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草根皇帝朱元璋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在元末的混乱生活中,朱元璋崛起于微末,在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一股势力,最终击败了其他起义军,继而赶走蒙元帝国,成为九五之尊。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父母死于瘟疫,家里贫困,没有土地安葬,村里的大户就借了块地给他,而后朱元璋便去皇觉寺出家了。
不仅做过和尚,放羊出身的朱元璋还当过乞丐,讨过饭,最后来到濠州城投奔了红巾军,在郭子兴的部下慢慢发展,最后脱离郭子兴独自成长,最后荣登大宝。让人感到寒心的是,朱元璋登基后,以各种名义杀死了功臣,特别是蓝玉案,几万人被杀,血流成河,而蓝玉在被杀前,还立下了不世之功。
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被一个老妇人大骂忘恩负义,而没有伤害对方,反倒将对方接到宫里,好生伺候,安享晚年,这是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不久,一次出巡过程中,有一个老妇人拦住队伍,不让过,并且说朱元璋的各种不是,朱元璋不解,自己赶走了蒙元,分了田地,怎么不好?上前询问才知道,自己果然有错。
原来这个老妇人不是别人,而是韩成的母亲。韩成又是何人?为何能让朱元璋低头?说起韩成,还是农民起义时候的将领,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后来跟了朱元璋,因为为人敦厚老实,作战勇敢,就被封为牙将,始终跟在朱元璋身边。后来陈友谅杀徐寿辉,势力壮大,几乎是当时最强的农民军,为了吞掉朱元璋部,就派兵大举进攻,就是著名的鄱阳湖水战。
陈友谅本就势大,又有很多水军与战船,一番混战之后,朱元璋慌不择路,导致战船搁浅,被陈友谅的部下陈英杰围困,为了减少伤亡,陈英杰劝降朱元璋,答应对方,只要对方自刎,可以放过他的部下。朱元璋眼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答应。回船舱写遗书时,韩成自荐,说眼看就要成功,不能毁于一旦,就希望代替朱元璋赴死,二人原本就身材相仿,容貌相似,众人一听觉得可行。
朱元璋一番推脱无果,索性答应,就问他有没有遗愿未了,他只说一句:"臣一身为国,岂复念家。"说完便穿着朱元璋的衣服去和对方谈判,然后投水而死,将士们纷纷跳到湖里打捞尸体,希望能够邀功,于是一片混乱,借此机会朱元璋等人突出重围,重新组织人马,在交战中一箭射杀了陈友谅,敌军大败,最终朱元璋成了皇帝。
明朝立国后,大封诸臣,要么加国公,要么成为侯爷,如徐达就是魏国公,死后更是被封为中山王。一片欢声笑语中,朱元璋将韩成的事忘了,韩成的母亲死了儿子,生活孤苦,无依无靠,终于在一座桥前将朱元璋拦了下来。朱元璋了解此事后,羞愧不已,立刻将其带到皇宫,当成亲母伺候,还追封韩成为高阳侯,后来高阳侯府邸建成,才将韩成母亲送了回去。
由此可见,朱元璋其实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至少在初登皇位时是这样,而朱元璋这样做也是有一定目的的。其一,朱元璋确实对韩成有愧,对方用命换来了反败为胜的机会,在封赏时竟然忘了,导致对方的家人受苦,这对于一个合格的君王来说,确实不应该,而这一番处理,不仅体现自己念旧情,还安慰了其他功臣的心。
其二,朱元璋同样是农民出身,他能够体会那种家人丧生、孤苦伶仃的生活之艰难,而这样有恩于自己的将领的家人,被抛之脑后,确实不应该,补偿对方,也是安慰自己,证明自己当了皇帝,却没有忘本。
抛开政治因素,朱元璋出身农民,却始终挂念农民,是十分可贵的,虽然他杀了很多人,还设立锦衣卫,但毕竟纠察、处罚的都是官吏,并不涉及平民,甚至始终希望农民能够有田有粮食,不愁吃穿,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杀戮过多,不免被读书人、士大夫构陷,再加上史书总是后代人修撰的,难免有失偏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