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在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只知道庄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吏,但不久就辞官回家,此后专心著书讲学,再未踏入仕途。
辞官后的庄子依旧住在阴暗潮湿的小巷子里,靠编制草鞋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有时还要向人借粮救急。尽管生活困顿,庄子却思想高超,甘于贫困,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庄子博学多才,对社会中的很多丑恶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认为乱世是由历史的堕落所致,所有的是非之争都是劳心而又无所谓的事情,因此面对社会的丑恶他并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消极逃避,甚至产生了极端厌世的思想,认为人兽杂处的时代才是至德之世。
但这也正是庄子了悟生命的结果,于是,他将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道”字,认为道涵盖一切,无时无处不在,不受任何限制。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道合一”,他又把达到这一境界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神人”。庄子又称“天道自然”,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否则就会违反万物的本性。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惠施不解,谓之薄情。庄子却说:“妻逝,我固然伤心,但世上本无生命,亦无形体,变而化之,乃有生命形体,而今人死一同安睡,天命变化也。”庄子视生死为自然,生不足乐,死不足悲,是对生死的一种诗意的领悟。
庄子一生所追求和崇尚的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自由。综观庄子学说,其宇宙观和人生观都没有脱离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在他的许多篇章中,都反映出了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事物的相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在他的认识论中,闪耀着辩证的思想光辉。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其远祖为鲁国贵族,后来家道中落,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母亲将其抚养成人。孟母的管教十分严格,其“迁地教子”、“子不学,断机杼”等教子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师从孔门,十分推崇孔子。他和孔子一样,也有周游列国的经历,在齐、晋、宋、薛、鲁、滕、梁等国宣扬“仁政”和“王道”的思想。当时,各诸侯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力图以战争实现统一。
孟子的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被采纳。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孟子退居讲学,与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另有观点认为,《孟子》的编订者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约在战国中期)。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秦时,因焚书坑儒,其门徒四散,几乎一蹶不振。
到西汉时,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东汉时,赵岐对其很是推崇。唐玄宗时,曾封“孔门十哲”之一颜渊为“亚圣”,并没有封孟子。中唐时,韩愈首倡儒教“道统”之说,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的人物,从此孟子的地位开始上升。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北宋神宗时,《孟子》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升格为儒家经典。到了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元仁宗时,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元明宗至顺元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至此,“亚圣”之称流传下来,封建统治者对孟子的封赐亦达到了顶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