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作家麦家,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作品《暗算》,这部作品不仅改编成影视剧的《听风者》,还斩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时隔8年,他以新的姿态“重现”文坛,不再写谍战题材,而是用文字道出了关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哲学《人生海海》。一口气读完作品的感受,就像董卿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少时的苦痛,是一辈子的魂萦梦牵
麦家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因为父亲,让他“生来有罪”。父亲是贫下中农,外公是地主,他的大伯曾当过国民党的保长,所以在当时,他父亲的身份就决定了他在小时候低人一等。再加之父亲争强好胜,常常会被人打趴在地。最后被打成了“反革命”“右派”,全家人都被连累。
幼小的他,心灵受到了很大创伤,在他心里父亲就是家庭的“施暴者”让他深受其害,只要他在外面受欺负,对父亲的恨就会多一分,总觉得是父亲让他活得没有尊严。
为此,麦家从小就自卑敏感,脆弱孤独,没有朋友。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写日记,日记就是他唯一的朋友。这个习惯,也让他通过文字认识自己,打开自己,找到自己。
慢慢长大,年轻气盛的他不懂事,因为童年不愉快的记忆,总和父亲产生隔阂。正如他曾说:“童年也是一个人的故乡,童年不幸福不快乐,像一根尾巴,一辈子都剪不断的,你能剪断故乡吗?到天之涯她还在你梦里梦牵魂绕的。”
童年的记忆就像一根刺,时常让麦家的心里隐隐作痛。
直到父亲患病的前几年,他和父亲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但是父亲临终前发生的事情却是麦家一生的遗憾。
那天晚上父亲病情严重,九点多钟麦家接到电话,便赶回家,但是守了两小时就走了。一是他本以为父亲一时不会走,二是他在赶一部书稿,只剩一天半就要交稿。
万万没有想到,父亲只坚持了两个小时,等他回到家就永远地离开了。
这件事总羞辱着他,让他懊悔不已。父亲去世后,便走向失语的状态。回到家乡,在父亲去世的床上睡了半年,生活出现很多问题,精神状态也很颓。
直到2014年夏天,他突然有写《人生海海》的冲动,想要和过去做个了断。
这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麦家
小时候,童年和故乡是他痛苦的记忆;长大后,故乡和童年变成了落寞时给予自己力量的新起点。于是,便有了这本《人生海海》。
麦家不是和家乡和解,不是和父亲和解,而是回首过去,重新认识他们,和内心和解。
上校的悲欢,是中年人的人性密码
我是把我父亲打碎了,然后挑了一些碎片造了两个新人。两个人都不是我父亲,但都有我父亲的一些元素和我个人的情感。写小说就是这样,要对生活进行改造,要依靠记忆,又要摆脱记忆。
谈到角色塑造,麦家说《人生海海》里的上校和父亲是将现实中的父亲打碎以后塑造的人物,都不是父亲,但是处处有父亲的身影。
而这部小说的“第一推动力”则是小时候所见到过的一个田里挑粪的国民党退役军人。
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是那个人的身影在他记忆里挥散不去,那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能人,又是一个一损俱损的无苦不吃的受难者”。这个形象也是作者想写给父亲的,写给中年看破世事的人们,写给想要参透人性的你我。
上校是一个传奇人物,让人可敬。从小聪明,学什么都比别人快。曾当过兵,当过国民党的军官,打过鬼子,还当过特务和军医。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是很多人崇拜的对象。
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却被叫做“太监”,也是他人生的可悲之处。据说他以前喝醉了酒和老保长的姘头搞到了一起。自此之后,全村人就都听闻,上校裤裆里的家伙出了问题。人们恨不得扒开裤裆看看他是不是少了点东西。
自此,人们都像躲瘟疫一样避开他。用爷爷的话说:他再好看也是没人看的,没斤量的。
但是他很古怪,理应是反革命分子,是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是群众一边跟他斗争,一边巴结讨好他。他好像是个巫头,什么事情都知道。村里很多事都要找他商量。
他从来不干农活,什么都不做,天天在家看报纸,过着舒坦的日子。养了两只猫,比任何人养孩子都要下功夫。村里人不把他当回事儿,恶意嘲讽是常态。
尽管他见多识广,但是从不居高临下,也不会和谁计较,村里的事情都会尽力去帮。
那段特殊的历史让他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传奇人物,但也因为那些流言蜚语,他成为了众人满足私窥欲的对象。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在时代的更替中能够洞悉世事,有责任有担当,心地善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被村子里的人冷嘲热讽恶意诋毁。
但是他能够在绝望中葆有一份对生活的希望,在艰苦中依然保持至善的心灵。
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麦家
父亲与上校相比,一无是处,但是父亲却是最看好他的人。上校和父亲其实是两个迥异的人物,但都有着麦家现实中父亲的影子。
作者想要通过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体现复杂多变的人生,正如闽南语“人生海海”,人生本就是交织着悲喜苦乐,“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各有命,活着就是勇气
麦家的身上永远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一旦他开了口,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精准。他的细节是那么的触动,他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刻。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读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董卿
董卿称赞麦家总是以旁观者的气质去开口发言,而这部小说中的爷爷其实就是麦家塑造的一个“旁观者”,通过画外音去讲述父亲和上校的故事,去向“我”说一些高深的道理。
爷爷讲到上校的故事时说,他这辈子是女人害的,当太监是因为女人,去上海当特务是女人安排的,后来当解放军俘虏也是女人害的。
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年幼的“我”:“他骨头太硬,心气太傲,仗着聪明能干由着性子活,人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
而这个“怕”这个“躲”可能就是人的宿命。麦家曾经解释书名说“人生海海”是闽南话,感叹人生苦乐的时候用,有点“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它是沧桑的。
人生海海其实就是人各有命。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一个人能活出什么样的命,是有其自身原因的,并不是由上帝决定的。
“命”背后有着连续性的因果,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终结性的状态。与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相似,而这个性格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就像我们人生很多个一瞬,却奠定了生命的永恒性。那些走过的路,已经确定了我们人生未来的方向。虽然看起来是变幻莫测的,但实际上我们逝去的每分每秒,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经为明天埋下了伏笔。
人生海海,我们会历经无数沧桑,但是不知道未来要历经什么,最好的就是当下做好自己所能做的。
上校在时代的洪流中,一直在从心而活,他可敬也可悲,但是从来没有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更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
最后他“疯了”,但是得到了林阿姨的陪伴,虽然别人说他一辈子得不到女人的,但是林阿姨也算是对他人生最后一程的安慰和祝福。
人生中经历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懂,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生活很残忍,英雄未必能善终,甚至会被尘世损毁;但是生活也是温柔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顶天立地,再难也要独善其身。
人生海海,尽是沧桑,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勇敢面对生活的英雄。
写在最后
麦家花费了8年的时间,每天坚持写500字,重新认识自己的童年和故乡,审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然后继续出发,坚持自己的“英雄梦”。
诚然,世界是多变的,人性是复杂的,但是认识世界能够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经历复杂才能够识得生活的真相。
相信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也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属,对过去释然,对未来依然充满期待。
翻开《人生海海》,你会发现海海人生的中最真的自己,值得一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