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日本47个行政区划中,北海道的地位相当特殊,作为日本唯一的“道”,它面积最大,达到8.3万平方公里,而人口仅500余万,人口密度日本倒数第一,可谓地广人稀,这在拥挤狭窄的日本列岛相当罕见。
所以,北海道可谓是日本的一块“宝岛”,这里是日本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拥有日本全国四分之一的农业用地,粮食自给率达到173%,小麦、大豆、马铃薯、甜菜、荞麦、洋葱、南瓜、玉米、牛奶、牛肉、轻种马等农牧业产品均为日本第一;此外,渔业,林业,工矿业,重工业等,北海道也是出奇的发达。
北海道有日本罕见的大片农田
这种情况和我国东北地区非常类似,事实上北海道的历史和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相像,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最初得益于100多年前那批“闯关东”的华北农民;而北海道地区也是一样,它的开发也得益于100多年前的先驱,不过,有区别的是,“闯关东”的农民大部分是因灾被迫背井离乡;而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拓殖是受到日本政府严密组织的,这不得不提到一群人:北海道屯田兵。
北海道古代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荒蛮地区,这里是日本列岛原住民——渔猎民族阿依努人的聚集地,日本长期以来普遍不视其为国土,但是大和民族也很早就小规模渗透了进去,并逐渐取得优势地位,控制了北海道经济,但和人的开发规模很小,顶多讨一些皮毛特产,江户时代,幕府开始将其纳入势力范围。
一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决定开拓北海道,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设立箱馆裁判所,这才将北海道纳入新政府统治之内,和境内其它地区不一样,在北海道地区,日本政府的最重要任务不是建立统治秩序,而是赶紧开发充实边疆,要知道,这里此时基本还是蛮荒,基本没什么人(一直到1884年经过十余年开发,北海道的人口也仅有227,900人,日本倒数第一,1869年的情况可想而知),而且此时日本的北方边疆实际上还面临重大地缘威胁——俄国人虎视眈眈。
位于北海道开拓村的开拓使本厅舍复制建筑
所以,对北海道的开发必须要加速,那国家就要出动组织,为此日本政府想到了一个古老的办法——派军队屯田。集体性的规划管理,既能够提高开发效率和进度;又能够增强政府控制力,而大量有纪律性的开发人员,非军人莫属了。
1873年12月25日,根据北海道开拓次官黑田清隆建议,日本政府决定设置特殊的屯田兵制度,方案是以破落士族为中心,招募一批特殊军人,他们除了担负巩固国防的任务外还有从事北海道的生产开发,旨在解决北海道的防卫与开拓问题,同时还能解决内地的士族失业问题。
1874年10月,日本陆军省和海军省共同制定的《屯田兵例则》经明知天皇批准颁布施行。
早期的北海道屯田兵
有组织地开发北海道,这不是第一次,早在江户中期的1800年,就有一批100人的武士被派去尝试开发北海道,不过这次开发是失败了,这里气候太恶劣的,这批人终于因为水土不服,于1804年全部撤离。
不过,过了70多年,生产力和政府组织能力进步了很多,所以这次的开发不是尝试性的,而是大规模开发,1875年,第一批军人移民已经安排上了,考虑综合因素,先从日本本州岛北部最靠近北海道的青森、宫城、秋田三县招人,共招募198户965人作为第一批屯田兵开始进驻北海道,编制是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乘船从港城小樽登陆后,他们披荆斩棘,步行36公里来到原始丛林深处,建立了北海道第一个兵村——琴似屯田兵村。
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这座村庄后来会渐渐发展为北海道中心,拥有190万人口的日本大都市札幌!
至今,札幌仍然保留了一批“兵屋”作为历史遗迹,既纪念历史,同时也感激当年开垦北海道的先民。
此后,陆陆续续有其它日本人进驻北海道开拓,这里面既有自由移民,当然也有屯田军人。自首批屯田兵1875年进驻后,一直到1899年最后一批屯田兵进入,共25年,根据统计,屯田兵总人数达到7337人,加上家属共计近4万人,他们以200-240户为一个兵村,组成一个中队;多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他们分布在北海道各处屯垦中心,比如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1892年,400个家庭2300人來到旭川定居。他们在此处修建训练設施,家里的戶主(军人)每天中午前进行训练,午后则与家人进行农业耕作,开发国土。
鼎盛时期,北海道有37个兵村,屯田兵编制达4个大队37个中队,1881年,为鼓舞士气,昭和天皇亲自视察屯田兵村。
1881年,昭和天皇视察屯田兵村
屯田兵制度也越来越完善,管理部门由屯田兵事务局变为屯田兵本部、屯田兵司令部,招募的资格也由士族扩展到平民,军种也由步兵到骑兵、工兵、炮兵,服役期限也由子承父业(无限期服役),到现役三年、 预备役四年、后备役十三年、后来预备役削除,现役变八年,后改成五年。
屯田兵也越来越富裕,屯 田兵的土地配给也由一户分五千坪 ( 约 25 亩 )到一户一万五千坪 ( 约 75 亩 ),军官可达二万坪 (100亩),7300多户屯田兵家庭耕种着7.4万公顷的土地,耕地都被整齐分割为54米×270米的区块,每10个区块就设有独立的道路与栅栏,住宅用地紧邻着道路,耕地基本都远离道路而靠近水源,颇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秩序感,这种区划方式后来成了明治时代以后北海道的标准配置。
1875年11月28日,札幌附近琴似兵村屯兵完成
屯田兵对于被海盗的开发和日本边防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几十年了,由于民间自发移民到北海道的人员不断增加,北海道渐渐充实,官方组织的屯田兵作用也渐渐淡化了,事实上屯田兵的生活是很艰苦的,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政府原本想将屯田兵编成临时第七师团参战,但4900多名应征人实际只能征召到不到4000人,也就是有近1000人不堪忍受这种艰苦而逃亡。
琴似屯田兵村兵屋遗迹里陈列的屯田兵当年的生产生活用具
日本政府意识到屯田兵制度无法发挥出军队战斗力,加之此时北海道开发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故决定渐渐取消屯田兵制度,各大队相继解散。1896年,由屯田兵为主体的常备第七师团正式组建。1899年,最后一批屯田兵进驻北海道士别和剑渊地区,之后就再没有新的屯田兵进驻北海道了。
1899年屯田兵制度最后设置的兵村,约100户进入士别地区,后发展成今天的士别市。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北海道地区也开始实行征兵令,旋即“屯田兵制度”被正式取消,30年来,这支日本版的“生产建设兵团”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屯田兵”也成为了一个历史术语。只不过在今天的北海道,还处处留有他们的痕迹。
作者:云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