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大学里,
学科竞赛对于我们,
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不知不觉,
它已经成了我们大学的一部分,
锻炼能力,拿奖学金,保研加分,竞赛保研……
它的厉害令广大学子无比神往,
它的神秘让广大学子望而却步,
其实,
当我们走进竞赛,
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它,
我们会发现
学科竞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聊大学参加学科竞赛与科创的那点事儿,希望以下所述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科竞赛介绍
一般来说,我们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科理论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大多为考试型的比赛,而且一般为个人赛。当然也有类似ACM程序设计大赛这样的团队赛。这一类比赛非常看重一名学生的理论功底以及基本功扎实的情况。所以参与这类比赛想要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一般而言相对来说是不太那么容易的,而且比较令人头疼的是,这一类比赛在很多高校往往不是特别受到重视,因此有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这类比赛由于注重基本功,所以甚至有吃老本的情况出现。如果自己的基础不是特别扎实,除非特别感兴趣之外,不建议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很有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甚至对这个学科失去兴趣的可能。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类比赛基本上选择一项钻研即可,除非基础十分扎实。而且,不建议跨专业参与,强行越级打怪这样的事情出现也不太好。
代表比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ACM-ICPC、CCPC、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辩论)大赛等。
第二类:学科应用型竞赛
这一类比赛同样是短时间(一般为3-4天)作品赛,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学术报告,也可能是提交一个可以实现一些功能的作品,甚至可能只是一张海报或者一份PPT。这类比赛一般是团队赛,也是大学生主流竞赛。这类比赛对于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学科理论型竞赛要求那么苛刻。这项比赛由于存在团队合作,以及开放性比赛,因此也考察了学生软实力的水平。比如,文献查找、团队沟通、学术写作等能力,这与大学生甚至未来做科研都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这类比赛最重要的是,组一个靠谱的队伍。好的队伍,基本上就是成功的一半。
这类比赛主要为工科类比赛,因此获奖名单非常具有院校学科特点,电子设计大赛一般就是电类院校牛逼,结构设计大赛一般是土木强校厉害,光电类竞赛也是光学工程牛校更有可能独占鳌头。总之,对于本科基础一般,但是想好好学习专业的同学,这类比赛是最适合不过的比赛,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
第三类:创新创业及实践类竞赛
这类比赛的特点通常是周期十分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两年的准备周期。这类比赛想要获得很好的成绩,基本上需要尽早准备,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出来,这一点是与第二类比赛截然不同的地方。从0到1再到无穷大,每一步的心血只有自己才知道。这类竞赛准备作品也不是和第二类比赛一样,有好的命题可以马上去做,而应该去思考社会上的痛点问题,深入解决。创业类大赛,分为不同的赛道,有些是创意类,可以天马心空但是也需要脚踏实地;有些是初创类,更加看重核心竞争力的潜力;而已经运营一些时间的企业,则更加看重生存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
这类比赛最大的缺点就是,投入其中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对于学业本身来说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深造的同学,还是更多地喜欢参与第二类比赛。所以反过来说,对于已经读研的学生,不妨考虑第三类比赛,这类比赛更加注重自己的转化能力,学了这么多东西,也应该真正拿出来用一用了。
代表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
(二)学科竞赛究竟难不难?
那到底在大学里面拿到竞赛和科创的成绩难不难呢?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难的观点在于,每一年,能拿到国家级或者省级竞赛或者科创奖励的,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有发明专利的,少之又少。同时,每一个刚开始做竞赛,或者做科研课题的,都会默默地说一句“好难,我没了”,因为你会感觉到和自己一起竞争合作的,看着好像都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你会不自觉地感叹别人的东西都好好啊,自己做的好菜啊,这样自然而然你就会觉得比较难,我们也是过来人,感同身受。
说不难的,确实也不难。因为掌握了竞赛或者科创获奖的规律,你会发现拿奖这事情是水到渠成的。规律在哪儿呢?多问一下那些竞赛以及科创比较牛的大神,他们的课题来自哪里?他们的思路来自哪里?多跟他们取经,别拉不下脸。再关心一下,学校的网站上每位老师是研究什么方向的?再多关心一下,那些看起来30岁都有的研究生学长都是研究什么的?你会自然发掘出,你可以做什么!
(三)我参加比赛的收获?
1.经历&难忘的回忆
很宝贵的经历,非常难忘的回忆。为什么把这一点放在前面呢?因为说起比赛,我脑海里首先回想起的并不是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和队友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回忆片段。无数次的讨论、一起刷过的夜,真的非常非常难忘。
2.友谊
拓展了交友圈,认识了很多神仙队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后来也都是很好的朋友。有时候就是很奇妙,有些原本并不是很熟悉的人,一起打过比赛,一起熬过夜之后,关系就非常好了。另外,认识了很多其他专业的人,可以开拓眼界,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在输入与输出。
3.一些零零散散的能力
为什么把能力放在靠后的位置,因为我觉得比赛于我而言并没有大家常说的“非常锻炼能力”这么夸张。有些大佬拿奖并不是通过比赛锻炼了能力,而是能力本来就很强,所以拿了奖,对于他们来说比赛只是能力展现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能力感觉更多还是靠平时的输入与积累,比赛只是一种锻炼、输出。当然在比赛的过程中还是收获了一些能力的,比如熬夜能力(排在第一位哈哈)、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框架、还有些奇怪的能力(吹牛逼能力,揣摩评委可能会问什么的读心术,剪简单的视频)
对于每一个竞赛,认真参与了,你就会知道其中的艰辛和热爱,不要理会周围的嘲讽,勇敢地做自己,希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一次体验。
学科竞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没有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大学,是不完整的。
追逐的过程是真正的意义。结局固然重要,但沿途的风景也很美好,无论如何你都会感谢那段时光为之努力的自己。
当你感觉到你跟别人差距很大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地贬低自己,也许你只是站在了某个低一点的台阶上,当你站到他那个台阶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原来也不过如此!
编辑:郭林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