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山脉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不论是两军交战需要找到依山的优越地势,还是建城选址需要依山傍水,山脉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古人在表述很多地理相对位置时也会以山作为参照物,比如山东山西;甚至连阴阳面也与山有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阳县和山阴县就是以这种方式命名。
我国两个大省山东山西是以山为参照物,秦汉时期也有山东山西的说法,那么是哪座山呢?两个不同时代所指的山是同一座吗?
在古代,尤其是唐朝之前,山东和山西一般指的是崤山以东以西的地区。崤山是哪一座山呢?好像现在很少被提到,中国几大主要山脉里也没有它。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名嵚崟山、肴山,它在现在的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部。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天下"九塞"之一,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崤山山高地险,道路崎岖,沟谷深不见底,自古就以其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战争于此地发生,比如秦晋之间的崤之战。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
《史记》中有记载: 蹇叔、百里奚谓其子西乞术、孟明视曰:"汝军即败,必于崤黾矣。师还,晋遮秦兵于崤,击之,无一人得脱者。"
这是古代的山东和山西,现代的山东省和山西省显然与崤山无关,那么它们的山是哪一座呢?其实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既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 "太行八陉"便赫赫有名。而且最早太行山应当是在海中,后来地壳变化才变成了山脉。
这一说法早在北宋时就有,提出的人正是科学家沈括,在看到山崖间各种留存后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理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说法。
但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似乎河北和山西才是在太行山两侧,那为什么不把河北叫做山东,山东明明在海边,离太行山还有距离,为什么叫山东?
如果只看太行山附近,似乎河北更符合"山东"的定义,但实际上河北并不是全在太行山以东。它的张家口和承德部分处于阴山山脉,用太行山定位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这两部分所占面积不小,有百分之四十,所以相比于太行山,显然用黄河定位叫"河北"更恰当。
那么山东呢?其实在古代,整个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都叫做山东,那是的地区划分和现在大不相同。等到了建国后进行划分时,山东境内基本都是丘陵,唯一比较高的就是泰山,但泰山在山东中部,所以命名实在是难题。
那用河来命名呢?黄河在山东入海,而且河南、河北、河西早早就有,河东又和所处位置不符。虽然临海,有山东半岛,但是大部分处在内陆,以海命名也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就延续了山东的名称。不过太行以东,除了它也没有更恰当的省份了。
太行山因其形势险峻,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所以这里也发生许多的历史故事。
周襄王二年(前650),齐伐晋,齐桓公登太行,悬车束马窬太行。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拿下荥阳。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没有这次胜利,就没有接下来大伤赵国的长平之战。
山脉纵横,不但有着丰富的物产,有壮观的风景,还有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留存下来的遗迹虽然只是寥寥,但也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太行山作为一条重要的山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脊梁的象征,支撑着中华大地屹立东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