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古装影视剧的,肯定对“太祖”、“高祖”、“太宗”、“玄宗”、“高宗”等这些称呼不会陌生,如在《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中,狄仁杰就经常提起“太宗子孙”。那在这里很多人就会问,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太祖、高祖、太宗等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比如狄仁杰经常提起的“太宗”,就是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那什么是“庙号”呢?
在古代,帝王驾崩后,新君就会给他在太庙(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起称“太庙”)中立一个庙室,以此来方便日后的祭祀。同时,对于一些为了让后人能够记住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新君和百官就会给这位帝王所在的庙室取一个能代表他功绩的名号,而这就是“庙号”。
“庙号”始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殷商时期。如前文所说,殷商帝王驾崩后,新王就会在重屋,也就是在王族的家庙中,为他建一个庙室,以此来方便后人对他进行祭祀。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逝去的君王越来越多,其为他们所建的庙室也就会越来越多,由此这无疑就会大大加重日后那些新王在祭祀上的难度。
如此,为了减轻日后的新王在祭祀先王一事上的负担,此时殷商君臣们就决定,对于那些于国于民都有大功德,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他们就会特别的为他们的庙室加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对于这些有庙号的先君,只要殷商在一天,他们就会被祭祀一天,而若是没有庙号的先王,经过几代后,他们的庙室就会被拆除,然后合并在一处进行祭祀,如此,随着有单独庙室的先王的减少,*新王们自然就减轻了其在祭祀上的困难度。
而据现如今对于甲骨文的研究,终殷商500余年,被明确确定有庙号的君王就只有四位,一位是商代建立之前的商汤先祖王亥,商部落因他而走向强大的,故被尊称为“高祖”;一位是商代第四位王太甲,商代因他走向兴盛,故被尊称为“太宗”;一位是商代第十三位王祖乙,商代因他走向中兴,故被尊称为“中宗”;一位是商代第二十二位王武丁,商代因他走向极盛,故被尊称为“高宗”。
由上可知,殷商时期,能被赋予庙号的君王无疑例外都是对商代有着卓越的贡献的,先是高祖王亥为商代的建立打下了根基,其次太宗太甲带领商代走向盛世,再是中宗祖乙将衰落的商代拉回兴盛,最后高宗武丁带领商代走向极盛。可以说,对于商代君臣而言,这四人就是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
之后,周代商,庙号制度似乎被废去,虽然《礼记》、《左传》、《国语》等书籍有称文王为“太祖”,康叔为“烈祖”,但这只是零星的记载,并不多见。由此,从大数据来看,庙号在周代并没有被采用,而是被弃置。秦代建立后,庙号制度依旧未被恢复使用,原因在于始皇帝认为“庙号”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这等大不敬的局面,因此故不采用,而是留下诏书自称“始皇帝”,其子孙称“二世皇帝”,自至万世皇帝。
汉代秦后,“庙号”制度被恢复。此时,东西两汉延续商代的做法,对于庙号的赐予是较为谨慎的,非对本朝有大功德者,不会给予庙号,也就是不会单独立庙祭祀。而对于那些能被赐予庙号的皇帝,东西两汉也是遵循着“一祖多宗”、“先祖后宗”、“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
首先是西汉。西汉十二帝中,只有四位拥有庙号,一位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因有开国之功,故被尊称为“太祖”;一位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刘恒,他因开启了“文景之治”,让西汉走向兴盛,故被尊称为“太宗”;一位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他让大汉威名响彻中外,让西汉的疆域变得空前的辽阔,故被尊称为“世宗”;一位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刘询,他在位期间不仅遏制住了西汉的衰落趋势,还将西汉带到了极盛时期,故被尊称为“中宗”。
由上可看出,西汉对于庙号的给予是较为严格的,这点从“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景帝刘恒、以聪明仁爱而著称的汉昭帝刘弗陵都未获得庙号,就足以看出。可以说,西汉时期,汉廷是始终遵循着“非开国皇帝不称“祖”,非有大功于本朝的皇帝不给予庙号”的规矩的。
再是东汉。东汉同西汉一样,东汉被明确赋予庙号的皇帝也就只有三位皇帝,分别是开国皇帝世祖刘秀、“明章之治”的开创者显宗刘庄和肃宗刘炟。但是,与西汉相比,东汉对于皇帝庙号的给予开始变得不严谨起来,此时平庸无能的汉顺帝刘保、荒淫无比的汉桓帝刘志都能被赋予敬宗、威宗的庙号,虽然后期这些本不该获得庙号的皇帝,其庙号都被汉献帝一一废除,但是从之前他们能获得庙号来看,自东汉开始,庙号开始沦落为皇权之下的附属品,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彰显其功德的存在。
当然,庙号开始真正泛滥,彻底沦落皇权之下的附属品,这还是从魏晋时期开始。三国曹魏时,魏国不但完全违背了“一祖多宗”、“先祖后宗”的规矩,其相继出现了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这三祖,虽说太祖曹操、高祖曹丕严格意义上却是能被称祖,曹操是魏国的奠基者,曹丕是魏国的开创者,所以他们能被称祖严格来说并未有错,但是曹叡被称祖,这实属是名不副实。
同时,魏国还公然违背庙号只能在皇帝驾崩后才能获得,曹叡时期,魏国主管礼法的官员为讨好曹叡,居然在曹叡还活着的时候就给曹叡议定好了“烈祖”的庙号,而曹叡居然也欣然接受了,这真是着实好笑。
如此,试想魏国都能如此明目张胆的破坏着庙号本该有的制度和规矩,之后的王朝又怎能不效仿呢?毕竟在商、两汉之时,能获得庙号的皇帝都是流芳百世的圣君、明君,因此,试问哪位皇帝不想自己流芳百世呢?由此,正如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所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相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自曹魏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不再遵循礼法,而是由皇权本身来决定。
晋代魏后,晋朝遵循着魏国滥用庙号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司马师被追尊为世宗,而司马炎却被尊为世祖的这种先世称宗,后世却称祖的严重违背礼法的事情。同时,晋朝的庙号也不再以“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来,比如一生都是傀儡皇帝,毫无建树的晋简文帝司马昱却获得了比东晋的“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稳定了东晋在南方局势的肃宗司马绍都要高的庙号,即仅次于高祖等祖的“太宗”庙号。
当然,在晋代,庙号制度还算没有被破坏的那么的彻底,因为比如“何不食肉糜”的晋孝惠皇帝司马衷、傀儡皇帝晋孝怀皇帝司马炽等就都没有获得庙号。由此可见,晋代庙号制度虽不严谨和不成熟,但也还算是守礼法。
可是,随着五胡乱华,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后,中原开始礼崩乐坏,此时连撮尔小国的国王都敢妄自上庙号,甚至是称祖,后赵、前燕、后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这时无论是多残暴,多昏庸的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庙号。由此,自南北朝后,庙号不再是属于少数皇帝所拥有的特权,而是成为了所有皇帝都能拥有的寻常之物,不管是开国皇帝,还是昏庸之君,乃至是亡国之君。
不过,正所谓“破而后立”,在南北朝时,曾经庙号的诸多制度虽都被破坏殆尽,但在隋唐之后,庙号又被建立起了一套较为严格的制度。此时,庙号虽不再讲究“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也不再是只给那些对本朝有大功德的皇帝庙号,但却又是较为严格的遵循着“一祖多宗”和“先祖后宗”制度。即只要不是开国皇帝,哪怕是功劳再大,也不能称祖(追尊先祖除外),如唐代,唐太宗、唐玄宗二帝的功绩,若是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足以被称为祖,但此时却是严格遵循着“一祖多宗”的规矩,千古明君李世民也只是获得了一个低于祖的“太宗”庙号。
再如,宋代,以赵构再造大宋之功,他足以被尊为“祖”,而事实上当时龙图阁学士洪迈就建议宋孝宗为赵构上庙号为“高祖”,可最后却被百官否决,其拒绝的理由就是:“宗庙之制,祖有功,宗有德。……在礼,子为父屈,示有尊也。太上亲为徽宗子,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议者不过以汉光武为比,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其称无嫌。太上中兴,虽同光武,然实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将来祔庙在徽宗下而称祖,恐在天之灵有所不安”,这句话的主体思想就是给宋徽宗上庙号有违“一祖多宗”、“先祖后宗”的规矩,赵构的父亲宋徽宗只是宗,而若赵构为祖,则实在有违礼法,不符合礼制。
最后,在群臣皆认为赵构上“高祖”庙号有违礼制的情况下,赵构最终被上了“高宗”这个仅此于祖、太宗的庙号。由此,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宋时,宋朝君臣上下确是严格遵守着自唐所定下的庙号制度,而这也表明了庙号制度在宋朝已是相当成熟和严谨了。
此后,元、明皆是遵循着自唐以来所确定的庙号制度,当然,明朝有个例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确朱棣最后所确定的庙号是“成祖”,可最初朱棣的后继之君明仁宗朱高炽,他给朱棣上的庙号是“太宗”,而非“成祖”。但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将让自己从未做过过皇帝的父亲升格为“睿宗”帝。
而按照“天子七庙”,太祖居中,为“万世不祧之君”,其后是父子昭穆各三代的礼法,一旦天子七庙供奉的先皇超过七位后,就需将除太祖之外关系最远的一位先皇迁出,不再单独放在太庙祭祀,而是迁往太庙之后的“祧庙”祭祀。因此,此时嘉靖若将自己的父亲追尊为皇帝,那也就意味着有一位先皇要被迁出太庙,因为此时太庙中早已供奉了七位皇帝。
而如上文所说,此时要被迁出太庙的皇帝无疑就是明太宗朱棣,但是试问嘉靖敢这么做吗?先不说朱棣是嘉靖帝这一支能够继承皇位的第一人,功绩卓越,是绝对不能迁出的,就单单说嘉靖与朱棣都是藩王继位,如果将朱棣迁出,就等于是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由此,朱棣是绝对不能迁出的,可是如果按照礼法来,若是嘉靖的父亲做了皇帝,那朱棣必须就得迁出。那怎么办呢?显然让嘉靖的父亲不做皇帝,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只能是将朱棣尊为“祖”,成为“万世不祧之君”,这样就可避免朱棣被迁出太庙。
简单的说,明朝会出现两祖,这是嘉靖一人所为,非百官要为。实际上,当时若不是嘉靖一意孤行,明廷上下都没有想过要去违背“一祖多宗”的礼法的,更甚者明朝官员还为了阻止嘉靖这般不合礼制的做法,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被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被停职待罪,十六人被当廷杖打而死。
不过到了清代,“一祖多宗”、“先祖后宗”的规矩倒是被真正的破坏的体无完肤了。先是清十二位皇帝中接连出现三个“祖”,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再是自清太宗皇太极之后,按理说是再也不能出现“祖”了,可是自太宗皇太极后,却接连出现世祖福临、圣祖玄烨这两位“祖”。
当然,福临被尊为“世祖”、玄烨被尊为“圣祖”,这倒不是没有缘由和依据的。清代的情况有别于其他大一统王朝,它是由一个偏居一隅的政权变成主宰中原的大一统王朝的,而且这个过程并不是由一个皇帝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皇帝完成的,因此清代皇帝的“庙号”却是不同于之前的朝代。
首先,时清代在福临的统治下,得以入主中原,成为华夏正统,因此,他可以说是清代这个大一统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奠基者,由此福临被尊为“世祖”,倒也不是不可以。再是,清代真正成为大一统王朝,是在玄烨的手上完成的。时,玄烨平三藩,收回云南、福建、广东三省真正的统治权;收台湾,中国彻底被清朝所控,由此,凭借着这些,玄烨被称“祖”,这倒也不是不行。
不过总得说,无论福临、玄烨称“祖”的理由如何的充足,本质上,清代还是违反了自唐代以来所定下的庙号制度。清代出现三个“祖”,究其原因,不在于皇帝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在于清代此时已是处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鼎盛的时期,这时皇权至高无上,百官只是皇族的奴仆,由此为了讨好皇帝,百官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去纠结于给予皇帝的庙号是否合乎礼法,他们只关系皇帝高不高兴,他们能不能因此而升官发达。
此外,皇帝的庙号除了有“祖”和“宗”的区别,还有字上的区别,比如太祖、世祖、高宗、玄宗等等,那历朝历代皇帝庙号中的字都是如何确定的呢?
简单的说,从二千余年数百位获得庙号的皇帝来看,庙号中“字”的确定主要有以下的规律: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如明太祖朱元璋、隋高祖杨坚;在开国皇帝所打下的基础继往开来,等于是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一般称世祖、成祖、圣祖,如清世祖福临、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复兴国家,但却只能是建立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一般称烈祖,如南唐烈祖李昪、蜀汉烈祖刘备;将国家发扬光大,带向兴盛的皇帝一般称太宗,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
继承先帝的政策并将其发扬光大,或是由旁系做到皇帝位置的皇帝一般称世宗、代宗,如汉世宗刘彻、明代宗朱祁钰;仁爱孝顺,性格宽厚仁慈的皇帝一般称仁宗、孝宗、睿宗,如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有中兴的雄心,但最终却没有成功的皇帝一般称肃宗,如唐肃宗李亨、晋肃宗司马绍;守成之君,既无功也无过的皇帝一般称哲宗、兴宗、成宗、显宗,如辽兴宗耶律宗真、宋哲宗赵煦;有功有过,对王朝的兴盛或中兴有大功,但也为王朝的衰败埋下伏笔的皇帝一般称宪宗、宣宗、景宗,如明宣宗朱瞻基、唐宪宗李纯。
喜好道教,或是那些空而不切合实际的皇帝一般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如宋理宗赵昀、辽道宗耶律洪基;让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皇帝一般称高宗,如清高宗乾隆、唐高宗李治;为人懦弱无能,丢失皇权的皇帝一般称宁宗、文宗,如清文宗奕詝、唐文宗李昂;偏好武力,多次对外发动战争的皇帝一般称武宗,如明武宗朱厚照、唐武宗李炎。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对一个王朝来说几乎是毫无影响的皇帝一般称度宗、定宗、顺宗、穆宗、光宗,如唐顺宗李诵、明光宗朱常洛。
昏庸腐朽,治国无方,致使江山残破的皇帝一般称僖宗、惠宗、神宗,如唐僖宗李儇、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有中兴的雄主,但最后却亡国,而亡国责任多不在他的皇帝一般称哀宗、思宗,如明思宗朱由检、金哀宗完颜守绪。在位期间多内讧,多动荡的皇帝一般称英宗,如明英宗朱祁镇、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遭遇动乱被迫逃亡的皇帝一般称德宗,如唐德宗李适、辽德宗耶律大石。
以上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使用的最多的庙号,这些庙号的使用规律大多如以上所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