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生于南宋末年,宋度宗时,以词章给事宫掖,为宫廷琴师。
元军攻陷临安后,谢太后带着宋恭帝奉表降元,被押解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汪元量也在其中。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爱惜人才,希望文天祥能够归降元朝,但是文天祥始终没有答应。在文天祥最后的这段时间,汪元量曾经与他诗文唱和,也算是让文天祥可以减轻亡国之痛。
汪元量留在大都十三年,受到了元朝的赏赐,可是亡国就在不久之前,他根本没有办法在元朝安心做官,后来他出家为道士,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他组织诗社,然后开始访友,足迹遍布湖广以及蜀中,最后又去了江浙,最终在湖山终老。
宋朝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诗歌风格迥然异于唐诗,而且宋代诗人喜爱并擅长营造荒寒意境。
宋诗中的荒寒之境蕴含着丰富、复杂、深微的情思意蕴,有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烈的,但更多是超越尘世、闲逸淡泊的,饶有诗情画意尤其是萧疏淡雅的水墨韵味。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领土又缩小了很多,加上南渡时期的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在原本苦寒的基础之上,有增添了几许悲凉。
等到南宋灭亡之后,那些遗民诗人,描绘的途径更加冷寂荒寒之景,而且亡国之痛更加溢于言表。很多诗歌伴随着亡国的愁恨,以至于终身走不出来。
今天说的汪元量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歌:
秋日酬王昭仪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首联意思说:
愁绪无法排解的时候,不由资助地拿来酒自斟自饮,将灯挑亮,端详着手中的宝剑,不觉不觉中泪痕已深。
从斟酒到看剑,再到流泪,将愁绪写到了极致。
颔联意思说:
铸造好黄金台,却没有人才供我使用,碧玉也只能嗟叹自己的歌声无人懂得欣赏。
这两句诗借用燕昭王和歌女碧玉的典故来说自己知音少,无人来听自己的痛苦。
颈联意思是说:
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灯一直亮着,唤起我思念远方的故乡。
思念故乡和思念故国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不过思念故乡才能免去有人找麻烦。
尾联意思是说:
昨夜庭院前面的风吹着梧桐飒飒作响,雨也是下了一整夜,风雨带来的寒气侵蚀我短薄衣襟。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描绘了诗人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同身受,不仅感慨生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