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代军事战略 第四章 中世纪盛期
特别篇 红胡子腓特烈
主讲人: 巴巴罗萨 绮罗生
整理人:巴巴罗萨 绮罗生
一 霍亨斯道芬王朝的建立
在以前的课中,我们讲过,1024年。德意志贵族推举洛林公爵康拉德(就是那个被马扎尔人一箭射死的)的曾孙,奥托一世的玄外孙,出身法兰尼克尼亚家族的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继位为神圣罗马皇帝,即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1125年,法兰克尼亚王朝的亨利五世去世,无子,贵族拥立出身苏普林堡家族的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为帝。1138年,洛泰尔二世去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女婿:出身韦尔夫家族的亨利(骄傲的)。但德意志贵族们害怕强大的王权会传承下去,因此选择了实力较为弱小的施瓦本的伯爵霍亨斯道芬家族(霍亨意为“高贵的”)的康拉德为帝,将亨利赶下台,就是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在位期间,采取种种手段打压骄傲者亨利。在骄傲的亨利于1139年去世后,康拉德三世剥夺了他的儿子亨利(即日后著名的狮子亨利)的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头衔和公国领地。1152年,康拉德三世去世后,传位给侄子腓特烈,这就是著名的红胡子腓特烈。(红胡子,德语叫巴巴罗萨,就是二战中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萨计划)
神圣罗马皇帝红胡子腓特烈(1152-1189在位)
霍亨斯道芬家族标志
而在当时本属神圣罗马帝国控制的北意大利,由于处于欧洲商路的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天高皇帝远,德意志贵族无法实行有效控制,北意大利事实上已经成为半独立地区,出现了许多自治城市和公国,俨然割据一方,较为著名的北意大利自治城市有威尼斯共和国。建城于687年,10世纪获得自治和独立地位,依靠海上贸易和地中海商路迅速发展。热那亚共和国(1100年独立)。米兰(11世纪初建立自治的城市公社,实际上获得独立地位)佛罗伦萨共和国(1187年独立)等,这些北意大利的自治城市,依靠商业迅速发展,军队大多由雇佣军和本地城市公民组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希腊城邦有一定类似之处。教皇也经常与这些城邦勾结一起,一起反对神圣罗马皇帝,压制皇权。北意大利局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威尼斯共和国标志
佛罗伦萨共和国标志
二 腓特烈远征意大利
腓特烈一世性格残暴,精通军事,喜好冒险,在位期间,大力打压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对意大利的强烈兴趣使意大利事务成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为了征服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使这些富饶的地区成为帝国的税收来源,腓特烈一世长期执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在位期间,对意大利进行了6次远征。
12-13世纪的德意志的意大利
第一次远征意大利
1154年,教皇尤金三世给腓特烈一世发来了一封求助信,原来当时罗马爆发了一场起义,老百姓们在一个教士,布雷西亚的阿诺德带领下造反,起义者宣称要废除教皇领地,并让教皇过普通人的生活。腓特烈一世没有放弃机会,出兵意大利,迅速镇压了起义,绞死阿诺德,并召集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了隆卡利亚会议,重申了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别出心裁的腓特烈还加上“神圣”两个字,强迫教皇将其加冕为所谓“神圣罗马皇帝”,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概念首次使用。
布雷西亚的阿诺德(宗教改革的先驱 哲学家阿伯拉尔的好友)
第二次 第三次远征意大利
1158年,腓特烈再次远征意大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掠而还。1159年一向与腓特烈不和的亚历山大三世当选为教皇,与诺曼人和北意大利各邦结盟,力图确立独立于帝国之外的教皇统治。打压腓特烈的权力。1160年他开除腓特烈教籍,腓特烈大怒,决定撤除他的职位,另立自己宠信的枢机主教为新教皇。于是出兵意大利,遭到支持教皇的米兰人的顽强抵抗,腓特烈围攻米兰,驱赶周围百姓充当炮灰,甚至直接把他们绑在攻城塔上当挡箭牌,经过两年的战斗,米兰弹尽粮绝,被迫投降,米兰代表穿麻布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不留情面地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还允许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来侮辱米兰的民众。腓特烈的暴行令人发指,令意大利军民对其恨之入骨,给他起了个“红胡子”的外号(意思是胡子被无辜百姓的鲜血染红)。腓特烈又攻入罗马将亚历山大三世赶出了意大利。另选出维克托四世为傀儡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62年流亡法国。由于得到其他欧洲国家承认,亚历山大三世仍然可以继续发号施令。1165年在德意志军队撤走后,亚历山大三世才重新返回罗马。
亚历山大三世
第四次远征意大利
1166年,支持教皇和北意大利各邦的西西里国王威廉一世去世。红胡子认为给亚历山大三世和西西里以决定性打击的时刻已经来临,对意大利进行了第四次征讨,使教皇的处境越发困难。,德意志军队一开始势如破竹,攻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再次出逃。但是,由于腓特烈的暴行令人发指,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受到了意大利人民的英勇反抗,且军队里瘟疫流行,数千的骁勇老兵毙命。此时,腓特烈一世只好撤军;此次远征,无功而返。战后,为了防止腓特烈卷土重来。由亚历山大三世牵头,北意大利各邦于1167年11月1日在蓬蒂达成立所谓伦巴底同盟,同盟成员除了原有的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威尼斯外,还包括克雷马、克雷莫纳、曼图亚、皮亚琴察、贝尔加莫、布雷西亚、米兰、热那亚、博洛尼亚、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特雷维索、韦尔切利、洛迪、帕尔马等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帝国贵族,以米兰,热那亚等较强大城邦为主力,共同对抗腓特烈。
伦巴第同盟标志
第五次远征意大利
伦巴第同盟的建立极大地挑战了皇帝的权威,腓特烈大怒,1174年,腓特烈再次出兵意大利,围攻北意大利城市亚历山大里亚(由于亚历山大里亚是一座新建不久的城市,许多房屋还是茅草,所以被德意志军队蔑称为茅草城),结果,却遭到城内军民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被迫撤回帕维亚休整,等待援军。伦巴第同盟闻讯,以米兰军队为主力,前往攻击腓特烈。1176年5月29日,两军于意大利北部的莱尼亚诺遭遇
莱尼亚诺会战 1176 重点 必考
兵力对比
德意志 3500骑兵
伦巴第同盟 2500骑兵 1500步兵 军旗战车
战前,米兰人建造了一辆由牛拉着的军旗战车(Carroccio)。鼓舞士气,这辆战车除了装饰有米兰的旗帜外,还竖有1083年曾经率领米兰人打败入侵的德意志军队的阿里贝特主教的圣坛,以此作为对皇帝胜利的象征。根据后来的编年史记载,米兰人组织了名为死亡联队的精锐步兵,守卫军旗战车。
12世纪的意大利步兵
两军遭遇,米兰先头骑兵700人突袭德国先头骑兵300人,反被德军骑兵打败,狼狈逃走。
大多由富裕商人和市民组成 战斗力不高的北意大利骑兵
德意志骑兵发起冲锋,势不可挡,米兰步兵排成密集队形,进行防御,两者战在一起,米兰步兵受到军旗战车鼓舞,保家卫国,死战不退,德意志骑兵久攻不下,士气大跌。,此时,先前败退的米兰骑兵集结起来,重新返回战场,发起冲锋,夹击德意志骑兵的后方和侧翼。德意志军队遭夹击,终于支持不住,大败,纷纷溃败,腓特烈仅以身免,伦巴第同盟获胜。
德意志骑兵
莱尼亚诺会战
莱尼亚诺会战
战后,1177年,战败的腓特烈一世被迫与亚历山大三世签订了《威尼斯和约》,腓特烈一世同意归还教产和侵占土地,承认亚历山大三世为合法教皇。同时不再插手教皇国内部事务。双方暂时罢兵。
第六次
然而,贼心不死的腓特烈在1183年再次发动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仍然无功而返,筋疲力尽的双方在1183年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正式承认北意大利的城市享有司法和内政的自主权。意大利的城市也承认了帝国的宗主权,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封臣,双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三 腓特烈与狮子亨利
腓特烈另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他与狮子亨利的斗争。
狮子亨利是我们上文说过的骄傲的亨利的儿子,在骄傲的亨利于1139年去世后,康拉德三世剥夺了他的儿子亨利(即狮子亨利)的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头衔和公国领地。年幼的亨利因此对霍亨斯道芬家族十分仇视。甚至发动叛乱,结果被康拉德镇压,狼狈逃走。然而,不打不相识,年纪相仿的狮子亨利与康拉德的侄子腓特烈建立了友谊;
狮子亨利与妻子玛蒂尔达(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
1156年,腓特烈上台之后,将巴伐利亚归还狮子亨利,狮子亨利重新成为巴伐利亚公爵,也一度成为腓特烈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狮子亨利在位期间,多次与腓特烈并肩作战。并越过易北河,攻打斯拉夫人领地,收复并夺取大片土地。同时,亨利还在领地内建设了许多城市,包括著名的吕贝克,慕尼黑,吕讷堡和不伦瑞克。亨利一度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诸侯,然而,其实力的扩张也引起了腓特烈的猜忌,两者关系开始恶化。
德意志的诸侯国
1176年,亨利与腓特烈一世的关系破裂。起因是亨利拒绝参加腓特烈对意大利的军事冒险,而腓特烈认为这直接导致了他被伦巴第联盟打败。狮子亨利受到帝国议会的传讯,他三次都拒绝了。1180年,腓特烈发兵攻打亨利,几乎没收亨利,除了布伦瑞克和吕讷堡以外的所有领地,并由其他诸侯瓜分。狮子亨利的运气到了最低点,1182年他被驱逐出境。他被迫投奔自己的岳父亨利二世,在诺曼底待了很长一段时间。1185年他被允许回国,但很快又被驱逐,流亡英格兰。如丧家之犬。
然而,此时,埃及苏丹萨拉丁围攻耶路撒冷的消息传来,欧洲震动,1189年,年逾六旬的腓特烈在与教皇和解后,与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一起领导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号称“名王会战”(见下一讲),腓特烈率德意志联军号称十万人,浩浩荡荡,向圣地出发,却在半路上不幸掉入河中淹死,失去领导的德意志联军除少部分之外,大多作鸟兽散。腓特烈去世后,子亨利六世继位(1191-1197在位),觉得有机可乘的狮子亨利偷偷返回德意志,再次拿起武器反对腓特烈的继承人亨利六世,希望能拿回领地。但是当认识到不可能迫使亨利六世屈服后,他最终与霍亨斯陶芬家族和解了。狮子亨利回到吕讷堡过起了和平的生活,并且积极赞助艺术和建筑。1195年病死。在亨利六世去世后,狮子亨利的儿子布伦瑞克的奥托通过种种手段,登基为帝(1198-1215在位)即奥托四世,1215年因得罪教皇英诺森三世,被赶下台,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由腓特烈的孙子,亨利六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登基为帝。(1220-1250在位)
亨利六世
课后习题
结合其他资料,为什么神圣罗马帝国无法长期在北意大利进行稳固的统治?
下一讲 第三讲 十字军东征(2)名王会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