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一种掺杂了演绎和表演的事物。”余华老师曾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他善于让作品更趋于事实,简洁的笔触、饱满的情感表达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从而反映时代的精神。
《许三观卖血记》便是余华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博大的温情叙述了艰苦岁月中的人生,用激情、细致的手法表现出坚强的人们对生活的欲望和希望。
二十岁出头的许三观被人介绍相亲,去女方家吃了一顿饭,回来后就被人婉言拒绝了,经过叔叔的解释他才明白:原来许三观在女方家里只吃了一碗米饭,对方认为饭量这么小的男人身体肯定不好。
许三观一阵无语,但随后,他又得知了更加荒诞的事情:在这个村里,男人们都以自己卖过血为荣,卖过血就证明你身体强壮结实,反之则说明这是个体弱多病的男人,是娶不到媳妇的。
出于好奇和证明自己,许三观跟着两个乡下朋友一起,踏上了第一次卖血之路。在路上,朋友劝说许三观要多喝水,还不能上厕所,一定要憋到卖完血,许三多后来才明白,这是为了让血变得稀释,能多卖一点。
许三观拿着卖血换来的“巨款”买了一堆礼物神气扬扬地去了梦中情人玉兰家,直接找到玉兰的父亲,表明了自己想要娶玉兰的心思。玉兰父亲看许三观能去卖血,想着女儿跟着他肯定能过上好日子,于是就同意了。就这样,许三观靠卖血娶了当地最漂亮的姑娘。
不久,玉兰就为许三观生了三个儿子,一家人随着饥荒的到来也陷入了饥肠辘辘的紧迫生活,只能靠喝不见米粒的粥为生。许三观不忍一家人挨饿,他又想到了卖血。轻车熟路的许三观拿着卖血的钱,带全家去下了一次馆子,让他们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一晃多年多去,慢慢长大的一乐经常被街坊认成妻子前任的儿子,声音听得多了,许三观也不得不怀疑玉兰,逼问之后,一乐不是自己儿子的流言竟成了事实,他悲痛万分,自己卖血养了十几年的儿子竟然是别人的。
他既恼怒又心疼地把一乐送到亲生父亲的家中,并索要抚养费,但亲生父亲根本不认一乐,看着无家可归的一乐,许三观心一软,又把一乐领回了家,只是他对一乐不能再像从前那么好了,不然会被街坊笑话。
纯真的一乐不懂大人的世界,但他一心只认许三观为父亲,看着许三观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心酸和无奈呢。后来一乐重病,亲生父亲依然不理,许三观再次靠卖血救了一乐,他哭着对一乐说:“以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就是我许三观的儿子。”
这次卖血差点要了许三观的命,采血站的人看他卖血太勤担心出事不敢收,他坐火车一路南下,一站一站的卖血卖到了上海。他再也不是那个二十几岁的青壮年,长期卖血让他身体虚弱,眼神恍惚,但即使这样,他也要冒险救一乐的命,这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可是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啊。
这个小人物的大爱,让整个影片散发出无限光芒,他的宽容、他的责任、他的义无反顾、他的无畏之心都成为影片的亮点。
多年以后,为了二儿子的前程,许三观再次踏上卖血之路,这次,他用卖血的钱招待了儿子的领导,尽管他的“血友”因为频繁卖血相继去世,他深知这次卖血会威胁自己的生命,但在他心里,儿子的前途胜过自己的生命。
许三观靠卖血让自己一家人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从无怨言,他是一个平凡的底层群众,他也会自私,会报复,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也会拼了命地去保护,就是这样普通的温柔才让我们更加坚强的活着。
40年后,许三观一家已经过上了不差钱的日子,但他却感觉这日子有些空荡荡的,他想要再去卖一次血,证明自己没有老去,但这一次,却没有人再要他的血了。许三观心中的支柱砰然倒塌,他陷入了恐惧与绝望之中。
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伟大而平凡的丈夫、父亲都没有被生活压倒,如今却因为自己的血卖不出去而被击垮,他在恐慌,曾经家里的一次次危机都是靠自己卖血度过,如今没人要他的血了,以后再遇上灾难该怎么办?许三观第一次哭了。
这部1995年的经典作品被韩国团队翻拍成电影,再次铸就了荧屏经典,它以博大的温情展示了一个平凡家庭的一生,它向我们描绘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本能的求生欲望,更是对贫苦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赞美。现在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不正是像许三观一样,一边崩溃,一边负重前行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