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2次数据搜集比对,16种数据维度;24类传统美术与传统技术的项目类别;605项代表性传承项目;89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整合出3份数据报告,我们尝试勾勒出当下百工巧匠的现状。
——为什么选择“非遗”——
若要探究百工巧匠及其技艺在时代长河中的传续演化。仅从史料和器物中去寻找线索与规律远远不够。器物的星散、技艺的交融、资料的庞杂、方法的多样,让我们无法形成相对体系的认知与知识结构。所以我们选择从当代百工巧匠们的资料为切入点,以相对体系、权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名录为线索,尝试回溯。
尽管当下非遗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也存在着异化和功利化的趋势:过度物化的包装、旅游增项的宣传等等。但非遗保护名录本身在项目类别与传承人信息整理上已颇成体系。非遗所定义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和其推崇的“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与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都与我们百工巧匠所关注的方向,不谋而合。
——百工巧匠的当代样本——
在这里要感谢“非遗保护体系”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以下简称:“国非”)。用14年时间,以“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分5批次,收录了10类,1372个项目,3154个子项目,3068位传承人(截止到2020年5月)的基本信息,让我们的分析报告得以有了调查基础。
而在3068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中,我们选择了与手工技艺、器物美学结合最多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2大门类,896位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样本进行了整理比对。也许我们的样本并不算最全面、最完整,但所得样本数据已足够描绘出当下百工巧匠的基本现状。
——两种信息空间的呈现——
选择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呈现。一是从物理空间角度出发,基于非遗名录中的工匠基本信息,对他们的性别、年龄代际、和所在地域进行归类比对。二是从数字空间角度出发,跳脱出传承人名录,对他们在互联网中的网页信息、资讯信息、社交信息、电商信息中的痕迹存留进行整理。尽量去还原他们在网络中的存在与现状。
——四类搜索信息的比对——
所以,在数据搜集工具上我们以:百度搜索(网页&资讯)、搜狗搜索(微信公号)、微博搜索(新浪微博)、淘宝搜索(店铺&产品)为主,尽量还原非遗传承人们的网络数据存量。虽说当下头条系(今日头条&抖音)也是流量入口,但因其搜索结果无法数据化体现,所以暂不纳入本次样本数据采集范围。而在搜索结果上,我们采用了“数据不去重”的直观记录方式,希望通过“模糊搜索结果”,最大化的呈现非遗传承人们的网络信息存量。
——1年2次的数据校准——
考虑到所使用的搜索工具,可能存在信息抓取方式、算法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数据结果变化。我们决定以一年为跨度,进行两次集中式的数据搜集。一是为了核实数据的准确性,二是观察数据指标的变化。所幸,除2019年年中百度搜索的资讯结果与微信搜索结果出现较大变动导致重新统计外,其他平台均无较大异动。在今年2月底第二次数据搜集完成后,89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数据现状得以相对完整的呈现。
——78人离世留下的黑色遗憾——
从2019年3月第1次比对结果:59人离世,173人生卒年代不详;
到2020年3月第2次比对结果:78人离世,28人生卒年代不详。
传承人身份信息不断被核实的同时,离世信息也在搜索结果中激增出现。最初由于“国非”网上记录的传承人出生日期不全,我们才选择以网络公开信息、新闻报道采访等途径核实年龄。却因这些离世信息的出现,不得不在表格对应的名字上标注黑色。看着他们在网络上只言片语的信息,不少人甚至连其技艺与作品的图片视频信息都很难找到。只能暗自祈祷他们的手艺得以传承,他们的作品依旧被珍藏和流通。
以下是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们搜集整理数据的时间跨度里,已离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部分)。
蜀锦织造技艺 国家级传承人 刘晨曦(图:左二)
2019年1月22日离世 享年77岁
图源:成都市武侯区摄影家协会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高式熊
2019年1月25日离世 享年98岁
图源:北晚新视觉网
老河口木版年画 唯一国家级传承人 陈义文
2019年2月25日离世 享年91岁
图源:中新网 钟欣 摄
上海民族乐器 国家级传承人 古筝制作大师 徐振高
2019年4月9日离世 享年86岁
图源:神州乐器网
佛山木版年画 国家级传承人 冯炳棠
2019年8月12日离世 享年83岁
图源:佛山电视台
乐清细纹刻纸 国家级传承人 林邦栋
2019年10月30日离世 享年93岁
图源:浙报融媒体
佛山狮头彩扎 国家级传承人 黎伟
2019年12月18日离世 享年74岁
图源:网络
凤翔泥塑 国家级传承人 胡深
2019年12月30日离世 享年88岁
图源:梵翁艺术
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 国家级传承人
陈芳财 2019年离世 享年72岁
图源:杨红军 摄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国家级传承人 赵如柏
2020年2月18日离世 享年82岁
图源:扬州网
以上这十位“国非工匠”,每一位的艺术生涯都足够书写一部工匠传奇,他们有的桃李满园,有的传承艰难。原谅我们无法在本文的篇幅中对他们的技艺与成就进行详述。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些冰冷数据背后,是正随时间逝去的岁月年华。
——平均年龄67.9岁的生死考验——
与离世信息相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们的平均年龄,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数值。67.9岁的平均年龄(已故人士年龄按离世年龄统计),如果按照国家卫健委统计公报发布的“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这一标准去推算。未来十年间,目前记录在册的高龄传承人们将面临着生死考验。尽管在我们的资料搜集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两大门类的传承人多为高寿。但身体健康与否?生活质量高低?传承工作能否为继等问题,都是摆在他们和全社会面前无法忽视的红线。
——60后的传承冰点——
当我们拉长时间线,想从年龄代际中寻找传承趋势。看到的却是自60年代之后,直线下坠接近冰点的“直线”。
现存记载50年代出生的传承人们,成为建国后“非遗传承潮”的顶峰。时值他们正青春年少时接下了前辈的手艺,才有了50年代-60年代技艺传承的薪火盎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放开。70后-80后的传承趋势开始变得式微到屈指可数。虽然我们不并能把这一趋势归结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影响,也知道数据样本中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不能指代全国所有传承人。但这样数据趋势至少能让我们了解到,时代进程与社会变革给非遗工匠们带来的传承影响,以及70、80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稀缺性。
——规模化衰退与边缘化消散——
在市场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双向提速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人规模上的衰退,引发了传承项目边缘化的趋势。那些手工技艺的传承项目,大量被工业流水线替代(如:传统美术-服饰、家居器皿;传统技艺-编织扎制、雕塑工艺、家居制作);带有传统文化与民族色彩的产品(传统美术-戏具 传统技艺-雕塑工艺、刻绘工艺)因为文化趋势的流变与消亡,也处在被淘汰的边缘。
——农耕文明的烙印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延续——
虽在消散,亦有延续。
那些作为中华符号、全球共识的非遗项目依然得以广泛的传承。
以“食为天”的传统饮食加工工艺;代表“丝绸纺织”的刺绣染织工艺;象征“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这些无不印证着农耕文明烙印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延续。而几千年来多民族聚居与地域文化的交融,也造就了相同技艺类别下不同特点的非遗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发扬光大,如:传统美术中的剪纸、刺绣染织、雕塑等。
——百工巧匠的“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并以他为命名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某种程度上也是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均有参考价值。
由于手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变迁与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当我们将表示非遗技艺类别的符号逐一放进中国地图后,非遗工匠们的地域分布逐渐与“胡焕庸线”趋同。
初看地域分布,会有“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初步印象。逐省比对后,会发现非遗项目类别与传承人地域分布,呈现的三种特点:
从区域经济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华文明所处的封闭地貌特征,导致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需要依托于农耕文明为基础而逐步壮大。农耕文明较发达的地区势必形成人口密度大,城镇化趋势明显,市场构建完善等特点,让历代百工巧匠们可以“市”而聚。所以在当下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省份的非遗传承项目类别与传承人居多。长江东部及沿海经济带地域多于西部与西北内陆省份。
从历史文化地缘的角度来看。凡中原文明生发核心地区、历代古都、通商口岸之区域,非遗传承项目类别与传承人居多。如:代表中原文化腹地陕冀晋豫地区;手工商业繁茂的江浙地区;通商口岸的沪粤闽地区。他们受市场需求和贸易走向的影响,如同星光般对邻近省份形成辐射融汇之势。
从民族文化融合角度来看。虽然汉族的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占比居多;但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由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工艺特色,在非遗传承项目类别上留存较多,更显多元化。不过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历来少有传承记载,导致找寻与统计难度加大,呈现出项目种类多,传承人数量少的特点。
通过以上的数据信息,我们大致描绘出非遗工匠在物理空间(行政地域)“今何在”的情况。但是,他们在数字空间(互联网络)里的存在,却又是另一番截然相反的光景。
——沉没的存量——
896位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百度网页、百度资讯、微博、微信的信息存量达到33,027,160条,从总量上看非遗工匠们的信息存量非常之多。哪怕是平均到36,860.7条/人,都比普通人的信息存量高的多。尽管这里还包含了姓名重名的、关键词联想等因素。但当我们把每位传承人的数据量按照数量级来归类时,马太效应的趋势便呼之欲出。
信息存量低于100条的传承人数量占到了25%;这1/5的传承人大多因为传承项目冷门、年事已高、居住偏僻、少数民族等因素得不到更多的信息曝光与推广。
信息存量达到百万级的6位传承人,有因艺术造诣闻名于世的行业名宿,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周桂珍;也有因其传承技艺产品已全国驰名而名声大噪的企业家;如: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人——袁仁国。
而信息存量占比48%的430位传承人们,之所以信息存量在1万-10万条/人。则是由于大量新闻通稿、重名、联想关键词搜索结果等因素造成。
也许你会问,有大量新闻稿不就意味着他们还是有宣传报道的机会吗?
我们当时也如此认为。直到开始细化每位传承人信息比对时才发现,不能忽视“主动传播量”与“被动搜索量” 的问题。
什么“主动传播量”?简单来说,只要是主动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内容都可算作主动传播量。但身处信息爆炸的当下,每人每天的信息接收量巨大,谁又会在乎发布在PC网站上的条目新闻呢?如果不被看到,那所有的传播量都会变成“信息存量”,沉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进而变成“被动搜索量”。也就是说,只有你知道关键词内容,并主动搜索时,搜索信息才会被动呈现在搜索结果里。如果你不知道非遗项目名称或传承人姓名,你自然就不会去主动搜索,更谈不上搜索结果的呈现,这就是“被动搜索量”
我们尝试把百度资讯、微博、微信都算作“主动传播量”,把百度网页算作“被动搜索量”去分类比对。你会发现。就算主动发布、主动分享、主动报道的“主动传播量”总和加起来,也不到“被动搜索量”的1.2%!
896人的主动传播量总和瞬间缩减为376,638条。
而与上面3302万的信息总量相比,百度资讯、微博、微信的信息存量也仅占到了总量的0.82%;0.29%;0.04%。
这种“存量冗余多,有效信息少”的曝光效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行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广来说,除了有点记录存档的作用外,几乎起不到推广效果。
如果对于他们的曝光,只配提及姓名和手艺名称。那么要不了多少年,他们的名字和手艺都将和这些冗余信息一样,沦为博物馆和互联网中的“化石”。
也许在将来,
我们不会知道这些非遗传承技艺的巧夺天工从何而来。
我们不会知道这些非遗传承项目的美学表达从何鉴赏。
我们不会知道这些非遗传承人们所坚持的品质与精神从何接续。
——稀缺的资讯——
去掉了98%冗余信息,我们在剩下的376,638条所谓的“主动传播量”中,再看非遗传承人的曝光量,反转的情况出现。
资讯量为“0条”,完全没有被报道过的非遗传承人出现了13人。
27万余的百度资讯量中,低于100条资讯的非遗传承人多达561人。如果从非遗保护工作启动到现在的14年间做平均测算,那么,仅在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两大门类中,有超过60%以上的传承人,每人每年连8条资讯报道都不到。这里面还要包括,以“申报入选”“评估获选”为新闻标题,以“获选表格”为内容刊登,无深度介绍、无素材展示的通讯稿。
——荒芜的微博——
新浪微博方面,作为社交媒体的流量代表,尽管它现已成为娱乐吃瓜、撕逼观战、营销导流的主战场之一。但它至少还是诸多官方与机构必选的运营自媒体之一,至少还是用户可自主发布、分享、转发兴趣内容的社交平台之一。
我们寄希望在这个月活5.16亿用户(微博去年Q4财报数据,下同)的媒体平台中,多少能有关注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内容出现。统计结果却让我们只能用“荒芜”两字形容。
平均13.6条/人的微博量,标志着从新浪微博诞生到现在的11年间,每位传承人每年只有1.3条的微博提及量。
而微博量为“0条”的传承人已达135位。占比总人数的15%以上。
微博量在“50条”以内的传承人高达723位。与“0条”人数相加,已占比总人数95%以上。
在这个日活2.2亿用户的社交媒体上。容得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容得下“国潮新货”的广告,却容不下89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只言片语。
——升温的推文——
微信公号文章方面,算是在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推广方面,信息存量最有价值的自媒体平台。得益于公众号的内容创作特点,大量涉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内容,能够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得以介绍。
微信文章提及量在1-100篇的传承人达556位,占比超60%。未被微信公号提及的项目与传承人仅为11位。不少关注该领域的官方机构号与媒体号,也有将原有资讯内容迁徙至公号中进行二次传播。加之,近年来“非遗活动”在网络上逐步升温。不少以非遗文化为看点的活动宣传在通过微信交互的同时,以多图文、视频的展示方式,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起到了基础科普的作用。尽管从阅读量上来看,触达的人数并不多。但相较于百度资讯与微博来说,已然是效果明显。如何让非遗内容出圈,成为了后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消失的电商——
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的价值体现,需要附着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与产品实体上来体现。这成为历代百工巧匠们大多数无法留名于世间的因素之一。在工业化生产以前,工匠的技艺高低决定了产品的溢价空间。部分工匠之名成为了品质保障、防伪标识的标签,继而形成了以工匠名号为品牌的产品名称。如:张小泉剪刀,鲁庵印泥等。
工业化生产后,标准化替代了工匠名号所承担的品质保障,同时也取代了产品中的手作精魂。流水线量产让商标化的品牌名被社会大众所认知,工匠与手艺隐匿其后,淡出人们的视线与记忆。最直观的反映在电商平台查询非遗产品与传承人作品的数据比对上。
A组搜索数据:以“传承人姓名+项目名称”为搜索关键词
B组搜索数据:“项目名称”为搜索关键词
当我们使用某宝搜索,以896名“传承人姓名+项目名称”为关键词进行A组搜索时。得到的数据反馈是:占比近82%的733位传承人与其技艺所对应的产品,在某宝网店上没有售卖。
当我们以605种“项目名称”为关键词进行B组搜索时,占比近35%的210种非遗产品在某宝网店中没有售卖。
为何AB两组数据会有如此大数据差异?
我们先从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的非遗产品与传承人自身上寻找原因。
1. 部分非遗产品与传承人技艺无法商品化。如:客家土楼、官式建筑、木拱桥传统营造、窑洞营造、蒙古包营造等传统建筑营造类项目。
2. 部分非遗产品因时效性体验问题,无法实现网络售卖。如:东来顺涮羊肉、便宜坊烤鸭、月盛斋酱牛羊肉、聚春园佛跳墙、同盛祥牛羊肉泡馍等传统饮食加工工艺。
3. 部分非遗产品代表着某一地域性产品品类,无须传承人标签。如:苏绣、湘绣、蜀绣等刺绣染织技艺;竹纸、湖笔、徽墨、歙砚等文房用品制造工艺。
4. 部分传承人技艺应用在原料与工具加工,而非成品。如:蚕丝织造、毛皮制作、纸笺加工、印刷术、古字画装裱修复等。
5. 部分传承人作品无法规模化量产。如明式家具制作、金银细工、手工制瓷、手工雕刻等等。
6. 部分非遗产品因市场需求低,商品化价值低,濒临边缘化。如:各地剪纸、纸扎灯彩、各类草编、木版年画、泥塑面塑等。
7. 国家级传承人因平均年龄过高,对互网络与电商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接触甚少。
8. 除技术应用障碍外,不少传承人地处偏僻、生活清贫、信息接受度低、硬件设施差也是客观现状。
其他诸多原因,在后续更新中会陆续提及。
而对于AB两组数据中,均有售卖非遗产品与传承人作品的网店,我们也做了初步筛查,大致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一些无法规模化量产的传承人作品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成为了不少网店用来招揽生意的镇店之宝。如:手工制瓷,紫砂陶、艺术雕刻等均为大师作品,且不论真假,但足够吸睛。
2. 还有部分地域性品牌的非遗产品,即使不强调传承人,“非遗”两字的招牌也足够为网店增添几分信赖和关注。也有不良商家打着“抢注传承人商标”的歪心思,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名号为自家贴金带货。
3. 还有那些早已规模化量产并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非遗产品。由于品牌价值巨大,销售渠道众多,销量极高。已无需仰仗“非遗”背书。以至于大众在消费时大多不知道这是在体验“非遗工艺”,更谈不上去知晓传承人的必要。如:宣威火腿、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涪陵榨菜、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龙口粉丝、西湖龙井、黄山毛峰……
左:A组数据-没有店铺售卖作品的传承人数量 右:B组数据-没有店铺售卖的非遗产品数量
从上面两张对比图就能看出,那些没有网店售卖的非遗产品与传承人作品,要么是无法量产的手工艺品(雕塑与雕塑工艺);要么是边缘化的民俗文化产品(纸扎灯纸、剪纸);要么是被工业化量产替代的产品(刺绣染织、织染工艺);要么是无法网络售卖和应用空间有限的古老技艺(传统建筑营造、传统饮食加工)。
那些有网店售卖的非遗产品与传承人作品,除了已经全面市场化的产品品牌外,我们无法一一考证他们产品的真伪。尽管在电商搜索中,依然不排除重名、冒名、借名的可能性。但从我们调查的传承人与非遗项目已知信息数据来说,能被人记得,总比被人遗忘要强。
我们并不想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刻意放大“非遗推广的虚实数据”,也不想在本文中草率的探讨“非遗传承的困境”。
我们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对当下百工巧匠们的基本现状有一个相对真实的印象。
这份印象不是为了记住罗列的数据,而是为了记住
在物质生活充沛的当下,几千年精雕细琢的手艺和本心比潮流时尚更值得推崇与体验。
在品牌快速迭代的当下,饱含文化底蕴的作品比联名限量的商品更能体现选择与品位。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手工技艺的价值远比网红微商大牌的诱惑更值得去拥有。
在满屏流量明星的当下,传承工匠比代言艺人更值得尊敬。
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你的一键转发比口号本身更有力量。
【参考资料】
数据来源: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3. 百度搜索 搜狗搜索 微博搜索 淘宝搜索
名词解释: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百度百科
2. 胡焕庸线——百度百科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