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地理位置图
“瑞典”——一个如今极力追求平等和社会自由主义的永久中立国,历史上却曾是足迹遍及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的“北欧三大海盗之一”。
瑞典在欧洲的位置
横亘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瑞典王国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位于欧洲西北部,于1905年,挪威脱离「瑞挪联盟」后独立。瑞典是一个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它西邻挪威,东北部和芬兰国土接壤,西南方向毗邻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濒临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背靠雄山,居高临下,眺望诸国,极具先天地理优势。
瑞典·雪林
瑞典和丹麦、英国、德国、波兰、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两千多千米,国土总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大约有15%的领地在北极圈内,是北欧五国中最大的国家。由于境内气候寒冷,农业占比率比较低。瑞典地形狭长,北边是诺尔兰高原,南半区域及沿海多是平原及丘陵地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瑞典地形地貌图
瑞典因为临近海洋地带受大西洋暖流的原因,所以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边的平原地带属于温带阔叶林气候,领土森林覆盖率达54%。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北端极为严寒。平均气温春季北端为-16℃,南端-0.7℃;夏季北端为14.2℃,南端17.2℃。
瑞典气候分布图
瑞典有三大资源:铁矿、森林及水力,森林蓄材26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可利用的水力资源将近2014万千瓦,已开发80%多。最重要的是,已探明瑞典的铁矿储量为36.5亿吨,为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北部矿山城市“基律纳”可产高品位铁矿石,含铁率已超70%,是目前探测的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
瑞典小型水力发电站
基律纳交通运输便利,铁路直通尼亚湾的吕勒奥港和挪威的纳尔维克港。瑞典于19世纪30年代发现蕴藏丰富的铁矿,在1899年铁路通车、铁矿得以开采,后迅速发展。最起初是露天开采,接着转到地下开采,基律纳矿山内巷道宽阔,采矿设备格外先进,出产的矿石九成出口到国外,剩下寥寥无几就完全够供应自需,可想而知其矿量丰富度及铁矿质量程度。
波的
基律纳铁矿运输路线
瑞典总人口约一千万,绝大多数是瑞典人,占90%。北部萨米族约2万人,现聚集生活在北极圈周围,多已过上安居生活,以养鹿为业。瑞典近年来外来移民数与日俱增,其中最多的是芬兰族,约3万人。瑞典官方语言为瑞典语,通用是英语。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拉普语。
分布于芬兰&瑞典的萨米人
受地理和环境影响,瑞典石油储量低下,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石油导致的环境问题与石油运输和进口成本,瑞典正着重发展清洁能源。
日益强大的“维京人”
公元4到7世纪之间,因匈人(Huns)入侵欧洲大陆,欧洲进入约持续四百年时间的“民族大迁徙运动”时期,古日耳曼人的分支苏维汇人、哥特人等民族逐渐迁移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民族缓慢融合。
公元10世纪拜占庭帝国进入黄金时代,随之罗马天主教自丹麦传入瑞典,并很快大面积巩固下来,之后瑞典开始形成为“王国形态”。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罗马教廷
从8世纪到11世纪,欧洲历史进入“维京时代”,其足迹遍及欧洲大陆至北极等广阔疆域。《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到,维京人沿着俄国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直到拜占庭帝国,并且在河流沿岸建立殖民地长期定居。两百年间不断地侵扰欧洲地区各沿海国家,甚至沿着河流向上游进入欧洲内地劫掠,曾经控制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最为著名的一支维京人一路向西南挺进,大肆掠夺不列颠半岛。
维京人
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是当今北欧五国的祖先,发源于挪威、瑞典和丹麦。起初只是打劫西欧大陆沿海的修道院,后逐渐对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从法国到东欧,除了征战,维京人还是技术精湛的航海家,向西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最终到达北美,向东一度到达里海。
维京人活动范围图
不过,与近邻的丹麦人和挪威人相比,“维京海盗时期”的瑞典人更注重商业贸易及海外市场的拓展而不是征服和殖民。瑞典王国形成之初,只是一个由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区域块组成的松散王国。公元12世纪时,瑞典王国形成统一的税收和法律制度,王权日益强大。继而征服芬兰的西南沿海地区,并不断向欧洲大陆东南部扩张。
13世纪初瑞典刚形成王国时福尔孔王朝期的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
1397年,为了抵制德意志人在波罗的海建立的“汉萨同盟”,丹麦、挪威、瑞典三国组成的由丹麦王室领导的“卡尔马联盟”。从此瑞典王国和挪威臣服于丹麦国王的统治,但是在联盟时期丹麦王室与瑞典统治阶级及贵族层矛盾不断,导致丹麦国王带领军队占领瑞典,并发动了屠杀瑞典贵族层反对者的“斯德哥尔摩惨案”。
卡尔马与汉萨同盟势力范围对比
1521年瑞典王国“一代帝王”古斯塔夫·瓦萨领导人民起义,1523年打败丹麦占领军,后被推选为国王,建立了瓦萨王朝,进入崛起时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度过国家财政困难,瓦萨采取中央集权政策,并将八成的国土直属王室所有,为瑞典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以及17、18世纪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1523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萨在于斯特兰奈斯召开的议会上被选为瑞典国王。这一天被当作瑞典国庆节庆祝
进入17世纪,瑞典进入30年的境外征战时期,打败丹麦、波兰的军队,占领芬兰,成就了在北欧的军事霸权。1648年,与法国联军战胜德意志民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后得到大片德意志领土,此时瑞典在波罗的海势力达到顶峰。
16~17世纪瑞典战争路线
盛极而衰,1700年彼得大帝为夺取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丹麦、波兰组成军事联盟发动和瑞典王国争霸的“大北方战争”。1721年瑞典惨败,瑞典自此丧失几乎所有在17世纪鼎盛时期征战得到的海外领地,失去军事强国地位。同时,俄罗斯帝国开始取代它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沿海区域的新兴强国。
18世纪·俄瑞战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典为收复失地的多次与俄罗斯帝国进行战争,导致1809年彻底败于俄国,被迫割让芬兰。自此瑞典王国“北海争霸时期”宣告结束,相反俄国获得波罗的海地区的土地,一举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俄瑞战争
进入19世纪,最如日中天的当属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他以一己之力使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封建王朝的贵族王室感到巨大威胁,遂各王国组成反法同盟,瑞典也随后加入。1812年拿破仑联合丹麦发动侵俄战争,结果惨败,瑞典趁机击败拿破仑盟友丹麦。1813年底,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激战后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
法兰西第一帝国周围态势
1814年1月14日,丹麦被迫与瑞典签订《基尔条约》,将“挪威”割让予瑞典,挪威则乘机宣布国家主权独立并颁布宪法。瑞典对其发动战争,在武力威胁下被迫接受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组成挪威-瑞典两国联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挪威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加之受到“1905年俄国革命”的精神鼓舞下独立运动联动全国,甚至还有斯德哥尔摩的两万工人进行游行,终于在1905年10月26日,双方签字宣布结束瑞挪联盟,挪威获得彻底独立,此后瑞典持续至今。
1905年,瑞典-挪威解体公投,99.95%(368208票)支持解体。公投后产生的两个独立国家,挪威和瑞典。
瑞典为何历史上很少被外族入侵?
20世纪起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瑞典第一大政党“社民党”长期执政,并且主张持续发展国民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各方合作,国内人民思想日益向往和平和“独善其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官方宣布称是永久中立国,专注于发展国际贸易和商业领域。
二战时隔壁挪威打的热火朝天,而瑞典却国土平静
事实上,想要在荼毒整个欧洲大陆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真正保证不受战争袭扰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瑞典就做到了这一点,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瑞典周围的地理环境决定“中立政策”的可操作性。瑞典国内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外其余皆是一片海拔低平,大部分地形处在丘陵、台地和余山地交错的形态中。
蚀
境内态势西北山高,东南平原低,造就军事战略中典型的“高地攻坚战”,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瑞典冬夏洋流趋势图
其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将来自北冰洋寒流阻隔在挪威境内,且寒流带有的海洋风也无法侵入,起到了保护膜的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又能通过波罗的海带入瑞典国内,为所属海域鱼类的生存及北部区域农业用地带来适宜的温度和气候。再有,山区内富厚的矿材,这些都为瑞典的“中立政策”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当核武器被美苏垄断时,瑞典却是第三个建造出“核反应堆”的国家。
收敛锋芒,韬光养晦的瑞典人
从20世纪中叶起,瑞典致力于社会福利制度,而且始终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是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约80%左右。
1950年瑞典同中国建交,是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欧美国家。建交后,中瑞关系平稳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沟通与合作不断,并取得良好成果,其中我国大众最熟知的跨国企业当属“宜家家居”。
宜家家居
2013年8月吉利集团完成瑞典企业“沃尔沃”的收购,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
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瑞典欲摆脱对石油的进口依赖,近年来以来积极促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瑞典掌握清洁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技术,环境污染也正是我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国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经验,逐步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瑞典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瑞典工业发达,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双方应在经济贸易和旅游领域合作的同时,将瑞典的先进技术与我国的市场相结合,更加有助于实现双方互惠共赢。
在瑞典同丹麦之间的厄勒海峡大桥
参考资料:
-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CNKI 》
- 岳士坤.气候万千山势奇美景观靓丽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揽胜.《 CNKI 》
- 约翰·H·罗斯.《拿破仑一世传》:商务印书馆,1977年
- 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