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到,樂道影像先祝各位新老朋友牛年大吉!事事顺心!《济南“新七十二名泉”图赏》系列继续,这次介绍金线泉。
说到金线泉,其实分老金线泉和新金线泉,二者相距很近。虽然济南市政府网站并未说明此金线泉具体指哪个,但有两点可以佐证2004年评的新七十二名泉中的金线泉是指新的金线泉。
其一,新金线泉现在的题刻就是“金线泉”,而老的题刻现在是“老金线泉”;
其二,在官网其他名泉网页中出现了老金线泉的名字,所以现在金线泉默认就是指新金线泉。
但本集还是按出现先后顺序,先介绍老金线泉,再介绍新金线泉。
↑ 图中心红圈内是(新)金线泉,偏西北的红五星处是老金线泉
老金线泉位于趵突泉公园内奇石馆西侧,该泉是济南著名的奇泉。据传,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石瓷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壕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宋代,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到,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明易见。曾巩《金线泉》诗记述:“玉瓷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
↑ 虽然池水表面有些许杂物,但左边同时腾起的两大串泉泡比较难得(由南向北拍摄) 2018.9.14
清代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不仅有金线泉的描述,甚至分析了产生原因:“那士子便拉着老残蜇到池子西面,弯了身体,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说道:‘你看,那水面上有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看见了没有?’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一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
↑ 过了两天,雨后再来拍摄,池水干净多了,北侧池水中有几小串泉泡 2018.9.16
↑ 这是老金线泉没错,但“老金线泉” 几个字(李仲余题)恰恰说明石刻是新的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如今在老金线只能看到一汪碧水,和些许游鱼了,甚是可惜!
↑ 老金线泉夜景(由东向西拍摄) 2019.9.4
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偏南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吴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也就是现在的(新)金线泉,其北侧紧邻柳絮泉。而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由当代济南书法家李仲余新题“老金线泉”(隶书)四字嵌刻于池壁,池西青松夔石相映。
↑ 晴天时的新金线泉,泉水升腾的漩涡在光照下很明显 2018.8.25
可惜的是,也许是没有好的机缘,也不排除我观察不够仔细,两个泉我都没有拍到金线,大家看个大概吧。另外,我建议这两个泉周围的围栏是不是可以再低一点。因为《老残游记》中有记载,“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这种方式比较容易看出来,而现在泉池很小,水位也不高,而上面又有石围,观看基本也是俯视,有也很难看出来,更不要说拍到了。
↑ 金线泉泉泡在暗色背景下更加明显,东面有个出水口
↑ 阴天时的金线泉,这个碑刻是清朝同治年间的 2018.9.14
最后评分时间,虽然说新七十二名泉中的金线泉指的是新金线泉,但我认为这两个泉相距很近,评分还是把二者综合起来吧。新金线泉历史很短,没有历代的名泉记载,但老金线泉是真正的名泉,金、明、清都入选了当时的七十二名泉,所以历史性三分还是要给满的。观赏性,两个泉给两星吧,最终评分两星半(满分三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