家每户的春联。朱元璋看到了很多写得不错的对联,因此心里很是高兴。但没走多远,他刚刚很高兴的心情被一扫而空,原来竟然有一家人没有在门上贴上对联。
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让侍从去问清楚情况。侍从回来后告诉朱元璋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他大字不识一个,再加上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帮写。”
朱元璋听后气就消了,马上命人去拿来笔墨纸砚侍候,为屠户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写完后让侍从把对联交给了屠夫,并交代一定要贴在门框上。
朱元璋继续到处检查春联的情况,巡视完毕后就原路返回,当他再次来到屠户家门前时,望着空空如也的门框,上面并没有贴上他所写的对联时,顿时大怒道:“把这不知好歹的屠户给我叫出来。”
屠户出来后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原来在朱元璋帮他写这副春联时,他就看出了朱元璋的身份,他一个平头老百姓得到皇帝墨宝怎么能贴在门框上呢?
于是在朱元璋写好春联后,屠户立马把这副春联拿到家中,挂在中堂里,焚香供奉。朱元璋知道真相后大喜,心里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他三十两银子。
朱元璋给屠户写春联的事,很快就在全国传开了。不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副春联成为了经典,被广为流传,而且让全国的老百姓们都知道了皇帝很重视春联。从此,每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出一副春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