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民族英雄,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如岳飞、文天祥等为国家抵御外辱,艰苦卫国的伟大人物。实际上,他们也一直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于世间数百年。然而2003年以后,这两位英雄人物却再也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先从两位的身世说起。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岳飞与文天祥:一文一武,双杰并列。岳飞幼年丧父,由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岳飞生活在南宋初年,他的家乡河南已处在金人的虎视之下,所以习武之风盛行。岳飞从少年时代即开始习武,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接着又学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后来,他的家乡遭到了金人的残酷蹂躏,他饱受战乱之苦。自幼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岳飞,深知忠孝不能两全,便立志抗金报国,开始了军旅生涯。
他治军严谨,“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他带领的军队,步调一致,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连他的对手金军首领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是一位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将领,能做到身先士卒,不图名利。当时的宰相宗泽称赞他“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可见,在道德人格上,岳飞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真正是忠君爱国和大公无私的楷模。
文天祥自幼饱读经书,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一举成名,考中状元,可谓少年得志。当时南宋王朝已极端腐败,北方的蒙古族军队已经占据中原,1259年,蒙古军队进攻南宋,南宋军队一败涂地,国都临安受到威胁。面对灭顶之灾,朝廷不知所措。一些大臣悄悄准备南逃,危难时刻,文天祥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要求进行军政改革,严惩投降派,但是南宋朝廷不但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连他自己也反遭诬陷被削去了官职。1274年,蒙古军队攻到国都临安城下,皇帝面临着被俘的危险,急忙诏示各地起兵“勤王”。于是,文天祥变卖家产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起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抗击入侵者。
文天祥是文科状元,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更不用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指挥没有训练的义军了。他的朋友以及幕僚都认为,以万余名没有训练的士兵去迎敌,等于赶羔羊喂老虎,是白白送死,文天祥却严肃地说:“我不懂指挥,士兵也没有经过训练,可是国家有难,拼着一死起来抵抗敌人,希望天下人都这样,只要大家一起干,国家就会有希望”。1276年,蒙古军队到达离临安不足30里的地方,宋廷官员纷纷难逃,在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文天祥被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举起了宁死不屈拼死抗敌的大旗。岳飞与文天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们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们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岳飞与文天祥的人生悲剧
岳飞与文天祥所具备的品质、见识及成就,本应该受到朝廷的嘉奖,可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都多次遭受迫害打击。在官场上屡屡受挫,最终或被敌人害死,或被皇帝害死,造成了千古奇冤,成为一代受难的典型。
1139年,金人毁约南侵,河南各地又被金军占领,宋廷急派岳飞从湖北出兵北伐,岳飞连克陈州、郑州洛阳等地,并打败了金军的精锐部队,一时间抗金军民士气高涨,河北各地的义军和士兵,纷纷起来攻城夺地,声援岳家军。当时的战局对宋朝十分有利,有望收复燕赵之地。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朝廷不仅不许岳飞乘胜前进,反而下令“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岳飞不从,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秦桧也下令让岳飞在丧师与班师之间抉择,岳飞痛心疾首悲愤,高呼:“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明知执行这些命令意味着失败和自杀,不执行命令又违反军纪,在悲愤中不得不班师回朝。岳飞班师之后,投降派并不肯罢休,立刻解除了岳飞的兵权。接着,秦桧又诬陷岳飞谋反,而将其打入监狱,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毒死。
文天祥本是一介书生,年纪轻轻就进入了仕途正道,有机会施展才干,但是官场上的明争暗斗让他屡受打击,多次被贬官。在国都兵临城下之际,他挺身而出,收复失地,打击了元军的嚣张气焰,但因为兵力悬殊,最终被元军俘获。元军为了逼迫他投降,搬出了降元的南宋幼君,忽必烈也亲自劝说,许他以宰相之职,但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
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其中就有余桂元,他担任中小学历史的主编时,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之后,他认为这两人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理由是:两人虽然为了国家抵御外敌,但金朝不应视为外国势力。而像郑成功、林则徐这样的人应该视为民族英雄,他们从事的是反对外来民族的斗争。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主张无非是历史领域的虚无主义和实惠主义,他们所要贬损和否定的,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正气和优秀传统。否定民族英雄,岂不是否定了中华民族,否定我们的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岳飞文天祥等人无疑就是民族英雄。所谓的“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是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历史,是时空错乱的混淆,是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甚至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如果没有岳飞、文天祥、于谦等许多民族英雄传承和发扬的爱国正气,我们的民族岂不成了一个断了脊梁的民族?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一是客观,二是公正。不能用实用主义对待历史。某些人可能出自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心,建议取消“民族英雄”的提法,但这恰恰挫伤了中华民族应有的爱国正气。
在此有一个提议,应当把诸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编入中学教科书,让我们民族的少年知晓,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多么崇高的历史伟人,让文天祥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爱国浩然正气传之万代。正如他在《正气歌》中所说,“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愿古代民族英雄的爱国正气高度发扬,愿新时代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涵的爱国正气高度发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