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人们困于家中,本应火爆的春节假期,本应热闹的宜人春季变得异常平静。对于相声这样侧重于现场效果表现的艺术形式,无疑是当头一棒。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相声界对新形式探索的深入,天津茶馆开启云直播,并邀请幸运观众现场观看,好看视频联合百度更是推出了全国首档喜剧类剧场直播节目“《专治不开心》八点档”。疫情对相声界的冲击因为“云”的参与变成了新的契机,历经百年的相声艺术也因此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目前相声已经是春晚的保留节目,不过,你知道吗?当年相声前辈们可是从“摆地摊儿”做起的。
天津茶馆相声云直播现场
一、相声溯源:相去日已远,笑声犹在耳
相声远源可以溯至唐代参军戏、宋金杂剧,近源于清,盛于当代。严格来说,现代相声历史应该从清咸丰、道光年间算起。不过,著名相声艺人侯宝林先生在看到唐代参军戏陶俑(一位着绿衣名号参军,表演“机智”,一位则表演“愚笨”)时,情不自禁地说,“这不就是我们说相声的嘛!”图示如下,请大家自己细品。
唐代参军戏陶俑,形似一捧一逗
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三禄。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专家猜测,主要是道咸同年间国服期太长(皇帝每驾崩,27个月国服期禁止戏班化妆表演,禁止伴奏),伶者难谋生计,故改行说相声了。那么为什么说老前辈是摆地摊呢?
据传,张三禄被奉为“暗春泰斗”,所谓暗春即是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脱离了戏班,自然也就不会有戏台。而第二代相声演员穷不怕(本名朱绍文)的地摊属性则更为鲜明:沿街而立,向行人展示白沙撒字、唱太平歌词,招徕一批观众,便开说相声。当时还有竹枝词诗云:
“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噱语发。
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 ”
侯宝林先生展示当年白沙撒字的情状
后来,作为“宝藏摊位”的相声,至今已传至第九代了。没有历代艺人们的耕耘和付出,就不会有许许多多普及全国、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也不会有相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相声九代代表人物。
第一代:张三禄
张三禄塑像
代表作:《贼鬼夺刀》、《九头案》
第二代:穷不怕(朱绍文)
相声老艺人谭伯如在《相声之我见》一文中称赞穷不怕:“腹笥甚渊博,创造文艺甚富,今相声界流传之讲解字义,巧对联语诸制,皆所精心结撰。并因书法工整,大小诸体各极其妙,故为当世名流所推重。”
第三代: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等
范长利,通常叫范有缘,是滑稽二黄表演的早期代表人物。
第四代:裕德隆、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等
被称为“相声大王”的李德钖
第五代:名家众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马三立先生
马三立先生师承周德山,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主要有《吃元宵》、《相面》、《卖五器》、《开粥厂》等。
第六代: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等
其中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第七代:马季、师胜杰等
这两位先生都师承侯宝林先生。马季曾在1984年春晚表演《宇宙牌香烟》,讽刺了部分商家以假乱真做广告推销劣质产品的行为。
马季先生表演照
第八代:姜昆、冯巩、郭德纲、于谦、高晓攀等
第九代:岳云鹏、尤宪超、刘云天等
他们将相声形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相声这门艺术焕发生机,再度吸引大众目光。
岳云鹏、孙越合作表演
二、知识竞答:挑战冷知识,疑义相与析
一、选择题
基础题
1
下列不属于相声表现形式的是:
A.说
C.唱
B.演
D.学
B 这个不用解释了。
2
“宝”字辈儿是第几代相声演员?
A.第四代
C.第六代
B.实事求是
D.第七代
C 历史里面已经介绍过啦。
3
下列不属于相声中“贯口”表演形式的是:
A.《报菜名》
C.《玲珑塔》
B.《开粥场》
D.《八扇屏》
C《玲珑塔》是西河大鼓的名段,不是相声。
4
对口相声中捧哏和逗哏的关系是?
A.三分逗,七分捧
C.捧逗同等重要
B.四分逗,六分捧
D.七分逗,三分捧
C “三分逗,七分捧”是马三立先生为了专门强调捧哏演员的作用而提出的。实际上,捧逗同等重要。
进阶题
1
三人群口相声,除了有逗哏和捧哏,还有一个人叫什么?
A.二捧哏儿
C.连缀儿
B.二逗哏儿
D.腻缝儿
D 人家就是这么叫的,我也没办法。
2
下列不属于相声界四大“腿子活儿”的是:
A.《黄鹤楼》
C.《汾河湾》
B.《捉放曹》
D.《窦公女》
嗯……D选项。应该叫《窦公训女》。
3
相声中串演一些唱段,用行话怎么说?
A.杨活
C.槐活
B.柳活
D.松活
B 在相声刚兴起时,声乐唱段都叫“柳”,故为“柳活”。
4
没有在侯宝林先生相声名段《改行》中提到的曲界、伶界艺人是:
A.刘宝全
C.郭启儒
B.龚云甫
D.金少山
C 郭启儒先生倒是和侯宝林先生一起说过《改行》。
二、判断题
题目配图
1
这段相声选自马三立先生的《开粥场》,由谢天顺先生捧哏。
× 这段里捧哏的是王凤山先生。
2
这段相声是郭德纲和于谦的《文武双全》
× 这段是《论捧逗》。
三、传承:曾万马齐喑,曾各领风骚
相声的传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1世纪初,著名曲艺理论家高玉琮就忧心地指出中国相声境况不佳,必须走先继承,再发展的道路。相声艺术传承发展至今,经历几起几落,一度面临将要灭亡的危机,直到2005年,一位名叫郭德纲的民间艺人带着其创立的相声团体德云社红遍大江南北,才让濒临灭亡的相声起死回生,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粉丝,他们自称为“钢丝”。相声作为传统曲艺的代表,于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相声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代,相声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变化。相声回归小剧场形式,剧场相声能够在实体空间内及时互动交流,产生网络娱乐所没有的情境效应;在综艺节目中相声也频频亮相,甚至称为综艺的主角。比如综艺《相声有新人》中,1V1对抗、团队对决、魔王对决等环节给相声表演带入了令人紧张激动的节奏。内容上,以“唱”这一科目为例,不仅仅是太平歌词和京剧选段,还加入了吉他弹唱、RAP等元素,传统相声与新潮流相结合,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观众们也把荧光棒带进了说相声的茶馆。
《相声有新人》
郭德纲创立的“德云社”无疑是现代相声的代表,尤其是郭德纲、于谦二人在《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中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接地气儿的相声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德云社”不仅传承演绎了传统的经典相声段子,如《论捧逗》《黄鹤楼》,还在其中结合时事热点、演员人物故事等素材,融入新的“包袱”,不断推陈出新,编创出《三大才子》《我是天文家》等作品。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还能更好地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炒热现场气氛,使表演效果最佳。
除了内容的创新,始终坚持小剧场表演的“德云社”借助新媒体技术,不仅满足了现场的观众,还满足了屏幕前的大众。Bilibili、优酷、新浪微博……各种网络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来自现场观众自发录制的视频,供网络用户浏览观看。这种线上线下相呼应的方式深得大众网民们的喜爱与支持。这样更好地贯彻了“德云社”立社要旨——“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并且大范围的互联网传播,也让受众的覆盖范围大大超过小剧场实际的观众人数。
B站搜索德云社结果
四、未来:望尽天涯路,仍不舍登攀
从“地摊艺术”一路走来,相声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曾经的辉煌或发展瓶颈,相声正努力地借助新兴形式将寓教于乐的文化方式传递给大众。其早已不只是台上两人的逗趣,更是相声艺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无数相声人数年摸爬滚打的成果。形式上相声突破原有的小舞台模式,转而与拥有更多受众和流量的娱乐平台合作,并培养了大量不只局限于相声表演的“接地气”的人才;内容上随着时事热点不断更新,不断凸显相声文化针砭时弊的社会意义。
“德云社男子天团”成员之二:孟鹤堂、周九良
但在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时代,相声文化的发展仍然在路上。相声作为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形式,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且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口味”仍然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坚守底线才能不沦入商业文化或低俗文化的陷阱,“相声男子天团”一类的景象是悲是喜仍然值得用时间来检验。
相声从不缺少尝试。可以是加入流行歌,当然也可以是云直播。或许最重要的是,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相声文化都应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守住“根”与“魂”,才能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静待未来。
文字:陈雨荷 冯中华 刘汝成 曹念念 游文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游文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