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阶层(class)主题是世界电影的共同母题,关于“阶层”的故事,对于任何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性格爱好的人,都有着无差别的吸引力。《寄生虫》在奥斯卡上破纪录,是对这一人类社会根本母题最现代化的包装与呈现。
究其本质,“阶层跃迁”似乎是很多人曾做过的美梦,平民渴望努力成为精英,精英企图通过运作变作权贵。即便是对于很多与世无争的人看来,这一切身外之物并无意义,但人活于世,没人会安于劳碌、丧失尊严与体面、扮演任人宰割的角色。
中国人爱听帝王将相的故事,对打探富豪商贾的家族趣事乐此不疲。“麻雀变凤凰”(钓金龟婿)、“凤凰男逆袭”等等阶级跃迁的佳话,都成了枯燥生活中的调味剂。
对更高阶层的憧憬、幻想与窥视欲,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现代爆款剧《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中看似普通人的主角们都并不普通)。
所有这些为劳苦大众提供“阶级跃迁”幻想的陈词滥调,尽管听着诱人,却难有现实层面的可行性的——如若没有过人的外貌、摄人的天赋、惊人的才华,平淡无奇的个体又怎能违背一个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运转规律呢?
英国电影《金屋泪》便讲的是这种普适性的主题,以致于影片尽管有着十足的时代感(背景是二战后的反思期),却表现的是一种无关时代、地点的人类社会普遍境遇。
尽管影片也无情揭露了西方“上流社会”的丑态,真实到残酷,但其更深的主题,是“阶层跃迁”的徒劳与虚妄:普通人距离“上流社会”究竟有多远?
注:《金屋泪》(片名“RoomattheTop”直译过来便是“扎根上流社会”,因此也常被译为《上流社会》)是50年代末开始的英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不仅于上映后获得了第32届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更入选BFI(英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佳英国电影”。
01
影片在选角上有着毒辣的眼光,男主角劳伦斯·哈维,是60年代最负盛名的英国男演员之一,尽管他不似德克·博加德(《魂断威尼斯》)、阿尔伯特·芬尼(《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更为当代观众熟知。
其形象酷似好莱坞巨星“东木”(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硬朗英武、野性十足。
他的气质中,既没有怂包式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也不似贵族公子那般优越,带有一种草莽式的阳刚。也正因如此,他扮演影片男主人公乔·兰普顿——出身贫寒一心渴望“向上爬”,有着天然的说服力。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狄更斯的笔下,仍旧是一个等级分明、穷人富人之间壁垒森严的世界。
50年代末的英国电影新浪潮,男主人公也多以“愤怒青年”为主,尽管具体剧目里的性格特征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很强的共性——出身工人阶级(workingclass)、对世间的污浊人性的伪善命运的不公带有着愤怒。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乔·兰普顿,用当代的眼光看,无疑是不讨喜的(甚至对部分观众来说是令人作呕)。他对上流社会抱有渴望、费尽心思地试图通过攀附富家女往上爬,但他又没有泯灭掉良知、不惜一切地贪图名位,终究对恋人未能付出金钱,对妻子未能献出真情。
02
很多观者似乎质疑男主人公何德何能让两个女性同时喜欢?当然,这其中固然有特定时代编剧技法上的局限性。在我看来,剧本的逻辑还是基本自洽的。
布朗家族的千金苏珊,爱慕男主角乔身上有别于世家子弟的活力。而中年剧场演员爱丽丝(西蒙·西涅莱饰),和乔之间,是成熟与稚嫩,老迈与少壮,历尽沧桑与初入尘世的对照,倒也不算是毫无依据。
爱丽丝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西蒙·西涅莱作为法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演员之一,她的表演能力也是高于同时代好莱坞的普遍水准的,这也是她为何能用影片同时获得奥斯卡与戛纳电影节影后的原因。
她作为女性,在年老色衰后,被丈夫冷落。年轻气盛的乔,对她而言是颓丧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爱丽丝同时兼具老练世故与敏感脆弱,她经历多、看透了,所以世故练达,而无论看明白了再多事,内心的空虚又是渴望通过哪怕片刻的欢愉来填补。
影片的重心还是放在了男主人公的身上。他的优柔寡断、漂浮不定、懦弱无力,无疑是具有更深的复杂性。男主角乔无法给予爱丽丝全身心的爱,他对爱丽丝的爱是人生低谷、苦闷无依状态下的产物,带有着玩世不恭的心态。
他们之间虽有感情基础,却不够牢靠,更不够对等。对于他而言,爱丽丝是人生阶段的一个“朋友”,而他却是爱丽丝的救命草。他们的畸恋受制于女朋友苏珊及其背后上流社会的制约,他们掌握经济、舆论权力,决定了乔是否能够“生存下去”。
乔的背后,是很多底层平凡而不乏野心的男性可怜与可悲之处。
渴望通过投机倒把、攀龙附凤进入上流社会,为此妥协、忍让,却发现仍旧摆脱不了边缘化的处境、“任人宰割”(岳父布朗及其背后的“上流社会”社交圈)的本质。他们的爱,更是卑微的,甚至无法承诺什么、弥补什么。
03
在第32届奥斯卡上,最佳男主角似乎被认为是《热情似火》杰克·莱蒙的囊中之物,最终被破纪录的《宾虚》(11项奥斯卡)男主角查尔登·海斯顿拿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金屋泪》中的男主角,似乎是很难被奖项表彰的那类角色,足够的猥琐,足够的卑劣。男主角与英雄主人公相去甚远,他的“反叛性”更多是以一种戾气形式呈现,没有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反叛精髓,在还没有去质疑、反思、抗争时,他已经对“上流社会”投降。
也许,值得庆幸的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他在“向上爬”的路上一去不返,却无法甘之如饴,永远陷入精神上的苦痛与负重状态中。
尽管阶层跃迁,是看似无望的事,但永远都有人为此努力。对照影片与其他讲述阶层主题的英国电影(《卖花女》、《教育丽塔》等),阶层的主题看似归为一种无可奈何,却不断有人为改善自身而努力着。
电影《金屋泪》相较于对“为富不仁”的道德控诉,更多是陈述一种无奈与苦楚。究竟是乐天知命、安于平淡,还是不断“攀登”?其中苦楚与趣味,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完全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