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科索沃战争是第一场完全依靠信息化空中力量、以远程精确打击为主要手段取胜的大规模空袭作战,开创了单一使用信息化空中力量达成战争目的的先例。与海湾战争相比,信息火力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战效果更加显著,以信息化空中力量打赢非接触作战的效能更加突出,标志着信息化空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从5个角度分析阐释了科索沃战争中的空战战术创新内容、形式及意义,对于科索沃战争以及空战研究具有一定借鉴。
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13个北约国家,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于1999年3月24日对南联盟发动的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空中战争。战争从24日晚21时开始,至6月10日南联盟与北约签署协议并从科索沃撤军而宣告结束,共历时78天。
科索沃战争场景
一、北约首次独立运用信息化空中力量达成战争目的
从战争目的看,北约企图以空中力量高强度、高精度的狂轰滥炸,破坏南联盟的战争潜力,从精神和物质上削弱或摧毁南联盟的抵抗意志和能力,迫使南联盟屈服。从空袭规模看,北约空中力量的空袭行动不断升级,各种作战飞机战前为430架,轰炸开始后一个月就增加到了1000余架;空袭从每天出动飞机I00至200架次,增加到每天出动500至650架次。
北约轰炸南联盟
从空袭范围看,北约空中力量空袭刚开始时,主要打击北纬44度线以南的南联盟军事目标,后来逐步扩大到南联盟全境范围内的所有重要目标。从空袭强度看,北约昼夜不间断地实施空袭,甚至使用国际公约禁用的具有放射性的贫铀弹。经过78天的空袭,北约直接打垮了南联盟的空中力量,摧毁了南联盟的4个军用机场、100余处防空阵地、20余个指挥所和弹药库、I8个军事机关,以及一定数量的雷达指挥中心和军工厂等,重创了南联盟军事力量;北约先后对南联盟的52个城市、120个乡镇、35个企业、15个国家级设施进行空袭,使南联盟的炼油厂,70%的石油库存和30%的石油储存能力被摧毁,其威力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过去认为只有核武器才能达到的破坏效果,迫使南联盟接受了北约提出的停火条件,形成事实上的"投降"。
科索沃战争首创了在大规模战争中完全由空中力量达成战争目的的先例,首次实现了单方人员"零伤亡"的作战纪录,展示了信息化空中力量在局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今后继续"以炸施压"、"以炸迫降"提供了经验。
美军B-2A隐身轰炸机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首次使用了B-2A"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美国空军首次将B-2A隐身战略轰炸机用于实战的主要目的,一是检验B-2A的突防能力;二是检验恶劣气象条件下B-2A的突防能力;三是利用实战平息国内对B-2A开发研制的不满。
从1999年3月24日到6月30日,美国空军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在加油机的保障下从美国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沿北纬39至40度向东飞行,横跨大西洋,飞越葡萄牙、西班牙、地中海、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途中经过4次空中加油,不间断地飞行33个小时到达科索沃战场,采用多目标攻击战术对南联盟境内的战略目标进行打击。
美军B-2A隐身轰炸机
B-2A隐身轰炸机所运用的多目标攻击战术,是指一架B-2A在一次瞄准攻击中,可以对多个目标或者是同一目标的不同位置进行攻击。这种战术的运用使得飞机单机作战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在对目标实施攻击时,一架飞机就可以使对方造成重大损失。5月8日,B-2A隐身战略轰炸机使用这种战术悍然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其同时投掷的5枚GBU-31 GPS制导炸弹中的4颗从不同方向命中大使馆侧面,另一颗命中点在大使官邸的上方,贯穿二层楼钻入地下后并未爆炸,造成了我使馆工作人员3人死亡、20多人受伤。
三、美国空军第一次同时使用三种战略轰炸机进行远程空袭
为了达到最大的轰炸效果,美国空军将其部署在英国费尔福德基地的B-52H、部署在意大利12个空军基地的B-1B、部署在美国本土的B-2A三种战略轰炸机同时投入科索沃战场。这三种轰炸机在战场上"三代同堂"、密切配合,在空战史还是第一次。B-52H战略轰炸机携带了可由全球定位系统、数字绘图装备及计算机处理的地形图不断校正航向的AGM- 86C"布洛克I"常规空射巡航导弹,远距离打击能力强,主要打击南联盟防空设施。B-2A隐身战略轰炸机隐身性能好,高空突防能力强,主要深入南联盟设防严密的纵深,对其他武器系统无法实施有效打击的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制导打击。战争期间,B-2A隐身轰炸机共出动49架次,投射了65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取得了全天候、100%高精度的命中率。B-1B战略轰炸机携载武器种类多,载弹量大,低空突防能力强,主要打击大范围的多种固定目标、活动目标。
美军B-52H战略轰炸机
美国空军远程奔袭轰炸南联盟所采用的战术,一是多为两机或四机编队,起飞间隔为一分钟;二是使用多条航线,但轰炸后一般沿原航线返回;三是进入战区后有战斗机护航,护航机与战略轰炸机比例一般为1:1,压制防空火力的飞机与战略轰炸机的比例为1:2,护航飞机在战略轰炸机突击编队两侧后十几千米,与其同时进入和退出目标区;四是依赖多种手段的电子掩护,其中包括战略轰炸机本身的自卫干扰;五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施高空水平轰炸。
美军B-1B轰炸机
B-52H/B-1B,B-2A三种战略轰炸机的同时使用展现了极大的作战优势,一是由于基地距作战目标远,便于达成突然性,二是航空兵的使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三是组织指挥上减少了战前的转场和临战的部署,有利于保守军事机密。正如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副司令科克中将称,这"三种轰炸机同时使用,是当代轰炸机作战史上的奇迹"。
四、北约使用"新机理武器"实施空战史上第一次,"非致命打击"
为了最大限度地削弱南联盟对其部队的指挥与控制能力,破坏南联盟为部队提供补给和遭受打击部队的重组能力,彻底瓦解南联盟军民的抵抗意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除了空袭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外,还大量使用了电磁脉冲炸弹、石墨炸弹等"新机理武器"打击南联盟的电子系统、电力系统等有军事价值的民用目标,实施了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非致命打击"。
电磁脉冲炸弹爆炸效果图
电磁脉冲炸弹是以非核爆炸方式产生高能电磁脉冲,其能量相当于一次战术核武器爆炸所产生的电磁脉冲,作用范围约为10千米,专用于打击指挥控制系统。这种高能电磁脉冲通过电子系统的各种开口藕合件进入系统内部的电子部件,使敏感的电子元器件、计算机芯片、电台、雷达系统、微波通信系统或其他大型电子系统瞬间失效。由于它带有放射性物质,国际公约禁止使用这种武器。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美国空军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就立即使用电磁脉冲炸弹对南重要地区进行了轰炸,打击了南联盟的电子系统及战略、战役指挥控制系统。由于电磁脉冲炸弹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将遗留数年,对爆炸区域内的人员身体健康将造成巨大危害。
美军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也称"软炸弹",是一种GPS制导的集束炸弹,专用于攻击敌方电力设施。石墨炸弹在临近地面自动引爆后,喷射出的大量经过化学处理后导电性极强的石墨丝,即刻在目标区域上空形成大范围碳纤维云,一旦粘附到电力设施上便造成短路,使整个电网瘫痪,任何电力设施都会失去作用。加之碳纤维丝非常细小,清除十分困难,因此遭袭电网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科索沃战争中后期,北约对贝尔格莱德等城市的5个主要供电输电网,使用新型专用的BLU-114/B石墨炸弹实施了攻击,致使南联盟70%的地区停电、断水,加重了当地居民的心理压力。战后,南专家称,北约空袭对南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最大的是对输电系统的破坏,南联盟要恢复到战前的供电水平,需要6至8个月的时间。
科索沃战争现场
在科索沃战争爆发时,南联盟军队除少量米格-29战斗机及部分先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外,绝大多数武器装备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的产品,南军反抗北约的空袭,实际上是"小鸡"与"老鹰"的非对称战争。但是,南军立足现有装备,采用灵活战法,发挥本土优势,以劣势装备顽强抗击优势装备之敌。特别是南军依靠雷达接力、航线伏击、游击防空等灵活战术,一举击落了美国空军一架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在世界空战史上创造了击落隐身飞机的先例。
1999年3月27日晚上,隶属于美国空军新墨西哥州霍洛曼空军基地第82飞行中队编号为"AF82-806"的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在完成轰炸突击任务后,在贝尔格莱德以西60千米的沙巴茨和鲁马之间地区被南军击落,坠毁在贝尔格莱德以西40千米的布贾诺伏契村附近。这是F-117A自问世以来第一次被击落,从此打破了隐身飞机不能被击落的神话。
F-117A隐身轰炸机
南联盟之所以能打破这个神话:
一是采取了机动部署。F-117A的退出航路附近有南军3至4个萨姆-3地空导弹阵地,南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北约没能及时掌握机动中的地空导弹,致使南联盟的伏击战成为可能;
二是善于捕捉北约的空袭规律。在这架飞机实施空袭的前3天里,南军即对这架飞机退出目标区的航线实施了跟踪,发现这架F-117A连续3天完成任务后都是从同一条航路退出,于是第四天就在其退出航路附近部署了萨姆-3导弹阵地;
美军RC-135电子侦察飞机
三是采取雷达接力预警的方式。巧合的是,当天北约的EA-6B电子战飞机都被部署在距离目标区130千米以外,没能对F-117A提供有效的电子掩护;原有的F-16C反雷达飞机在F-117A退出航路一侧担任掩护的任务也被临时撤消;RC-135电子侦察飞机刚好正在进行空中加油。当自恃具有隐身功能而对南军防空系统毫无顾忌的F-117A完成轰炸任务,返航途经贝尔格莱德附近时,被南军用于预警的低频雷达发现,之后经过接力传递至用于引导萨姆导弹的近程高频雷达,最后由机动部署的3至4个萨姆-3导弹发射架以集火射击将其击落。
虽然南军击落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它不仅给南斯拉夫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也给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当头一棒。F-117A隐身战斗轰炸机被击落,反映出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是不可战胜,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只要开动脑筋,积极研究,就能够发现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不足,找出对付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战术和方法。
兵者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