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公社微信号:chuangkegongshe
核酸检测的生意经
本文由 创客公社 编辑整理,素材来源自新熵(作者:马戎)、天眼观察局、燃财经、华商韬略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
很多在外的打工人,都想着回家过年。可疫情未了,也使得大家回家的脚步变得异常艰难。
近日,不少地方相继发布返乡政策,甚至企业也开始鼓励员工留在当地过年。
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更是提出了春节返乡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似乎让“非必要不返乡”再次升级。
这无疑给核酸检测的市场带来巨大增量,不过,隐患也在暗中滋长。
疫情以来,武汉有超过1000万人做过核酸检测,北京的检测也远超700万人次。这背后,从上游的检测设备、试剂生产商,到下游的检测服务商都迎来了业绩爆发。
正因如此,数十家核酸检测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中小机构日检测量都能过万,月营收几千万,月利润也达千万量级,甚至连核酸检测创新技术研发中的初创企业都迎来了资本热捧。
但在整个核酸检测的需求增长浪潮中,第三方机构是一个微妙的存在。大家的返乡通行证,已经成为他们疯狂的生意经。
作为商业化团体,第三方机构改善了物资及检测能力匮乏的境遇,同时也将追逐商业回报的氛围引入检测市场。
200元一份的核酸检测能月赚千万!这样的生意能持续吗?
月利润超千万,
核酸检测公司迎来风口
核酸检测目前是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准。那么,疫情以来,核酸检测的规模有多大?
据新京报报道,截至2020年6月22日,北京市已有128家机构被授权进行核酸检测。
按照1100万人计算,单次检测收费200元。仅北京地区的市场规模,保守在22亿元。事实上,由于试剂盒质量不稳定,很多人必须通过三次以上的检测才能确定是否感染。
据相关部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041万人/份,日检测能力为378万人/份。
由于全国各地核酸检测收费不统一,按照北京地区200元的保守数据计算,全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超过180亿元。
这背后,提供主要支撑的是核酸检测上下游企业。其中,华大基因,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19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0亿元,净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28.53%。
早在2020年1月15日,华大基因就宣布,下属子公司成功研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并成为疫情期间核酸检测首批获批上市的产品。
很快,网上就传出华大基因“月赚12亿元”的消息。
4月16日晚,华大基因披露公告称,经核实,网络传闻是基于产能数据而非实际销售数据进行的业绩预测。直白来说就是,自己具备月赚12亿元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卖到这么多。
据开源证券测算,华大基因2020年新冠检测试剂,单盒净利润为15-50元不等,销量6000—11000万盒,预计今年利润区间为9亿—55亿元。
除了华大基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目前共批准了42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生产商涉及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复星医药、万孚生物、万泰生物、明德生物、丽珠集团、硕世生物、迈克生物、安图生物、热景生物、东方生物12家A股上市公司。
受疫情反弹的影响,上述12只股票在近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股价不断创新高。
除了这些头部大厂,中小型企业也分得一杯羹。
云呼科技是一个医疗产业互联网平台。疫情前期公司主要调配口罩、药品、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5月份拿到核酸检测资质后开始加入检测服务。
云呼科技每天的检测量约1万份,据此推算,公司单日营收约200万元,利润约50万元,每月营收就有6000万元,利润约1500万元。
核酸检测带动的利好甚至还带动了产品还未上市的核酸检测研发企业。
币冠生物是一家研发全自动核酸检测仪器和试剂的科技型公司,创始人方彬彬表示,公司的产品能够实现多指标、多种病原体的检测,可以全自动一次检测多种病毒。 “产品还未上市,近几个月来,主动找上来接触我们的投资机构就有五六十家。”
上市公司股价大涨,中小企业收入颇丰,初创公司迎来资本追逐,背后都是核酸检测的功劳。
核酸检测乱象:
推销、抬价、虚假检测
作为公立检测机构的有力补充,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新冠疫情下大量崛起。这背后是也是疫情的现实考验:
检测能力和资质是否能跟检测需求和质量相匹配?
新冠疫情具有地域爆发、传播极快的特点,这就要求疫区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范围极广的检测筛查。
据不完全统计:
疫情以来,武汉有超过1000万人做过核酸检测,除6岁以下儿童,几乎实现全覆盖。 截至7月6日,北京全市核酸采样、核酸检测人数均已超过1100万。 石家庄1025万人口全部完成至少3次核酸检测 ……
检测奇迹背后,具备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替公立医疗机构承担了大量检测工作,并形成to G、to B和to C三个增长方向,共同构成核酸检测商业化的庞大市场。
但之所以没有精确的核酸检测数字,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检测都通过正规渠道进行。
例如,在武汉、北京等地进入重点防控阶段,试剂盒供应紧张,就出现一大批投机的不法分子,导致核酸检测乱象频出。
乱象一:抬价
与口罩行情类似的是,第三方核酸检测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新发地疫情期间,一位做检测女总裁在微博抱怨检测价格:
“棉签在舌根刮两下,一共就两秒钟,收费180元?”
背后原因是,我国公立机构检测与第三方机构检测实行价格双轨制。这也意味着,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费用普遍按照政府指导价标准执行,而第三方机构有自主定价权力。
以北京市为例,公立检测机构的政府指导价是120元,而第三方检测机构价格从110元至240元不等,价格的动态调整幅度更大。
价格变化的原因多是成本变化。例如,各机构采购试剂的品种、批次不同,以及检测人员的人力成本有差异。
最终决定价格的,仍是市场需求,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一些投机倒把、钻空子的行为。
2020年6月23日,一微博用户发布贴文称,“卖北京核酸检测名额,24小时和48小时出结果,价格是1780元。”
经警方立案侦查发现,某酒吧经理伙同多名员工,成立微信“核酸检测群”,散布消息称,可以加急办理、速取结果,层层加价后,团伙成员从中分别获利50至2000元。
此后,警方又连续查处了14起相关案件。
这些投机倒把、钻空子的人,挣得都是小钱,真正挣到大钱的还得是核酸检测相关的企业。
乱象二:推销
检测需求的飙升不仅给这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抬价空间,甚至还滋生了很多核酸检测代理商。
据新熵从微信朋友圈的一位核酸检测代理商了解到,他所代理的检测机构价格为上门费500元,团体检测90元每人,个人检测130元每人。在发布核酸检测广告后,代理商每拉到一个用户,所得报酬是5元。
这是一种类似于淘宝客的营销模式,代理商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寻找客源,并从成交订单中分享佣金。同时,这也表明,需求集中、体量更大、能摊平检测人员和设备成本的团体检测更受第三方机构青睐。
甚至对一些有紧急需求的消费者,第三方机构还在寻求通过类似VIP的插队机制,以收割用户的额外付费意愿。
有机构称能提供380元的“优先检测”服务,出具检测报告只需两个小时。而另一检测机构对「新熵」表示,目前出具检测报告需要48个小时。从半年消费量看,优先级检测约为普通检测的2.82%。
乱象三:虚假检测
2021年1月14日,翟某向河北省隆尧县卫健局报告喜讯,由他所在机构负责的新冠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无一确诊。
没有人能想到,两天之后,翟某再次报告:我们搞错了,我们发现了阳性样本。
措手不及的隆尧县紧急采取防控措施。包括对涉及人员重新采样检测、对所涉地区封控管理,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翟某解释,当初报告检测结果时,还留下一份1:10混检样本尚未检测。实验室怀侥幸心理,将“全部阴性”的结果报了上去。这次重新检测发现三位阳性感染者,翟某也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核酸检测技术壁垒并不高,资质门槛是其第一大关键。
虽然目前来看,核酸检测的暴利吸引了不少的人和资本入局,疫情的复发和春运也让核酸检测又一次迎来高峰,但就业内人士来看,在行业上下游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除了重大创新突破,核酸检测并不是一门值得就此继续深挖的好生意。
下一个口罩?
同样是疫情期间的稀缺资源,口罩已经率先走下神坛。
眼下,核酸检测市场似乎面临同样的前景。从第三方机构入场开始,核酸检测的商业化似乎变得不可避免。
而在疫情消退后,随着检测机构数量增长,同一地区拥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分布趋于密集,核酸检测供给过剩的号角也会吹响。
2020年,各地核酸检测政府指导价格出现普遍走低。这意味着,整条产业链的供需紧张局面发生改善,检测试剂、防护服、检测人员等要素紧缺的局面趋于缓和。
西南证券预测,华大基因的医学检测营收额在2021年将迎来60.5%的同比萎缩。其中,新冠检测试剂销量将从7500万人份萎缩至2000万人份。
原因十分简单,随着全球范围的疫情控制、新冠疫苗接种以及检测技术进步。过去庞大的检测需求将持续减少,供需将进一步趋于理性。
此外,核酸检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
目前,没有任何统计学数据可以支撑其有效性究竟如何。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假阴性”和“假阳性”。
所谓假阴性,患者本来已经感染病毒,由于取样不规范、设备及试剂不合格等因素,造成漏诊。再者,一般患者感染病毒之后,有3—7天潜伏期,也难以检出。
至于假阳性,就是被检者本来不携带病毒,由于样本采集、检测过程中被污染,结果却显示阳性。
另外,还有患者曾经感染病毒,但是已经自愈,检测依然是阳性。这仍旧超出现有核酸检测的能力范围。
总之,检测出阴性,不能证明被检测者未被感染,也不能保障,明天、后天不会感染;检出阳性,也并不代表就一定是传播者,只能作为参考。然后仍需进一步检测,是已经自愈还是感染传播者。
对于这波淘金者而言,还有一个坏消息是,2020年6月6日,病毒的中和抗体已经投入临床使用,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在强制下调核酸检测的费用标准。一旦相关抗体以及疫苗的临床普及,核酸检测就会完全沦为鸡肋。
届时,来不及逃跑、找不到接盘侠、手里积压存货的淘金者,就会被反噬。
【创客记】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 丨 |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重磅报告】 丨丨丨 | 丨 【江苏创投圈年度活动】
丨丨 | | | | 丨丨丨丨
【江苏高校创业图谱】 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