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江南地区阴雨连绵,因为正是江南青梅泛黄的时候,所以大家把这个雨叫作“黄梅雨”,这一段气象多变的时节,就叫“黄梅天”。
《沪城岁时衢歌》是清代上海人张春华描写上海岁时风俗的著作,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上海“原生态”。他这样写黄梅天:云宇连朝润气含,黄梅十日雨毵毵。绿林烟腻枝梢重,积潦空庭三尺三。大概的意思就是:江南到了黄梅季节,雨天不断,空气湿润,生活也非常不方便。不过农谚也认为,黄梅天多雨,预兆秋季丰收,因此大家也希望黄梅天雨下得大一些。
现代人往往以现代气象知识来解释黄梅天,认为江淮地区梅雨是由势均力敌的冷、暖空气长期在这个地区上空交汇,造成气旋等频繁活动所致。古代人没有这么多气象知识,他们只是根据气象规律和传统理论,来计算黄梅天的日子。“芒种遇壬便入梅”,意思是“芒种”后第一个“壬”日,就算进入黄梅天了。“芒种”一般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现在固定于公历6月6日左右。要是“芒种”这天就是壬日,那“芒种”就入梅了,如果“芒种”之后第十天是壬日,这一年入梅就是在“芒种”之后第十天了。
古人觉得,入梅日子早,梅雨不严重,入梅日子晚了,那这一年梅雨就真的是“黄梅时节家家雨”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也可能“芒种”以后十几天也不下雨,或者雨下得不大,这就叫作“旱黄梅”,也有人叫它“干黄梅”。
现代气象学一般是以芒种前后连续几日有雨,降雨量达到相应指标,来计算进入梅雨季节的;同样,梅雨季节最后,天气连续多少日子放晴,就算“出梅”了。但是古人是“夏至后遇庚为出梅”,夏至一般是公历6月22日,和“芒种”相隔大约是16天,“庚”是“壬”前两位数字。一般到了小暑节气就断梅了,江南地区就可以结束一年一度的阴雨潮湿季节了。
但是,天气变化无常,现代气象台宣布“出梅”之后,往往还会连续多日阴雨连绵,这个就是“倒黄梅”。古人认为,小暑是“断梅”的,要是小暑这天打雷下雨,一定会发生“倒黄梅”气象,这个就是“小暑一声雷,仍旧倒黄梅”。
文:薛理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