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包拯等,无人不夸赞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品行高洁,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其实生活在同一时代——北宋。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宋经济发达,繁荣昌盛,北宋的皇帝也都大度宽仁,爱惜臣民、尊敬臣民,最大限度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善纳谏,从不轻易滥杀臣民、辱没臣民,给了他们绝对的自由和尊严。比起其他怀才不遇的文人,范仲淹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展他的理想抱负,推动庆历新政的实施,即使短暂,也是极其幸运了。
范仲淹幼年丧父,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朱氏家中。少年时期仍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昼夜苦学 、划粥割齑的故事想必也是家喻户晓了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寒冬腊月,读书倦怠,便以冷水洗脸,再继续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正因他直言劝谏,抨击时弊,才遭得几度贬谪。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常年徘徊在低职位的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因直言指出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第一次被贬出京城,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他被返召入京,任左司谏,但很快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第二次被贬出京城,为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第三次被贬出京城,为知饶州。可谓人生“三起三落”。
期间被好友劝慰,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希望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但范仲淹以一首《灵乌赋》回复好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样的志向,也难怪厚积薄发,生而逢时地发挥出自己的政治才能了。
大概这时候的范仲淹还是胸怀远大的抱负,坚信自己有一天能重回大舞台发光发热。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萧洒桐庐郡十绝》、《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看似游山玩水,实则是希文将苦难的日子过成了诗,但并未只沉醉诗中,他还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治理水患,造福一方。
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家国战事吃紧的重大事件。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这时的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事必躬亲的他甚至亲临战场指挥作战,练精兵、整军纪、修边塞......使边关局势有了极大的改观。
然而这时期的范仲淹已过中年,未尝建功立业和捍卫国土完整的迫切心情,也使他开始借酒抒情。一曲《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读来让人觉得雄浑有力、沉郁苍凉而催人泪下。“千嶂”、“孤城”、“落日”“边声”“羌管”,这些都是边塞的所见所闻,荒凉凄切。四面的边声吹出了悲壮的情怀,边关战事危急的情况,跃然而出。
全词佳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正是范希文在借酒抒怀,包含着燕然未勒的报国之志,包含着国难当头的愁肠别绪,包含着自己虽已白发但怀有热忱的雄心。“一杯”与“万里”的对比悬殊,正如希文立志报国,却又苦于宋王朝的武备松弛,防守不力,千般豪情,万般无奈,尽显其中,只得一杯浊酒下肚,抹下一把征夫泪。
为了坚守边关,范希文又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守边有功的范仲淹,多次拒绝朝廷给他提升的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此时的范希文已年过半百,半生仕途的坎坷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大概他觉得,为百姓、为国家做实事才是报效祖国的最好途径吧。
或许是年岁的沉淀,他后期的作品,例如《渔家傲》、《苏幕遮》、《御街行》、《诸暨道中作》、《野色》等多多少少都和酒关系密切。
范仲淹常常以酒入词,多以瑟瑟秋色为背景,或抒发政治抱负,或感叹离情别恨,将自身羁旅之情或凄凉苦境展示出来,这其中既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悲壮豪情,又有“黯乡魂,追旅思”的委婉思绪。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起句“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虽是写秋,却无半点衰败秋景的笔墨,反而描绘出了一幅极为辽阔又多彩的秋色图。下片直接点出“乡魂”“旅思”,表现出自己思乡的情结,黯然神伤,羁旅之愁无处排解,夜不能寐,唯有独醉。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上下互文对举,突出强调了这份愁苦,以酒收尾,想必希文也没少独醉。
无论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征夫泪,还是“酒未到,先成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儿女情丝,情到深处自然是真挚感人的,我们不难体会到范仲淹不愧是大家,他胸怀政治家的豪情壮志,也装有常人的平凡情愫。
野色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白鸟飞来,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透过朦胧野色,勾勒出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天上一抹暖色的夕阳,空中飞过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若隐若现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以醉了才回家的主人落笔,希文作诗的豪爽性格和旷达情怀一览无余,他的用意大概也正是要通过描写野色的美丽景象来抒发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吧。
不管是借酒消除的愁苦羁旅之情,还是以醉抒发的豁达开放的态度,在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范仲淹终于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庆历新政。
然而这时的他已是54岁了,他主张推行的庆历新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宋朝也由此进入建国以来最为繁荣的阶段。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限制了大部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和阻挠范仲淹,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指责范结党营私、滥用职权。
庆历新政短暂而辉煌,最终还是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的贬谪告终。随后,被贬出京的范仲淹在邓州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读《岳阳楼记》,可以感受到范仲淹虽身居江湖,但依然心忧国事;虽惨遭迫害,但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当时的范仲淹正“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过上清闲快乐的生活,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遵循立身行一的准则,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激励自己,还表达出对一同被贬的友人的鼓励和安慰,甚至为后世做出了警醒的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范仲淹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放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喝墨水”文化典故源于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千百年来诠释着中华民族虚心好学、勤奋进取的民族精神。喝出健康的态度、优雅的风度、文人的气度!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忘每天进步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