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10点到10点半,你怎么都不在办公室啊?小心老板扣你工资哦。”
这句话如果是要好的同事说的,想必你会把它当成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如果这句话出自隔壁办公室的HR之口,就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了。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公司监控着。
办公室迷惑监控大赏
王女士觉得自己被公司监控了。
近日,王女士所在的浙江杭州某科创公司,送了一批新研发的智能坐垫给员工使用。据公司介绍,该坐垫是一个高科技智能设备:
员工不仅可以在手机上查看自己的心率、呼吸、坐姿、疲劳度等数据,还可以将坐垫与电脑联机,通过扭动身体来操控电脑游戏里的飞机,顺便锻炼一下身体。
这本来是个好玩的事儿,直到有一天,HR忽然问了王女士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每天上午10点到10点半都不在工位上啊?小心老板扣你奖金哦!”
王女士那段时间确实不在工位上,因为有长辈在外地住院,她与护工每天早上约好时间视频了解一下情况。但让王女士吃惊的是,HR居然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同事们也表示,HR曾经跟他们说过类似的玩笑话。
思来想去,问题就出在这块坐垫上——员工有没有在工位上、在工位上呆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情绪激动了、什么时候心率加快了,只要公司想知道,都能一清二楚。
尽管公司随后紧急回应,该产品并非用于监视,是涉事HR私自传播员工的个人数据,已对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王女士还是感到不适:
“现在也挺矛盾的,坐垫是用还是不用呢?用,感觉继续被监视了;不用,还要找个理由搪塞老板,什么高科技办公设备,搞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没有了,这种体验真的很差。也不是有心要摸鱼、要偷懒,但是谁上班能保证每一分一秒都是在认真工作的?”
感到“被公司监控”的,不是只有王女士一个人。前段时间,快手就被员工曝出,在厕所安装了“坑位计时器”:
通过这个坑位计时器,管理员可以在后台查看每一个坑位是处于闲置状态还是使用状态、被使用了多长时间等等。
尽管快手紧急回应解释,安装计时器并非出于监控目的,是因为目前公司厕所坑位不足,员工上厕所老是要排队,所以暂时安装了一个计时器记录卫生间的使用情况,来判断要加装多少移动厕所坑位,但此次事件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不满:
不断闪烁跳动的计时器,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无形中限制了他们上厕所的时间。有些公司上厕所甚至还要跟领导登记申请、上大号还要找保洁人员开锁,员工们放飞自我、“带薪拉屎”的最后一块自留地,就这样被公司无情地侵略了。
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安装计时器,公司没有提前进行说明,难免会让员工感到心理不适。
前段时间也有员工曝出,上汽集团安亭基地办公室的员工座位下方,被安装了人体红外传感器——
该传感器可以记录员工的体温,并以体温变化为依据,通过智能算法判断员工实际呆在工位上的时间,以测量座位上是否真的有人。
上汽随后回应,该传感器并非用于监控员工,只是公司最近要改造共享办公室,通过查看传感器的数据,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间会议室正在使用中、哪间会议室处于闲置状态,避免同时使用一间会议室的尴尬情况。而安装在员工座位底下的传感器,两周内就会进行拆除。
以上涉嫌监控员工的行为,公司似乎都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但员工对监控的担忧,难道真的只是空穴来风吗?
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相关报告显示,62%的企业会使用监视技术来收集员工的数据,以更好地了解其工作质量。但在这些企业中,只有不到1/4的企业能够恰当负责地使用这些数据——
公司监控着员工的隐私,要如何保证合理收集、合理使用?而员工又凭什么要无条件相信公司的解释?
公司监视员工,
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曾经提到过,这是个时刻被“监视”的社会:
人们在网上做的事情,具体到停在哪张图片上看了多久,都被科技公司持续监控、追踪评估,以预测用户的喜好行为,推送合适的内容与广告,留住客户,攫取利益。
人们的个人隐私在科技算法面前不堪一击,只是如今这种算法不仅遍布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开始蔓延到打工人的职场中。
科技算法日新月异,企业监视员工的方式也不断更新迭代:
2020年底,亚马逊被曝使用GPS、腕带、热像仪、安全摄像头等科技工具,监视物流仓库和门店员工的工作状态;
近年来,有不少科技公司开始往员工的体内植入微型芯片,员工可以使用芯片刷卡打饭,但公司同时也掌握了员工的行踪数据,想要监视员工易如反掌;
去年,南京一家环卫公司给建邺区的环卫工配发了智能手环,环卫工人一旦休息超过20分钟,该智能手环就会自动“报警”,发出语音提醒他们继续工作……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避免被公司监视,员工们也花招百出:
领导喜欢走到我的身后,那我就下单一张“防偷窥电脑屏幕保护膜”,让他无处可看;公司在线监视电脑屏幕,那我就自带笔记本电脑,工作摸鱼两不误;
公司要求员工使用电子坐垫,那我不在工位的时候就放些重物上去,假装有人;厕所蹲坑要计时,那我就每蹲5分钟换一个坑位,跟管理员打游击战……
为了防止老板监视自己,日本工程师Hironsan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系统,只要老板走近自己的工位,摄像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出老板的脸,并将他的电脑界面迅速切换成工作模式,装出一副正在工作的样子……
不得不说,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交手,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人们的工作热情,也在这些毫无意义的长期斗争中被消耗殆尽。而这种情况,本是可以被避免的:
去年年底,调查网站SurveyMonkey进行了一项以3454人为样本的在线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都会使用技术软件监视员工(比如监视员工的电子邮件来往情况、电脑屏幕使用情况),而87%的工作者表示,自己并非不理解公司的做法,但只能接受公司对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如上下班打卡)——
换言之,我可以理解公司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保证自己的效益,但我不能忍受公司处处监视我、侵犯我的隐私:
你可以记录我的上下班时间,可以派人抽查巡视办公室的工作情况,但你不能时刻盯着我的电脑屏幕,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而这些被丢失的安全感,本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与信任。
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不该如此剑拔弩张
2021年1月4日,因为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种种矛盾日益激化,谷歌公司迎来了史上第一个为基层员工维权的工会——Alphabet工会。自由包容、开放尊重,曾是谷歌引以为傲的企业文化之一,然而,如今的谷歌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员工指摘。
就在去年年底,谷歌还因涉嫌使用技术工具非法监视并解雇员工而被起诉:公司针对员工电脑的Chrome浏览器开发了一款新工具,当员工创建的活动涉及100个以上的参与者时,该工具就会自动报告给管理层。员工认为,这一举措,正是针对那些试图组织工会的员工设置的。
监视员工、996福报、加班猝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司与员工变成了天敌。而在公司监视员工这件事情上,法律并没有对公司的这种“知情权”做出明确的范围界定,这也让不少打工人惴惴不安。
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在2013年的“冯漪与四川中达凌志汽车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中,公司认为冯漪上班时间没有认真工作,在没有告知他的情况下,拷走了他工作电脑中的所有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包括他的写真照片和个人日志。通过“事后监控”,公司挖出了冯漪的不少“行动踪迹”,最终将其解雇。
公司掌握的信息详细到什么程度呢?在2013年5月8日~2013年6月19日期间,冯漪在工作时间内观看电视剧《绝望的主妇》第一季的1~19集,并时常浏览阿里巴巴等购物网站……
事后,冯漪以侵犯员工隐私权为由,将公司起诉至法院,但最终法院驳回了他的起诉,理由中有一条是“被告公司取走的是工作电脑而非私人电脑,对工作电脑享有所有权及管理权,且本院认为,工作电脑中本就不该存放写真照片及个人日志”。
我不知道“上班摸鱼”是不是他被解雇的直接理由,但看完这个案例,我确实背后一凉:
如果上班看一集电视剧就要被开除,那我和我的同事们可能已经被炒了成百上千次鱿鱼了,还好我们的领导不要求我们做样子,只要能按时完成工作就行了——
大部分公司都义正词严地宣称,自己监视员工,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且改善办公环境,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长期调研显示,员工们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未必是在工位上,反而很可能是在茶水间、饭堂里,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反而能让员工感受到被信任与被尊重。
《哈佛商业评论》给试图监控员工的公司提出了6条有效的建议,与各位boss共勉:
1、制定合理的判断标准,不要简单粗暴地将员工坐在工位上的时长与他们的工作效率划等号;
2、对员工开诚布公,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要监控、要如何监控,保证他们的知情权;
3、表现不好的要批评,但也别忘了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员工;
4、接受一个事实:无论多优秀的员工,都会有懈怠的时候,所以不要因为一两次的摸鱼就给他一个“消极怠工”的标签;
5、一视同仁,不要包庇一类员工、针对另一类员工;
6、但凡有一丝可能,不要监控你的员工——
“只有监控这一手段才能提高员工的效率”,不过是公司的一厢情愿罢了。
参考资料
[1] SurveyMonkey poll: workplace surveillance︱SurveyMonkey
[2] How to Monitor Your Employees — While Respecting Their Privacy︱Reid Blackm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