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一本畅销美国的教子经典,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这本书在40多年就出版了,曾经高居美国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海姆G.吉诺特博士提出的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彻底改变了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所以,在亲子教育领域,被称为“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
海姆G.吉诺特博士提出了一个让父母听起来很有颠覆感的建议,
那就是: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这样的建议会不会让你大为吃惊?
孩子可是你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了,为什么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呢?原因是什么呢?
都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作为父母,都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给予孩子。但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在沟通方式上也会责备、指责、批评、惩罚孩子,或是总是唠叨说教。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父母很多时候,正在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即使你的原意并非如此。或者,留意自己只是沿用了自己父母以前说话的方式。
对此,海姆G.吉诺特博士直接提出来一个简单而犀利的问题:
如果你把孩子当成客人,你会怎么和他说话呢?
我们都听过父母和客人交谈的那种语言吗?
你再留意一下自己,对待客人是怎样说话的,而你和孩子又是怎样沟通的?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客人来,有时候也会带着小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打碎在地,我妈会非常和善的笑着说“没关系的,没事的,孩子别吓着就好”。然后,有一次,我也不小心怕手烫把一个杯子打了,我妈就很生气,很严厉的数落:“那么着急赶场啊,让你放凉些再喝,打了吧,好好的东西,真是的”。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态度,迥然的语气。我为此默默难过了好几天,觉得父母对外人比对自己好,自己不重要。这种伤心的感受留在了心里,父母对此浑然不觉,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其实已经不经意地留下了些影响。
所以,正如海姆G.吉诺特博士所说,父母对待客人的语言方式,是很自然的照顾到客人的感受的,不会贸然对一些行为进行批评或指责。而父母对待孩子,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很少留意或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父母提升和孩子沟通品质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孩子想象成客人,父母用对待客人的态度,招待客人的热情和耐心,对客人说话语言方式对待孩子。
总而言之,父母要观察和留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学会像照顾客人的感受一样,关注和照顾到孩子的感受。
一个人的感受直接和内心世界的状态相联系,隐藏着我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海姆G.吉诺特博士强调,孩子的感受必须认真对待,即使情况本身并不严重。
父母没有能关注到孩子的感受,通常表现为忽略和否定。
1、忽略孩子的感受
父母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很少被教过怎样连接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本身就不习惯从感受的层面来思考和孩子的相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表达的是感受,但实际上只是习惯了表达评判性的想法。
所以,在父母的世界里,很少考虑到感受的层面,说话行事也想不到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所以,随时都是教导、批评或者指责的语言,就好像只要有道理,孩子都可以自动接收。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习惯于考虑“父母期待我怎么做”,或者“别人会怎么看我”,而不是“我感觉怎么样”。
孩子被引导更多去注意外在的评判标准,而减弱了和内在真实感受连接的能力。
2 否定孩子的感受
作为父母,我们有没有教导过孩子不要害怕、不要生气或不要悲伤,要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学会独立,还要学会与人分享。
因为发生一些事情,孩子有情绪躁动,尤其是负面情绪,父母可能会说:“行了,别哭了,多大的事”,或者“你不应该嫉妒别人”,或者“别再觉得难受了”。
这样的语言,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会感到困惑和愤怒,有可能以更加情绪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总而言之,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
临床心理学家Dr.Jonice Webb博士指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隐藏或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
1、全身心地聆听孩子,聆听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父母想要全身心的聆听孩子说的话,意味着真的愿意花时间去听,而不是假装在听。
面对孩子情绪的呈现,如果父母能够聆听到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父母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让父母了解他们的感受有多深刻。通常,孩子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如果父母学会辨识感受,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和孩子问询确认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父母找到一两个描述感受的词语,用很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孩子说:“老师为什么非要给我们留这么多作业,快累死了。”父母感受到孩子内在的烦躁,试着去语言描述出来,“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是吗”。
其实,我们并不是习惯这样讲话的,但的确是能够向孩子传递一份理解,所以会需要一点时间有意识练习。愿意尝试的父母都体验到了令人惊喜的亲子沟通的效果。
3、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通常,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后,就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孩子所要的,就是他的感受被父母理解,然后他就会愿意为了你的感受而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前,一定要先面对孩子的感受,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说教和批评,会容易产生距离和怨恨。
4、父母鼓励孩子坦诚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能够自如表达自己很重要。父母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聆听自己的心声,体验自己的感受,并能说出来。
实际上,不管是作为成年人的父母,还是孩子,基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没有养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这点,那就建议父母迈开突破的第一步。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而不是自然而然具备体会和表达感受的能力。
5、父母有意识丰富自己关于感受的词汇的表达,从而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清楚的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
他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总结出一张关于感受的词汇表,帮助父母借此了解和熟悉对于感受的表达,有更多选择语言的空间。比如:
表达正向感受的有:兴奋、喜悦、欣喜、甜蜜、开心、高兴、感激、感动、乐观、自信、幸福、愉悦、陶醉、满足等
表达负向感受的有: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忧伤、沮丧、灰心、绝望、伤感、凄凉、恼怒、愤怒、苦恼、生气、不满等
借助对这些感受性语言表达的词汇,父母能有机会觉察到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从而能够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聆听并且说出孩子的感受,然后,能够引导孩子连接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
父母学会把孩子当客人一样对待,听起来有些颠覆,其实是在传递,父母要能够觉察到语言的力量,像照顾到客人的感受一样,关注和照顾到孩子的感受。
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对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带来影响。父母可以通过对聆听孩子和说话方式的察觉,继而关注和照顾到孩子的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